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 (13)
卷第二十 (13)
1. 氣兼水身面腫方四首
張文仲周大候正大將軍平公於禮患氣兼水,身面腫垂死,長壽公姚僧垣處二方,應手即瘥,先服湯方。
桑根白皮(四兩),橘皮(二兩),海藻(三兩洗去咸),茯苓,郁李仁(碎各四兩),赤小豆(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甚效。古今錄驗療氣水身腫脹滿,姚大夫治燕公雍州錄事於志光選云:從來知不能服湯。事較急,勿不努力服之,服此湯若微覺為益,頻服三兩劑,勿不服。此藥甚易,必無逆忤,如不能服,可服後丸,丸遲不應急耳。
又方
橘皮(五分),郁李仁(十分),茯苓(八分),葶藶(六分熬),防己,桑根白皮(各五分),甘遂(四分熬),蘇子(四合)
上八味搗下篩,蜜和丸,取榖白皮火炙焦黃煮飲,服十丸如梧子,日再服。若不得宣通,稍稍加,常以宣為度,渴者飲此方,老蔣公處與張大夫家效,忌酢物。
又方
灸丹田穴在臍下二寸,灸三壯,療水腫,女子禁灸。(並出第五卷中)
古今錄驗療氣水身腫脹滿方。
杏仁(十分去皮尖熬),蘇子(五分),白前(六分),昆布(八分洗去咸),李根白皮(五分),橘皮(六分),五味子(六分),大麻仁(五分熬),茯苓(八分),生薑(八分切曝燥)
上十味,搗篩蜜和丸,粥清服二十丸如梧子,日再,稍稍加至三十丸,忌酢物。(出第十一卷中)
白話文:
張文仲、周大候、正大將軍平公因為氣病又合併水腫,全身和臉都腫得快要死了,長壽公姚僧垣給了兩個藥方,立刻就治好了,先服用湯藥。
湯藥的配方是:桑樹白色的根皮(四兩)、橘子皮(二兩)、海藻(三兩,要洗去鹹味)、茯苓(四兩)、郁李仁(搗碎,四兩)、赤小豆(一升)。
把以上六種藥材切碎,加八升水煮到剩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效果很好。古今記錄中驗證過這個方子能治療氣病引起的水腫,全身腫脹的狀況。姚大夫曾經治療燕公的雍州錄事於志光,他說:他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不能喝湯藥。現在情況緊急,請務必要努力服用這個藥。如果喝這個湯藥稍微覺得有幫助,就頻繁服用兩三劑,千萬不要停止。這個藥方藥性很平和,不會有不適感。如果真的不能喝湯藥,可以吃後面說的藥丸,只是藥丸見效比較慢。
另外一個藥方是:橘子皮(五分)、郁李仁(十分)、茯苓(八分)、葶藶子(六分,要先炒過)、防己(五分)、桑樹白色的根皮(五分)、甘遂(四分,要先炒過)、蘇子(四合)。
把以上八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做成藥丸,取穀樹的白皮用火烤到焦黃後煮水喝,每次服用十顆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一天服用兩次。如果藥效不明顯,可以稍微增加藥量,以能夠通暢排泄為準。口渴的人可以喝這個藥方。這個藥方是老蔣公給張大夫家用的,效果很好。服用期間要忌吃酸的東西。
還有一個方法:用艾灸灸丹田穴,位置在肚臍下方兩寸的地方,灸三壯,可以治療水腫,女性不能灸這個穴位。(出自第五卷中)
古今記錄中驗證過能治療氣病引起的水腫,全身腫脹的藥方。
藥方的配方是:杏仁(十分,要去皮尖並炒過)、蘇子(五分)、白前(六分)、昆布(八分,要洗去鹹味)、李樹的白色根皮(五分)、橘子皮(六分)、五味子(六分)、大麻仁(五分,要炒過)、茯苓(八分)、生薑(八分,切片曬乾)。
把以上十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做成藥丸,用稀粥送服二十顆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一天服用兩次,可以稍微增加到三十顆,服用期間要忌吃酸的東西。(出自第十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