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五 (4)
卷第二十五 (4)
1. 冷痢方二十二首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如五斗米,下搗如泥,盤中揉合相得,蜜和搗二千杵,食前飲服如梧子大十丸,日三,稍增至二十丸。(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又舊療痢於貴勝,用健脾丸多效,今療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後以健脾丸補之,未有不效者,貧家難以充辦,亦不可將息,溫脾湯方。療積久冷痢赤白者。
大黃(三兩),桂心(三兩),附子(炮),乾薑,人參(各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日再。(並出第十五卷中)
備急葛氏療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
豉(一升綿裹),薤白(一把)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熱頓服之,陶效方云,療暴下大去血痢,姚療赤白下痢並效。(肘後同)
又方
牛角腮(燒灰)
上一味搗篩,白飲服方寸匕,日三。(肘後同)
又方
好面(炒)
上一味搗篩,煮米粥,納面方寸匕,日四五,云此療日百行,師不救者。(肘後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白頭翁湯。療寒急下及滯下方。
白頭翁,乾薑(各二兩),甘草(炙一兩),當歸(一兩),黃連,秦皮(各一兩半),石榴皮(一兩生者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出第十卷中)
近效療冷痢方。
肉豆蔻(五顆合皮碎),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頓服之。(戶部李尚書處得云療冷痢極者有效自用得力)
又療久冷痢方。
赤石脂搗作末,和麵作餛飩,空腹服一碗以下,不過兩頓瘥,老人尤佳,體中先熱者,不可服之。(以上二方新附)
文仲治青下白下。姜附散方。
乾薑,附子(炮),皂莢(炙去子)
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不可再服即愈,亦可丸服。(小品肘後同)
又治冷痢。姜艾餛飩子方。
乾薑(末),熟艾
上二味等分,作面餛飩如酸棗大,煮熟,服四五十枚,日二服,腹脹者,炙厚朴煮汁服藥。此熱服訖,即須食飯大效,曾有產婦冷痢如白膏,服之立瘥,腹痛亦定。
白話文:
冷痢方二十二首
將以上十種藥材搗碎過篩,混合在一起。用苦酒浸泡烏梅一整晚,去除果核後,像蒸五斗米那樣蒸熟。接著將其搗成泥狀,在盤中揉合均勻。加入蜂蜜,再搗二千下。飯前服用,每次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十顆,一天三次,可逐漸增加到二十顆。(此方出自仲景《傷寒論》)
以前治療達官貴人的痢疾,使用健脾丸效果很好。現在治療積久寒冷的痢疾,先用溫脾湯排解,再用健脾丸補養,沒有不見效的。但是貧窮人家難以負擔這些藥材,也無法好好休養。以下是溫脾湯的配方,可以治療積久寒冷、紅白痢疾。
大黃(三兩)、桂心(三兩)、炮附子、乾薑、人參(各二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用水七升煮到剩二升半,分三次服用,一天兩次。(此方也出自第十五卷)
《備急葛氏方》中治療痢疾,大便呈白色,且消化不良,屬於寒證,以下是治療寒證的方子。
淡豆豉(一升,用棉布包好)、薤白(一把)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水三升煮到剩二升,趁熱一次服用。陶弘景的方子說,此方能治療突然腹瀉、大量出血的痢疾。姚氏的方子說,此方能治療紅白痢疾,都有效。(《肘後方》中也有此方)
又一方
牛角腮(燒成灰)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用白開水送服,每次一小撮,一天三次。(《肘後方》中也有此方)
又一方
好麵粉(炒熟)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煮米粥時加入一小撮炒麵粉,一天四五次。據說此方能治療一天腹瀉上百次,連醫生都束手無策的嚴重腹瀉。(《肘後方》第六卷也有此方)
《古今錄驗》中的白頭翁湯,可以治療寒性急瀉以及腹部阻塞不通的病症。
白頭翁、乾薑(各二兩)、炙甘草(一兩)、當歸(一兩)、黃連、秦皮(各一兩半)、石榴皮(一兩,新鮮的用二兩)
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煮到剩三升,分為四次服用。(此方出自第十卷)
《近效方》中治療寒性痢疾的方子。
肉豆蔻(五顆,連皮搗碎)、炙甘草(二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煮到剩一升半,一次服用。(從戶部李尚書處得來的方子,據說治療極度寒冷的痢疾非常有效,他自己用過覺得很有效)
又一方,治療長久的寒性痢疾。
將赤石脂搗成粉末,和麵做成餛飩,空腹吃一碗,通常吃不超過兩次就會好。此方對老年人尤其有效,但體內先有熱象的人不宜服用。(以上兩方是新加入的)
文仲用來治療大便呈青色或白色的痢疾的,姜附散的方子。
乾薑、炮附子、皂莢(炙烤後去籽)
將以上三種藥材等份,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酒水送服一小撮,不可再次服用,服用一次就會好,也可以做成藥丸服用。(《小品肘後方》也有此方)
又一方,治療寒性痢疾。姜艾餛飩子的方子。
乾薑(粉末)、熟艾
將以上兩種藥材等份,做成如酸棗大小的麵餛飩,煮熟後,服用四五十個,一天兩次。如果腹脹,可以將厚朴炙烤後煮汁,然後用汁送服藥。此方趁熱服用後,要立刻吃飯,效果很好。曾經有產婦患上像白膏一樣的寒性痢疾,服用此方後立刻就好了,腹痛也止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