《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23)
卷第三十九 (23)
1. 孔穴主對法
大鐘
(在足跟後沖中走太陽足少陰絡灸三壯,主實則閉癃悽悽腰脊強痛嗜臥口中熱;虛則腰痛寒厥煩心悶喘少氣不足以息腹滿大便難時上走胸中鳴脹滿口舌乾,口中吸吸善驚咽中痛不可內食善怒驚恐不樂咳喉中鳴咳唾血大腸結。)
照海
(陰蹺脈所生,在足內踝下灸三壯,主熱痛頌心足寒清多汗,先取然谷後取太谿,大趾上動脈皆先補之。目痛引脊少腹偏痛嘔瘛瘲視昏嗜臥痓驚善悲不樂如墮狀汗不出面塵黑病飢不欲食,卒疝少腹痛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陰暴起疝女子不下月水婦人淋漓陰挺出四肢淫濼心悶久瘧及諸淋目中赤痛偏枯不能得行大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尿黃少腹熱咽乾痹。)
水泉
(足少陰郄,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灸五壯,主月經不來,來而多心下𤸷目䀮䀮不可遠視。)
復溜
(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上二寸陷者中灸五壯,主腰痛引脊內廉嗌乾腹瘛痛坐起目䀮䀮善怒多言瘧熱少氣足胻寒不能自溫,腹䐜切痛引心心如懸陰厥腳腨後廉急不可前卻腸澼便膿血足跌上痛舌卷不能言善笑足痿不收,病溺青赤白黃黑,青取井赤取榮黃取輸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泄後重腹痛如淋狀及火氣涎出鼻孔中痛腹中雷鳴骨寒熱無所安汗出不休心風四肢腫氣在橫骨風逆四肢腫乳難。)
交信
(穴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足陰蹺之郄灸三壯,主氣癃㿗疝陰急股引腨內廉骨痛。)
築賓
(在足內踝上腨分中灸五壯,主大疝絕子狂癲疾嘔吐。)
陰谷
(在膝內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灸三壯,主舌縱涎下煩悶脊內廉痛溺難陰痿不用少腹急引陰及腳內廉痛,婦人漏血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子如蟲女子如阻寒熱腹偏腫。)
輸府
(在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臥而取之灸五壯,主咳逆土氣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飲食。)
或中
(在輸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臥而取之灸五壯,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不得安。)
神藏
(在或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滿咳逆喘不得息嘔吐煩滿不得飲食。)
靈墟
(在神藏下三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
神封
(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仲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惡寒。)
步郎
(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三壯,主胸脅支滿膈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
幽門
(一名上門,在巨闕旁半寸陷者中,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胸脅背相引痛心下溷溷嘔吐多唾飲食不下善噦支滿不能食數咳善忘泄有膿血嘔沫吐涎少腹堅善唾,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不下。)
通谷
(在幽門下一寸陷者中,衝脈足少陰之會灸五壯,主失欠口喎僻不端食飲善嘔不得言,一云舌下腫難以言舌縱喎戾不端。)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大鐘穴(位於足跟後,衝脈與太陽、足少陰經絡交會處,灸三壯):主治實證時,閉尿、小便不通、腰脊強痛、嗜睡、口乾舌燥;虛證時,腰痛、畏寒、厥冷、心煩、胸悶、喘息、氣短、腹脹、便秘,大便不通暢甚至向上衝至胸中,胸腹脹滿,口乾舌燥,呼吸急促,容易驚恐,咽喉疼痛,無法進食,易怒、驚恐、憂鬱、咳嗽,痰中帶血,大腸積滯。
