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五 (14)
卷第三十五 (14)
1. 小兒因食痞滿羸瘦不下食肚脹方四首
小品療四五歲兒因食及在胎中宿熱,乳母飲食粗惡辛苦,乳汁不起兒,哺不為肌膚,心腹痞滿,痿黃瘦瘠,四肢痿⿸疒躄繚戾,服之令充悅方。
芍藥(十分炙令黃),黃耆,鱉甲(炙),人參(各四分),柴胡(八分),茯苓(六分),甘草(炙),乾薑(各二分如熱以枳實代)
上八味搗篩,蜜和為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二服,忌如常法。(千金有大黃無黃耆云服一丸一歲以上乳服三丸七歲兒服十丸日二)
千金療少小傷寒,久病不除,瘥復劇,羸瘦骨立,五味子湯方。
五味子(十銖),大黃(六銖),芒硝(五分),麥門冬(六分去心),石膏(一兩),甘草(炙),當歸,黃芩,黃連,前胡(各一分)
上十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下利即止效。
又療小兒羸瘦惙惙,常服不妨乳方。
甘草(五兩炙)
上一味搗篩,蜜丸如小豆,一歲兒服十丸,日三,盡即更合。(並出第五卷中)
劉氏療小兒肚脹,漸瘦不食,四肢熱不調方。
甘草(炙),鱉甲(炙),柴胡,茯神,子芩(各六分),訶黎勒皮(十分),檳榔(兼皮三顆研),芍藥,橘皮(各三分),生薑,當歸(各四分),知母(五分),大黃(八分)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分為數服,得瀉病瘥。
白話文:
小兒因飲食積滯、腹脹、消瘦、不進食的四種藥方
**第一方:**適用於四五歲小孩,因為飲食問題或在母胎中遺留的熱毒,加上哺乳母親飲食粗糙、勞累辛苦,導致乳汁不足,小孩喝奶後無法轉化為肌肉,出現心腹脹滿、身體萎靡發黃、消瘦虛弱、四肢無力彎曲的狀況,服用此方能使其身體強壯。
藥材: 芍藥(炙過,使其呈現黃色,十分)、黃耆、鱉甲(炙過)、人參(各四分)、柴胡(八分)、茯苓(六分)、甘草(炙過)、乾薑(各二分,如果體內有熱,用枳實代替)。
製法與用法: 以上八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如大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每日服用兩次。禁忌與其他藥物相同。(《千金方》中此方有大黃而沒有黃耆,記載一歲嬰兒服用一丸,一歲以上餵乳的嬰兒服用三丸,七歲孩童服用十丸,每日兩次。)
第二方:《千金方》治療小孩傷寒後,久病不癒,痊癒後又復發,身體虛弱消瘦,瘦到只剩骨頭的狀況,使用五味子湯。
藥材: 五味子(十銖)、大黃(六銖)、芒硝(五分)、麥門冬(六分,去除內心)、石膏(一兩)、甘草(炙過)、當歸、黃芩、黃連、前胡(各一分)
製法與用法: 以上十味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半,每次服用二合,如果腹瀉停止即為有效。
**第三方:**治療小孩身體消瘦、精神萎靡,可長期服用且不會妨礙哺乳的藥方。
藥材: 甘草(炙過,五兩)
製法與用法: 以上一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製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一歲嬰兒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服用完畢再繼續調配。(此方也出自《第五卷》中)
**第四方:**劉氏醫治小兒腹脹、逐漸消瘦不進食、四肢發熱不協調的藥方。
藥材: 甘草(炙過)、鱉甲(炙過)、柴胡、茯神、子芩(各六分)、訶黎勒皮(十分)、檳榔(連皮,三顆磨成粉)、芍藥、橘皮(各三分)、生薑、當歸(各四分)、知母(五分)、大黃(八分)
製法與用法: 以上十三味藥材切碎,用水一升半煎煮至七合,分多次服用,如果腹瀉即可痊癒。
2. 小兒食不下及不消不嗜食方四首
廣濟療小兒心腹滿,吃食不下,地黃飲子方。
生地黃汁(三合),生薑汁(三合),訶黎勒(四分末),白蜜(一匙)
上四味相和調勻,分溫服之,微利尤良。
小品療小兒宿食不消,發熱,九味當歸湯方。
當歸,甘草(炙),芍藥,人參,桂心,黃芩,乾薑(各一分),大棗(五枚),大黃(二分)
上藥切,以水一升半,煎取六合,去滓分服。
千金療少小五六日不食,氣逆,桂心橘皮湯方。
桂心(半兩),橘皮(三兩),薤白切(五合),黍米(五合),人參(半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先煮藥,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湯成,稍稍服之。
又療少小胃氣不調,不嗜食,生肌肉地黃丸方。
乾地黃,大黃(各五分),茯芩(三分),當歸,柴胡,杏仁(各二分)
上六味末之,以蜜丸如麻子大,服五丸,日三服。(並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廣濟方:治療小孩心腹脹滿、吃不下東西,使用地黃飲子方。
藥材:生地黃汁(約60毫升),生薑汁(約60毫升),訶黎勒粉末(約1.2克),白蜂蜜(約1湯匙)
做法:將以上四種藥材混合均勻調好,分次溫服,若能稍微腹瀉效果更好。
小品方:治療小孩積食不消化、發燒,使用九味當歸湯方。
藥材:當歸,炙甘草,芍藥,人參,桂心,黃芩,乾薑(各約3克),大棗(五顆),大黃(約6克)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約150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約600毫升,去除藥渣,分次服用。
