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爲則

《藥徵》~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瓜蒂

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

考證

瓜蒂散證曰: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

又曰:心中滿而煩、飢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以上一方,瓜蒂一分。

品考

瓜蒂,宗奭、時珍,以為甜瓜蒂。試之,無寸效也。又有一種,名柿瓜。其種殊少,而其形如柿。又有一種,如柿瓜而皮上有毛者,其始皆太苦,而不可食也。及熟,則尤甜美,其蒂甚苦,有效可用。三才圖會,所謂青瓜也,本邦越前之產,是為良也。

白話文:

[瓜蒂]這藥材主要用於治療胸腔內有毒素,患者想嘔吐卻吐不出來的情況。

根據考證,瓜蒂散的症狀包括:胸口感覺硬塞,氣悶往上衝到咽喉,使呼吸困難;以及心裡感到飽脹且煩躁,明明餓了卻吃不下東西,這些都是因為胸腔有問題。

在這個處方中,瓜蒂的用量是一分。

關於瓜蒂的品種考察,宗奭和時珍認為是甜瓜的蒂。但實際上試用後,卻沒有任何效果。另有一種叫柿瓜的品種,種類很少,形狀像柿子。還有一種形狀像柿瓜,但外皮長有毛的,一開始味道非常苦,無法食用。等到成熟後,反而特別甜美,而它的蒂非常苦,卻有很好的療效,可以使用。在「三才圖會」中提到的青瓜,就是指這種瓜蒂,在我們這裡,越前地區所產的品質最好。

2. 桂枝

主治沖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考證

桂枝加桂湯證曰:氣自少腹上衝心。

以上一方,桂枝五兩。

桂枝甘草湯證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甘草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苓桂甘棗湯證曰:欲作奔豚。

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氣從少腹、上衝胸咽。

桂枝附子湯,證不具也。(說在互考中)

以上五方,桂枝皆四兩。

桂枝湯證曰:上衝。又曰:頭痛發熱、汗出惡風。

苓桂朮甘湯證曰:氣上衝胸。

以上二方,桂枝皆三兩。

上歷觀此諸方,桂枝主治沖逆也明矣。頭痛發熱之輩,其所旁治也。仲景之治疾,用桂枝者,居十之七八,今不枚舉焉。

互考

桂枝甘草湯證曰:其人叉手自冒心。為則按:叉手冒心者,以悸而上衝故也;桂枝甘草附子湯條,無上衝證。為則按:此方桂枝甘草湯,而加附子者也。桂枝甘草湯條,有上衝證。然則此湯,亦當有上衝證,其脫此證也明矣。

桂枝附子湯,用桂枝多於桂枝加附子湯,而無上衝證,蓋闕文也。桂枝加附子湯條,猶有桂枝之證,況於此湯,而可無桂枝之證乎?

辨誤

範大成桂海志云: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之。陸佃《埤雅》云:桂猶圭也,宣導百藥,為之先聘通使,如執圭之使也。為則按:制字之說,範為得之,蓋以其所見而言之也。陸則失矣,蓋以臆測之,而強作之說也。不可從矣!

《傷寒論》曰:桂枝本為解肌,非仲景氏之意也。不取,此蓋注誤入本文者也。

宗奭曰:漢張仲景,以桂枝湯治傷寒表虛。是不善讀《傷寒論》之過也。《傷寒論》中間說表裡虛實,非疾醫之言也,蓋後人所攙入也。凡仲景之用桂枝,以治上衝也。桂枝湯條曰:上衝者,可與桂枝湯,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桂枝加桂湯條曰:氣從少腹上衝心。又按去桂加朮湯條曰:小便自利。

由是觀之,上衝則用桂,下降則否,斯可以見已。且虛實之說,仲景所言,不失古訓,而後人所攙入,則不合古訓。宗奭不善讀書,而妄為之說,過矣!

