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一 (3)

1. 藥所出州土一首

千金翼論曰,按本草所出郡縣,皆是古名,今之學者卒尋而難曉,自聖唐開闢,四海無外,州縣名目,事事惟新,所以須甄明,即因土地名號,後之學者容易即知,其出藥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種,其餘州土皆有,不堪進御,故不繁錄耳。

關內道

雍州,柏子仁,茯苓

華州,覆盆子,茯神,杜蘅,柏白皮,茵芋,天門冬,木防己,麥門冬,黃精,王不留行,白朮,薯蕷,茯苓,牛膝,細辛,狼牙,鱉甲,水蛭,丹參,松花,鬼臼,鱉頭,白芷,小草,款冬花,桑螵蛸,白蘞,松子,松蘿,玄參,兔肝,沙參,遠志,續斷,澤瀉,山茱萸,五味子,萆薢,茯藜,白薇,桔梗,通草,石南,龜頭,石葦

同州,(䗪蟲,麻黃根,斑蝥,蕪荑,麻黃,蒲黃,寒水石,麻黃子)

岐州,(𤶱雞,及己,獐骨,藜蘆,獐髓,秦艽,鬼督郵,甘草)

寧州,(芫青,荊子,菴䕡子,虻蟲,萹蓄,菴䕡花)

鄜,(州芍藥,黃芩,䕡茹,秦艽)

原州,(獸狼牙,黃耆,楓柳皮,白藥,蓯蓉)

延州,(蕪荑)

涇州,(澤瀉,秦艽,防風,黃芩)

靈州,(代赭,蓯蓉,野豬黃,狟脂)

鹽州,(青鹽)

河南道

洛州,(黃魚膽,黃石脂,秦椒)

榖州,(半夏,桔梗)

鄭州,(秦椒)

陝州,(栝蔞,柏子仁)

汝州,(鹿角,鹿茸)

許州,(鹿茸)

虢州,(茯苓,細辛,茯神,白石英,桔梗,栝蔞,桑上寄生)

豫州,(吳茱萸,鹿茸)

齊州,(阿膠,防風,榮婆藥)

萊州,(牡蠣,文蛤,䕡茹,烏賊魚,馬刀,牛黃,海藻,海蛤,七孔決明)

兗州,(防風,紫石英,仙靈脾,雲母,羊石,桃花石)

蜜州,(海蛤,牛黃)

泗州,(麋脂,麋角)

徐州,(桑上寄生)

淄州,(防風)

沂州,(紫石英)

江南東道

潤州,(躑躅,鬼臼,貝母,半夏,卷柏)

越州,(榧子,劉寄奴)

婺州,睦州,歙州,建州(並出黃連)

泉州,(乾薑)

江南西道

宣州,(半夏,黃連)

饒州,(黃連)

吉州,(陟釐)

江州,(生石斛)

岳州,(杉木,楠木,蟬蛻,鱉甲)

潭州,(生石斛)

郎州,(牛黃)

永州,(石燕)

郴州,(釣樟根)

辰州,(丹砂)

隴右道

秦州,(防葵,獸狼牙,狼毒,鹿茸,鹿角,蘼蕪,芎藭)

成州,(防葵,狼牙)

蘭州,(蓯蓉,鹿角膠)

廓州,(大黃)

武州,(石膽,雌黃,雄黃)

宕州,(藁本,當歸,獨活)

河西道

涼州,(大黃,鹿茸,白附子)

甘州,(椒根)

肅州,(肉蓯蓉,百脈根)

伊州,(伏翼,葵子)

瓜州,(甘草)

西州,(蒲暴)

沙州,(石膏)

劍南道

益州,(苧根,梅煎,枇杷葉,蜀漆,黃環,薏苡仁,鬱金,百部根,百兩金,恆山,薑黃,乾薑,木蘭,慎火草,沙糖)

白話文:

藥材產地一覽

千金翼方提到,舊時本草記載的產地都是古地名,現代學者難以理解。自唐朝開闢以來,四海統一,州縣名稱也煥然一新。所以要明確藥材產地,根據現在的土地名稱,方便後人了解。此處記錄藥材產地的州共一百三十三州,合共五百一十九種藥材。其餘州縣也有產藥,但品質不佳,所以不在此列。

關內道

  • 雍州: 柏子仁、茯苓
  • 華州: 覆盆子、茯神、杜蘅、柏白皮、茵芋、天門冬、木防己、麥門冬、黃精、王不留行、白朮、薯蕷、茯苓、牛膝、細辛、狼牙、鱉甲、水蛭、丹參、松花、鬼臼、鱉頭、白芷、小草、款冬花、桑螵蛸、白蘞、松子、松蘿、玄參、兔肝、沙參、遠志、續斷、澤瀉、山茱萸、五味子、萆薢、茯藜、白薇、桔梗、通草、石南、龜頭、石葦
  • 同州: 䗪蟲、麻黃根、斑蝥、蕪荑、麻黃、蒲黃、寒水石、麻黃子
  • 岐州: 𤶱雞、及己、獐骨、藜蘆、獐髓、秦艽、鬼督郵、甘草
  • 寧州: 芫青、荊子、菴䕡子、虻蟲、萹蓄、菴䕡花
  • 鄜州: 芍藥、黃芩、䕡茹、秦艽
  • 原州: 獸狼牙、黃耆、楓柳皮、白藥、蓯蓉
  • 延州: 蕪荑
  • 涇州: 澤瀉、秦艽、防風、黃芩
  • 靈州: 代赭、蓯蓉、野豬黃、狟脂
  • 鹽州: 青鹽

河南道

  • 洛州: 黃魚膽、黃石脂、秦椒
  • 榖州: 半夏、桔梗
  • 鄭州: 秦椒
  • 陝州: 栝蔞、柏子仁
  • 汝州: 鹿角、鹿茸
  • 許州: 鹿茸
  • 虢州: 茯苓、細辛、茯神、白石英、桔梗、栝蔞、桑上寄生
  • 豫州: 吳茱萸、鹿茸
  • 齊州: 阿膠、防風、榮婆藥
  • 萊州: 牡蠣、文蛤、䕡茹、烏賊魚、馬刀、牛黃、海藻、海蛤、七孔決明
  • 兗州: 防風、紫石英、仙靈脾、雲母、羊石、桃花石
  • 蜜州: 海蛤、牛黃
  • 泗州: 麋脂、麋角
  • 徐州: 桑上寄生
  • 淄州: 防風
  • 沂州: 紫石英

江南東道

  • 潤州: 躑躅、鬼臼、貝母、半夏、卷柏
  • 越州: 榧子、劉寄奴
  • 婺州、睦州、歙州、建州: 黃連
  • 泉州: 乾薑

江南西道

  • 宣州: 半夏、黃連
  • 饒州: 黃連
  • 吉州: 陟釐
  • 江州: 生石斛
  • 岳州: 杉木、楠木、蟬蛻、鱉甲
  • 潭州: 生石斛
  • 郎州: 牛黃
  • 永州: 石燕
  • 郴州: 釣樟根
  • 辰州: 丹砂

隴右道

  • 秦州: 防葵、獸狼牙、狼毒、鹿茸、鹿角、蘼蕪、芎藭
  • 成州: 防葵、狼牙
  • 蘭州: 蓯蓉、鹿角膠
  • 廓州: 大黃
  • 武州: 石膽、雌黃、雄黃
  • 宕州: 藁本、當歸、獨活

河西道

  • 涼州: 大黃、鹿茸、白附子
  • 甘州: 椒根
  • 肅州: 肉蓯蓉、百脈根
  • 伊州: 伏翼、葵子
  • 瓜州: 甘草
  • 西州: 蒲暴
  • 沙州: 石膏