照海穴(位於足內踝下方,陰蹺脈起始處,灸三壯):主治熱痛、心悸、足寒、多汗(治療時,先灸然谷、太谿穴,再灸大趾上動脈穴,先補後瀉)。 症狀包括:目痛牽涉到脊柱及少腹,偏頭痛,嘔吐、抽搐、視力模糊、嗜睡、驚恐、易悲傷、情緒低落、似墜落感、不出汗、臉色暗沉、飢餓感卻不想進食、突然發生的疝氣、少腹疼痛(左側疼痛灸右側,右側疼痛灸左側即可);女子月經不調、陰道分泌物增多、陰道膨出、四肢浮腫、心悶、久瘧、各種淋病、眼睛發紅疼痛、眼瞼下垂、行動困難、中風、感覺麻木不明確的疼痛、視物如星光、尿黃、少腹熱、咽喉乾燥、痹症。
水泉穴(位於足少陰經郄穴,距太谿穴下一寸,位於內踝下方,灸五壯):主治月經不調,月經量過多,心悸、視力模糊,視物不清,看不遠。
復溜穴(又名伏白、昌陽,位於足內踝上二寸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腰痛牽涉到脊柱,咽喉乾燥,腹部絞痛,坐立不安,視物模糊,易怒,多言,瘧疾、氣短、足部冰冷、不能自行保暖,腹部絞痛牽涉到心臟,心悸,下肢厥冷,足跟後部疼痛,行走困難,腸道排出膿血,足部跌傷疼痛,舌頭捲曲不能說話,愛笑,足部肌肉萎縮,小便顏色異常(青色灸井穴,紅色灸榮穴,黃色灸輸穴,白色灸經穴,黑色灸合穴),血痔,便後裡急後重,腹部疼痛如淋漓不盡,火氣上炎,鼻孔流出涎液,腹部作響,骨節寒熱不定,汗出不止,心臟病,四肢腫脹,氣滯於橫骨,風邪逆襲,四肢腫脹,乳房脹痛。
交信穴(位於內踝上二寸,少陰經前方,太陰經後方,筋骨之間,足陰蹺脈郄穴,灸三壯):主治氣滯閉塞、疝氣、陰部急痛、大腿內側及骨骼疼痛。
築賓穴(位於足內踝上腨(小腿內側)的中央,灸五壯):主治大疝氣、不孕症、狂癲、嘔吐。
陰谷穴(位於膝蓋內側股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按壓有酸脹感,屈膝可更易找到,灸三壯):主治舌頭伸出、流口水、煩悶、脊柱內側疼痛、排尿困難、陽痿、陰莖不能勃起、少腹疼痛牽涉到陰部及腳內側,婦女陰道出血、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小便發黃(男性如蟲蝕樣疼痛,女性如阻塞感),寒熱交替,腹部腫脹。
輸府穴(位於巨骨穴下方,璇璣穴旁各二寸凹陷處,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咳嗽、氣逆、胸悶氣喘、呼吸困難、嘔吐、胸部脹滿、不能進食。
或中穴(位於輸府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咳嗽、氣逆、氣往上衝、流口水、多唾液、呼吸急促、心悸、坐立不安。
神藏穴(位於或中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胸部脹滿、咳嗽、氣逆、氣喘、呼吸困難、嘔吐、煩悶、胸腹脹滿、不能進食。
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三寸六分凹陷處,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胸脅部脹滿疼痛、疼痛牽涉到腋下、呼吸困難、胸悶、煩悶、胸腹脹滿、不能進食。
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胸脅部脹滿、呼吸困難、咳嗽、氣逆、乳腺炎、發冷發熱。
步郎穴(位於神封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足少陰脈氣所發,仰臥取穴,灸三壯):主治胸脅部脹滿、膈肌逆氣、氣機不通、呼吸困難、氣短、喘息、不能抬舉手臂。
幽門穴(又名上門穴,位於巨闕穴旁半寸凹陷處,衝脈與足少陰經交會處,灸五壯):主治胸脅背部疼痛牽涉到一起,心下部悶悶不適、嘔吐、多唾液、飲食不下、呃逆、胸腹脹滿、不能進食、頻繁咳嗽、健忘、大便帶膿血、嘔吐泡沫、流口水、少腹堅硬、多唾液,婦女心痛、逆氣、嘔吐、飲食不下。
通谷穴(位於幽門穴下一寸凹陷處,衝脈與足少陰經交會處,灸五壯):主治口角歪斜、言語不清、飲食吞嚥困難、嘔吐、不能說話,或舌下腫脹、不能說話、舌頭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