品考

桂枝,氣味辛辣者,為上品也。李杲以氣味厚薄分桂枝、肉桂。遂構上行下行之說,是臆測也,不可從矣。桂枝也,肉桂也,桂心也,一物而三名也。桂心之說,陳藏器、李時珍得之。

白話文:

【桂枝】

主要治療的是氣血逆衝的情況,同時也能輔助治療類似奔豚症的頭痛、發熱怕風以及汗出後身體疼痛等症狀。

查證發現,

在桂枝加桂湯的應用中,指出氣血從小腹處向上衝擊到心臟區域。在此方中,桂枝的用量是五兩。

桂枝甘草湯的描述中,患者會出現雙手交叉護住胸口,感到心悸想要得到舒緩的症狀。

至於桂枝甘草附子湯,其具體證狀並未詳述。(詳情請參照互考部分)

苓桂甘棗湯的證狀中,有出現類似奔豚症的跡象。

苓桂五味甘草湯的證狀則是氣血從小腹衝至胸和咽喉。

桂枝附子湯,同樣沒有具體的證狀描述。(詳情請參照互考部分)

以上五個方劑中,桂枝的用量都是四兩。

桂枝湯的應用中,指出治療上衝的情況,同時也能處理頭痛、發熱、汗出怕風等症狀。

苓桂朮甘湯的證狀中,氣血衝擊胸口。

以上兩個方劑中,桂枝的用量皆為三兩。

綜上所述,可以明確看出桂枝的主要作用是處理氣血逆衝的問題。而頭痛發熱等症狀,則是其輔助治療的部分。在張仲景的療法中,使用桂枝的比例高達七到八成,但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互考部分,

在桂枝甘草湯的描述中,患者會出現雙手交叉護住胸口的情況。這是因為心悸加上氣血上衝所致;在桂枝甘草附子湯的條目中,並未提及上衝的證狀。然而,此方是在桂枝甘草湯的基礎上再加入附子,而在桂枝甘草湯的條目中,是有提到上衝的證狀。因此,可以推斷此方也應該有上衝的證狀,只是遺漏了而已。

桂枝附子湯中,桂枝的用量比桂枝加附子湯還多,卻沒有提到上衝的證狀,這應該是文獻遺漏的問題。在桂枝加附子湯的條目中,仍然保有桂枝的證狀,那麼在此方中,又豈能沒有桂枝的證狀呢?

辨誤部分,

範大成在《桂海志》中提到:所有的樹葉脈絡通常都是一道縱線,只有桂樹葉有兩道如圭形的脈絡,因此「桂」字從「圭」來。陸佃在《埤雅》中提到:桂就像是圭一樣,能夠引導百藥,作為開路的使者。然而,這樣的說法是基於臆測,並非事實,所以不能採信。

《傷寒論》中有提到,桂枝原本的作用是解肌,但這並不是張仲景的原意。這個說法,應該是註釋誤植到原文中的。

寇宗奭曾說,漢朝的張仲景,用桂枝湯來治療外感風寒導致的表虛。這是他對《傷寒論》理解不足所導致的誤解。《傷寒論》中對於表裡虛實的描述,並非張仲景本人所寫,而是後人加入的。張仲景使用桂枝,主要是為了處理上衝的情況。在桂枝湯的條目中,提到:如果出現上衝的情況,可以使用桂枝湯,若無上衝的情況,則不適用。在桂枝加桂湯的條目中,提到氣血從小腹衝至心臟。另外,根據去桂加朮湯的條目,小便自行排出。

由此可見,對於上衝的情況,才會使用桂枝,否則就不適合。並且對於虛實的說法,張仲景的描述符合古訓,而後人加入的部分,則不符古訓。寇宗奭對於書籍的理解不夠深入,卻隨意評論,實屬錯誤!

品質考察部分,

氣味辛辣的桂枝,品質較佳。李杲根據氣味濃淡來區分桂枝和肉桂,並構造出上行下行的理論,這完全是個人臆測,不能採信。桂枝、肉桂、桂心,其實是同一種東西的不同名稱。關於桂心的說法,陳藏器和李時珍的見解較為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