劍南道

  • 益州: 苧根、梅煎、枇杷葉、蜀漆、黃環、薏苡仁、鬱金、百部根、百兩金、恆山、薑黃、乾薑、木蘭、慎火草、沙糖
  • 眉州: 巴豆
  • 資州: 折傷木
  • 嘉州: 巴豆、紫葛
  • 綿州: 天雄、側子、烏頭、巴戟天、附子、甘皮、烏喙
  • 邛州: 賣子木
  • 滬州: 蒟醬
  • 茂州: 升麻、馬牙硝、羌活、朴硝、金牙、大黃、馬齒礬、雄黃、芒硝、礬石
  • 嶲州: 高良薑
  • 松州、當州: 當歸
  • 扶州: 芎藭
  • 龍州: 側子、烏頭、巴戟天、烏喙、天雄、附子
  • 柘州: 黃進

嶺南道

  • 廣州: 石斛、決明子、白藤花、甘蕉根、丁根
  • 恩州: 蚺蛇膽
  • 賀州、梧州、象州: 蚺蛇膽
  • 桂州: 滑石、蚺蛇膽
  • 春州、封州、瀧州: 石斛
  • 融州: 桂心
  • 韶州: 石斛、鍾乳、牡桂
  • 柳州: 桂心、釣樟根
  • ⿰氵畨州: 蚺蛇膽
  • 交州: 檳榔、龍眼、三百兩銀、木藍子
  • 峰州: 豆蔻

其他藥材產地

  • 馬牙石(又名長石、太乳、牛腦石):產於齊州歷城縣。
  • 空青:蔚州、蘭州、宣州、梓州都有出產,宣州產的最好。蔚州產的內部無空塊,色澤深沉。
  • 曾青:鄂州、蔚州產的最好,其他州產的較差。
  • 白青:簡州、梓州產的都很好。
  • 石膽:蒲州虞鄉東亭谷及薜集窟產的,塊如雞蛋大小的最好。
  • 芒硝(又名硝石):嶺南始安產的最好,萊州、齊州產的較差,堅硬潤滑服用效果勝過乳石。
  • 乳石:以始興產的為第一,其次是連州、廣州、澧州、朗州、柳州。現在陝州青溪、房州三洞產的,品質次於始興,其他地方產的不能用。
  • 桃花石:以前中州鐘山縣產的,像赤石脂但不粘舌頭。
  • 赤石脂:虢州盧氏縣、澤州陵川縣、慈州呂鄉縣都有產,凡是石頭裡有石骨像玉一樣的最好。
  • 陽起石:齊州歷城縣西北五六里、齊山西北六七里、盧山產的,白色的最好,黑色的不能用。
  • 石腦(又名石飴餅):徐州宋里山產的,埋在土下一丈多深才能得到,大小如雞蛋,碰到就會破裂。
  • 青琅玕:雋州西烏白蠻中及於闐國都有產,又名青珠蒼石,梁州、均州、房州、金州也有產。
  • 疑水石:同州韓城縣產的,顏色青黃,紋理像雲母的最好,澄城產的斜紋白色較差。
  • 礜石:漢川武當西遼阪名為礜石谷的地方產的才是真的,梁州馬道成澗中也有。
  • 土陰柏:顏色白如油脂,產於渭州鄣縣三交驛西北坡平地土窟中,呈乳狀,有六十多個洞穴,據說服用效果與鐘乳石相同,不會發熱。
  • 戎鹽:沙州產的叫做禿登鹽,廊州產的叫做土陰鹽,生長在河岸山坡的陰面。
  • 姜石:齊州歷城東邊產的最好。
  • 代赭:現在靈州鳴沙縣產的,比齊州、代州產的更好。

總結

了解藥材的產地和採集時間後,應妥善貯藏,以備不時之需,不要浪費光陰,以免到用時措手不及。博學的人應當深思熟慮,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