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 金石部 (4)
金石部 (4)
1. 石膏
味甘、辛,氣大寒。氣味俱薄,體重能沉,氣輕能升。陰中有陽。欲其緩者,煅用;欲其速者,生用。用此者,用其寒散清肅,善祛肺、胃、三焦之火,而尤為陽明經之要藥。辛能出汗解肌,最逐溫暑熱證而除頭痛;甘能緩脾清氣,極能生津止渴而卻熱煩。邪火盛者不(注:似為「可」之誤)食,胃火盛者多食,皆其所長;陽明實熱牙疼、太陰火盛痰喘及陽狂熱結、熱毒發斑、發黃、火載血上、大吐大嘔、大便熱秘等證皆當速用。胃虛弱者忌服,陰虛熱者禁嘗,若誤用之,則敗陽作瀉,必反害人。
白話文:
石膏味甘辛,性極寒。氣味都比較淡薄,藥體沉重,但藥氣卻能上浮,屬陰中有陽的藥性。想要緩和的作用,就用煅過的;想要快速的作用,就用生的。使用石膏,主要利用其寒涼清肅的特性,善於清除肺、胃、三焦的熱邪,尤其它是治療陽明經熱證的重要藥物。辛味能發汗解表,最適合治療溫熱病導致的頭痛;甘味能緩和脾胃,清熱生津止渴,消除煩躁。邪火盛的病人用量少,胃火盛的病人用量多,都是石膏的特長;陽明經實熱引起的牙痛、太陰經火盛引起的痰喘,以及陽狂、熱毒發斑、黃疸、火熱迫血上湧、嘔吐、便秘等症狀,都應該迅速使用石膏。但胃虛弱的人不能服用,陰虛火旺的人更不能服用,如果誤用,會損傷陽氣導致瀉下,反而有害健康。
2. 滑石
味微甘,氣寒。性沉滑,降中有升。入膀胱、大腸經。能清三焦表裡之火,利六腑之澀結,分水道,逐凝血,通九竅,行津液,止煩渴,除積滯,實大腸,治瀉痢、淋秘、白濁,療黃疸、水腫、腳氣、吐血、衄血、金瘡出血、諸濕爛瘡腫痛。通乳亦佳,墮胎亦捷。
白話文:
滑石味甘微苦,性寒涼,質地滑利,能下降又能上行。主要作用於膀胱和大腸經。能清瀉三焦(上焦、中焦、下焦)表裡之熱,去除六腑的阻塞不通,利尿通便,排除凝固的血液,疏通全身九竅,促進體液運行,止渴,去除積滯,固澀大腸,治療瀉痢、尿路感染、便秘、白帶異常,以及黃疸、水腫、腳氣、吐血、鼻出血、外傷出血、各種濕疹瘡瘍腫痛等症。此外,還有通乳和墮胎的功效。
3. 青礞石
味微甘、微咸。其性下行,降也,陰也。乃肝脾之藥。此藥重墜,制以硝石,其性更利,故能消宿食、癥積頑痰,治驚癇、咳嗽喘急。《寶鑑》言:「礞石,為治痰利驚之聖藥。若吐痰在水上,以石末摻之,痰即隨水而下,則其沉墜之性可知。」楊士瀛謂:「其功能利痰,然性非胃家所好。
」而王隱君謂:「痰為百病母,不論虛實、寒熱,概用滾痰丸通治百病。」豈理也哉?是以實痰堅積乃其所宜,然久病痰多者,必因脾虛,人但知滾痰丸可以治痰,而不知虛痰服此則百無一生矣。
白話文:
青礞石微甘微鹹,藥性向下沉降,屬陰,是肝脾的藥物。此藥沉重下墜,用硝石配伍後,藥性更佳,因此能消解宿食、癥積和頑痰,治療驚癇、咳嗽喘急。《醫學寶鑑》說:「青礞石是治療痰飲、驚癇的良藥。如果痰吐在水上,用青礞石粉末撒在上面,痰就會隨著水流下去,由此可見其沉墜的特性。」楊士瀛認為:「青礞石雖然能利痰,但胃部不適宜服用。」王隱君則說:「痰是百病之源,不論虛實寒熱,都可用滾痰丸治療百病。」這說法顯然不妥。所以,只有實痰堅積的情況才適合使用青礞石,但久病痰多的人,大多是脾虛引起的,只知道用滾痰丸治痰,卻不知道虛痰服用此藥會危及性命。
4. 朴硝
味苦、咸、辛,氣寒。陰也,降也。有毒。其性峻速。咸能軟堅,推逐陳積,化金石藥毒,去六腑壅滯脹急、大小便不通,破瘀血堅癥、實痰,卻濕熱疫痢、傷寒脹閉熱狂,消癰腫排膿。凡屬各經實熱,悉可瀉除。孕婦忌用,最易墮胎;虛損誤吞,傷生反掌。
白話文:
朴硝味苦鹹辛,性寒,屬陰,具有下降之性,有毒,藥性峻猛快速。其鹹味能軟化堅硬之物,排除陳舊積聚之物,能化解金石藥物之毒,治療六腑壅塞脹滿、大小便不通,能破除瘀血、堅硬腫塊、痰飲,能治濕熱疫痢、傷寒引起的脹滿閉塞、發熱神志狂亂,能消散癰腫並排出膿液。凡是各種經絡的實熱證,都能夠瀉去。孕婦禁用,最容易導致流產;體質虛弱的人誤服,則會損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