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 (17)
卷第三十 (17)
1. 瘑瘡久不瘥方五首
病源瘑瘡積久不瘥者,由膚腠虛,則風濕之氣停滯,蟲在肌肉之間則生長,常癢痛,故經久不瘥。(出第三十五卷中)
廣濟療瘑瘡久不瘥方。
豆豉熬令極干為末,先以泔清洗瘡拭乾以生麻油和之,敷上,瘥以油單片裹之,三日開,未瘥,更塗,瘥止。
又療諸瘑瘡經年,依手拂疽,癢引日生不瘥,瘡久則有疽蟲,藜蘆膏方。
藜蘆(六分),黃連(八分),礬石(熬汁盡),松脂,雄黃(研各八分),苦參(六分)
上六味搗,以厚絹篩之,用豬脂二升煎之,候膏成去滓,入雄黃礬石末,攪令和調,待凝以敷之,諸瘡經年,或搔之汁出不生痂,百藥療不瘥,悉主之,瘑疥癢頭瘡亦效,熱瘡者,起瘡便生白膿是也,黃爛瘡者,起瘡淺,但出黃汁若肥瘡是也,侵淫瘡者,淺瘡黃汁出,兼搔之漫延長不止是也,瘑瘡者,喜著手足相對,痛癢折裂,春夏隨瘥。(集驗同)
又方
銼羊桃枝葉
上一味水煮以洗之,三四度。
劉涓子療久瘑疥癬諸惡瘡毒,五黃膏方。
雄黃(二兩研),亂髮(如雞子大燒),黃連(一兩),黃柏(二兩),黃芩(二兩),青木香(二兩),雞舌香(一兩),白芷(二兩),狼跋子(四十枚),雌黃(二兩研)
上十味㕮咀,以苦酒半升漬諸藥一宿,以臘月豬膏三升煎,取發,三四沸,納諸藥,又三沸止,絞去滓,膏成敷瘡,日五過。(出第五卷中)
崔氏療瘡積年不瘥,瘡汁浸四畔,好肉復變成瘡,瘡色赤黑,癢不可耐,搔之並汁出者方。
黃連,黃柏,豉心(各三分搗為末一方加蔓菁子亦有加杏仁者與黃連等分搗篩之),胡粉水銀,油脂(以上三物和之如泥)
上六物若慮水銀不散,可納掌中細細和唾研之,自當散訖,然後攪胡粉等以塗瘡上,仍取黃連末粉之,此瘡多有黃汁,著藥候汁徹即易之,以瘥為度。(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瘑瘡久治不癒的五個藥方
病源:瘑瘡這種病,如果長時間都好不了,是因為皮膚的腠理(皮膚紋理)虛弱,導致風濕邪氣停留在體內,蟲子在肌肉間滋生,就會常常感到癢痛,所以才會久治不癒。
廣濟療方
將豆豉炒到極乾,磨成粉末,先用淘米水清洗患處,擦乾後用生麻油調和豆豉粉,敷在患處,用油紙包好,三天後打開,如果還沒好,就再塗一次,直到痊癒為止。
又一療方
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瘑瘡,包括多年不癒、抓癢後會擴散的,因為時間長了可能會生出疽蟲。
藥方組成:藜蘆(六分)、黃連(八分)、礬石(熬到汁液乾涸)、松脂、雄黃(研磨成粉,各八分)、苦參(六分)。
將以上六種藥材搗碎,用厚絹篩過,加入二升豬油煎煮,等到藥膏形成後,濾掉藥渣,再加入雄黃和礬石的粉末,攪拌均勻,等藥膏凝固後敷在患處。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各種多年不癒的瘡,包括抓撓後流出汁液卻不結痂,用其他藥物都治不好的瘡。對於瘑瘡、疥瘡、頭瘡等都有效。熱瘡的特徵是剛長出來就化膿;黃爛瘡的特徵是瘡面很淺,只流黃色的液體,像肥瘡一樣;侵淫瘡的特徵是瘡面淺,流黃色汁液,抓撓後會蔓延不止;瘑瘡的特徵是喜歡長在相對的手腳部位,會感到痛癢、甚至裂開,春夏季節容易痊癒。
又一藥方
將羊桃樹的枝葉切碎,用水煮開後,用來清洗患處,洗三四次。
劉涓子療方
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久治不癒的瘑瘡、疥癬以及各種惡性瘡毒。
藥方組成:雄黃(研磨成粉,二兩)、亂髮(像雞蛋大小燒成灰)、黃連(一兩)、黃柏(二兩)、黃芩(二兩)、青木香(二兩)、雞舌香(一兩)、白芷(二兩)、狼跋子(四十枚)、雌黃(研磨成粉,二兩)。
將以上十種藥材搗碎,用半升苦酒浸泡一夜,然後加入三升臘月豬油煎煮,取出頭髮,煮三四次後,放入其他藥材,再煮三次即可。濾掉藥渣,將藥膏敷在患處,一天敷五次。
崔氏療方
這個藥方可以用來治療多年不癒的瘡,瘡液會浸潤周圍的皮膚,導致好肉也變成瘡,瘡的顏色是紅黑色的,癢得讓人受不了,抓撓後會流出汁液。
藥方組成:黃連、黃柏、豉心(各三分,搗成粉末;也有方子會加入蔓菁子或杏仁,與黃連等量,搗碎篩過)、胡粉、水銀、油脂(以上三種混合成泥狀)。
以上六種藥材,如果擔心水銀無法散開,可以放在手掌中,慢慢用唾液研磨,直到散開為止,然後再加入胡粉等混合,塗抹在患處,再撒上黃連粉。這種瘡通常會有黃色汁液,敷上藥後,等汁液被藥吸收後就換藥,直到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