千金方:治療年幼孩童五六天不進食、氣逆,使用桂心橘皮湯方。
藥材:桂心(約15克),橘皮(約90克),切碎的薤白(約150毫升),黍米(約150毫升),人參(約15克)
做法: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加入約7000毫升的水,先煎煮藥材至剩約2000毫升,再加入薤白和黍米,待米煮熟湯成,慢慢分次服用。
又一方:治療年幼孩童胃氣不調、不喜歡吃東西,使用生肌肉地黃丸方。
藥材:乾地黃,大黃(各約15克),茯苓(約9克),當歸,柴胡,杏仁(各約6克)
做法:將以上六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顆,每日三次。(以上內容均出自第五卷)
3. 小兒霍亂方一十二首
廣濟療小兒霍亂,心腹刺痛,吐痢方。
茯芩,桔梗,人參(各六分),白朮(五分),甘草(炙),厚朴(各四分炙)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六合,去滓,溫服之。
又療小兒霍亂,嘔吐不止方。
人參(六分),厚朴(三分炙),陳倉米(三合)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服之。
千金療小兒吐痢霍亂方。
人參(四分),厚朴(炙),甘草(各二分炙),白朮(三分)
上四味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取五合,六十日兒服一合,百日兒分三服,期歲兒分再服,乳母忌油膩等。
備急療小兒霍亂吐痢方。
人參(四分),厚朴(炙),甘草(各二分炙),乾薑(一分),白朮(三分)
上五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四合,分服之。
又療孩子霍亂,已用有效方。
人參,蘆籜(各二分),扁豆藤(二兩),倉米(一撮)
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分服。
又方
人參(四分),生薑(三分),厚朴(炙),白朮,甘草(炙各二分)
上五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四合分服。
又方
人參(四分),木瓜(一枚),倉米(一撮)
上三味切,以水煮,分服以意量之,立效。
必效主小兒霍亂方。
取廁屋戶簾燒灰,研以飲服一錢匕。
又方
訶黎勒(一枚)
上一味,先煎沸湯,研一半許,與兒服立止,再服神妙。
古今錄驗療小兒霍亂吐痢,人參白朮湯方。
人參(六分),白朮,茯苓(各四分),厚朴(炙),甘草(炙各三分)
上五味切,以水一升半,煮取六合,分溫服立效。
劉氏療百日以來及蓐內兒霍亂方。
以人乳半合,及生薑汁少許相和煎,服入口定。
又療小兒霍亂方。
生薑(四分),香薷(一兩),薄荷(一兩)
上三味以水煎,分溫兒與母俱服之,甚良。
白話文:
小兒霍亂的十二個處方
處方一: 治療小兒霍亂,出現心腹刺痛、嘔吐、腹瀉的處方: 茯苓、桔梗、人參(各2.4克),白朮(2克),炙甘草、炙厚朴(各1.6克)。 以上六味藥材切碎,用水480毫升煎煮至144毫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處方二: 治療小兒霍亂,嘔吐不止的處方: 人參(2.4克),炙厚朴(1.2克),陳倉米(約60克)。 以上三味藥材切碎,用水720毫升煎煮至168毫升,去除藥渣,分次服用。
處方三: 《千金方》中治療小兒嘔吐、腹瀉、霍亂的處方: 人參(1.6克),炙厚朴、炙甘草(各0.8克),白朮(1.2克)。 以上四味藥材切碎,用水288毫升煎煮至120毫升。六十天大的嬰兒服用約24毫升,一百天大的嬰兒分三次服用,滿周歲的嬰兒分兩次服用。哺乳的母親忌食油膩等食物。
處方四: 《備急方》中治療小兒霍亂、嘔吐、腹瀉的處方: 人參(1.6克),炙厚朴、炙甘草(各0.8克),乾薑(0.4克),白朮(1.2克)。 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水240毫升煎煮至96毫升,分次服用。
處方五: 治療孩童霍亂,已驗有效的處方: 人參、蘆葦內膜(各0.8克),扁豆藤(約8克),陳倉米(少許)。 以上四味藥材切碎,用水480毫升煎煮至192毫升,分次服用。
處方六: 另一個處方: 人參(1.6克),生薑(1.2克),炙厚朴、白朮、炙甘草(各0.8克)。 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水240毫升煎煮至96毫升,分次服用。
處方七: 另一個處方: 人參(1.6克),木瓜(一個),陳倉米(少許)。 以上三味藥材加水煎煮,分次服用,用量可自行酌情調整,效果顯著。
處方八: 必定有效,治療小兒霍亂的處方: 取廁所門簾燒成灰,研成粉末,用酒或水送服約0.6克。
處方九: 另一個處方: 訶子(一個)。 取一個訶子,先用沸水煮過,磨一半左右,給小孩服用,立即見效,再服效果更佳。
處方十: 《古今錄驗方》中治療小兒霍亂、嘔吐、腹瀉的“人參白朮湯”: 人參(2.4克),白朮、茯苓(各1.6克),炙厚朴、炙甘草(各1.2克)。 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水360毫升煎煮至144毫升,分次溫服,效果迅速。
處方十一: 劉氏治療百天以內以及產後嬰兒霍亂的處方: 取一半人乳,加入少量生薑汁混合煎煮,餵給嬰兒入口即定。
處方十二: 另一個治療小兒霍亂的處方: 生薑(1.6克),香薷(約40克),薄荷(約40克)。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煎煮,分次給嬰兒和母親一同溫服,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