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5)
卷第三十九 (5)
1. 孔穴主對法
又法
丙子日天子會,壬子日百王會,甲子日太子會,丁巳日三公會,丙辰日諸候會,辛卯日大夫會,癸卯日人臣會,乙亥日以上都會
又法
木命人,行年在木,不宜針及服青藥。
火命人,行年在火,不宜汗及服赤藥。
土命人,行年在土,不宜吐及服黃藥。
金命人,行年在金,不宜灸及服白藥。
水命人,行年在水,不宜下利及服黑藥。
凡不知此法下藥,若遇命厄會深者,下手即死。
又法
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八日,腎
又法
春左脅,秋右脅,夏在臍,冬在腰
以上人神並不宜灸之,傷神殺人。
五臟六腑變化流注出入傍通(宜傍看從腎臟至天井三焦出入止。)
凡五臟六腑變化無窮散,在諸經,其事隱沒難得具知,今纂集相附,以為傍通,令學者少留意推尋,則造次可見。
論曰:假令肝心脾肺腎為臟,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為腑。足少陰為腎經,足太陽為膀胱經,下至五臟五果五菜皆爾觸類長之,他皆仿此。(出千金方第二十九卷中近附二十四條)
五臟
肝,心,脾,肺,腎
六腑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五臟經
足厥陰,手少陰,足太陰,手太陰,足少陰
六腑經
足少陽,手太陽,足陽明,手陽明,足太陽,手少陽
五行(各主一臟)
木,火,土,金,水
五臟數(五行數配五臟)
三(八),二(七),五(十),四(九),一(六)
五行色(五臟所象)
青,赤,黃,白,黑
五行相生
水,木,火,土,金
五行相剋
金,木,土,水,火
五臟胎月(不宜灸吐利)
八月,十一月,五月,二月,五月
五臟相月(不宜補養)
冬三月(木相),春三月(火相),夏三月(土相),季夏六月(金相),秋三月(水相)
五臟旺月(有疾可宣泄)
春三月(木旺),夏三月(火旺),季夏(土旺),秋三月(金旺),冬三月(水旺)
五臟廢月(宜補不宜瀉)
夏三月(木廢),季夏,(火廢),秋三月(土廢),冬三月(金廢),春三月(水廢)
五臟囚月(宜補不宜瀉)
季夏(木囚),秋三月(火囚),冬三月(土囚),春三月(金囚),夏三月(水囚)
五臟死月(宜補)
秋三月(木死),冬三月(火死),春三月(土死),夏三月(金死),季月(水死)
五臟旺日(五臟主日不灸不服藥)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臟旺時(不灸)
寅至辰,巳至未,(辰戌丑未),申至戌,亥至醜
五臟困日(宜補養)
戊己(土也),庚辛(金也),壬癸(水也),甲乙(木也),丙丁(火也)
五臟困時(宜補養)
食時(日𪓿土也),晡時(日入金也),人定(夜半水也),平旦(日出木也),禺中(日中火也)
五臟
忌日(忌此日得疾病)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另一種方法
丙子日是天子會見群臣的日子,壬子日是眾多國王會見的日子,甲子日是太子會見群臣的日子,丁巳日是三公會見的日子,丙辰日是諸侯會見的日子,辛卯日是大夫會見的日子,癸卯日是臣子會見的日子,乙亥日以上這些都是會見的日子。
另一種方法
木命的人,如果流年也在木的方位,不適合針灸和服用青色藥物。 火命的人,如果流年也在火的方位,不適合發汗和服用紅色藥物。 土命的人,如果流年也在土的方位,不適合催吐和服用黃色藥物。 金命的人,如果流年也在金的方位,不適合艾灸和服用白色藥物。 水命的人,如果流年也在水的方位,不適合腹瀉和服用黑色藥物。 如果不知道這些原則就隨意用藥,一旦遇到病情嚴重的人,可能會立刻導致死亡。
另一種方法
立春和春分時,對應脾臟;立夏和夏至時,對應肺臟;立秋和秋分時,對應肝臟;立冬和冬至時,對應心臟;每個季節的最後十八天,則對應腎臟。
另一種方法
春天在左脅,秋天在右脅,夏天在肚臍,冬天在腰部。
以上這些部位有「人神」駐守,不適合艾灸,會傷害精神,甚至導致死亡。
五臟六腑的氣血變化流動是相互貫通的(應該參考從腎臟到天井穴,經過三焦的出入方向)。
五臟六腑的變化無窮無盡,分散在各條經絡中,其細微之處難以完全了解。現在將相關內容匯集在一起,作為參考,希望學者稍微留意研究,就能很快明白。
論述
假設肝、心、脾、肺、腎為五臟,那麼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就為六腑。足少陰經是腎經,足太陽經是膀胱經,下至五臟、五果、五菜等都依照此理延伸,其他方面也應效仿。 (出自《千金方》第二十九卷中接近的二十四條)
五臟
肝、心、脾、肺、腎
六腑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
五臟經脈
足厥陰經、手少陰經、足太陰經、手太陰經、足少陰經
六腑經脈
足少陽經、手太陽經、足陽明經、手陽明經、足太陽經、手少陽經
五行(各主一臟)
木、火、土、金、水
五臟之數(五行之數與五臟的搭配)
三(八)、二(七)、五(十)、四(九)、一(六)
五行之色(五臟的代表顏色)
青色、紅色、黃色、白色、黑色
五行相生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臟受胎月份(不宜艾灸、催吐、腹瀉)
八月、十一月、五月、二月、五月
五臟相應月份(不宜過度補養)
冬季三個月(木相應)、春季三個月(火相應)、夏季三個月(土相應)、季夏六月(金相應)、秋季三個月(水相應)
五臟旺盛月份(有病可以適當宣洩)
春季三個月(木旺盛)、夏季三個月(火旺盛)、季夏(土旺盛)、秋季三個月(金旺盛)、冬季三個月(水旺盛)
五臟衰退月份(適宜補養,不宜瀉泄)
夏季三個月(木衰退)、季夏(火衰退)、秋季三個月(土衰退)、冬季三個月(金衰退)、春季三個月(水衰退)
五臟被囚月份(適宜補養,不宜瀉泄)
季夏(木被囚)、秋季三個月(火被囚)、冬季三個月(土被囚)、春季三個月(金被囚)、夏季三個月(水被囚)
五臟死亡月份(適宜補養)
秋季三個月(木死亡)、冬季三個月(火死亡)、春季三個月(土死亡)、夏季三個月(金死亡)、季月(水死亡)
五臟旺盛的日子(五臟主事的日子,不宜艾灸和服藥)
甲乙日、丙丁日、戊己日、庚辛日、壬癸日
五臟旺盛的時辰(不宜艾灸)
寅時至辰時、巳時至未時、(辰時、戌時、丑時、未時)、申時至戌時、亥時至丑時
五臟困乏的日子(適宜補養)
戊己日(土)、庚辛日(金)、壬癸日(水)、甲乙日(木)、丙丁日(火)
五臟困乏的時辰(適宜補養)
食時(早上,屬土)、晡時(傍晚,屬金)、人定(深夜,屬水)、平旦(清晨,屬木)、禺中(中午,屬火)
五臟
忌日(忌諱在這些日子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