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一卷·通治部分 (12)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通治部分 (12)

1. 竹瀝

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胃二經。薑汁為使。

痰在皮裡膜外者,直達以宣通。痰在經絡四肢者,屈曲而搜剔。失音不語偏宜,肢體攣蜷決用。

竹瀝滑腸,脾虛泄瀉者勿用。惟痰在皮裡膜外,經絡肢節者相宜。若寒痰、濕痰與食積痰勿用。

2. 荊瀝

味甘,性平。入心、肺、肝諸經。

除風熱,開經絡。行血氣,導痰涎。去胸中煩悶,治頭風眩暈。大人中風失音,小兒心熱驚癇。

牡荊,俗名黃荊。截取尺余架磚上,中間火炙,兩頭以器承取,即得。

李時珍云:「荊瀝:化痰去風為妙藥。」千金翼方云:「凡患風人多熱,常宜以竹瀝、荊瀝、薑汁合計五合,和勻熱服,以瘥為度」。延年秘錄云:「熱多用竹瀝,寒多用荊瀝」。朱震亨云:「二汁同功,並以薑汁助送,則不凝滯。但氣虛不能食者用竹瀝。氣實能食者用荊瀝」。

3. 海石

味鹹,性平,無毒。入肺經。

清金降火,止濁治淋。積塊老痰逢便化,癭瘤結核遇旋消。

海石乃水沫結成,體質輕飄,肺家之象也。氣味鹹寒,潤下之用也。故治證如上。

多服損人氣血。

4. 青礞石

味鹹,性平。入肝經。火煅,水飛。

化頑痰癖結,行食積停留。

痰見青礞,即化為水。脾虛者大忌。

5. 瓦楞子

即蚶殼也。味鹹,性平,無毒。火煅,醋淬,研。

消老痰至效,破血癖殊靈。

咸走血而軟堅,故主治如上。

6. 皂莢

味辛、咸,性溫,有小毒。入肺、肝、胃三經。柏子為使。惡麥門冬。畏人參、苦參。刮去粗皮及弦與子,酥炙用。

宣壅導滯,開竅通關。驅邪辟疫,搜風逐疫。㗜之治噤口中風,濯之則除濕去垢,塗之而散腫消毒,焚之可闢疫除瘟。

性極尖利,無閉不開,無堅不破,中風傷寒門,賴為濟急之神丹。若類中風、由於陰虛者,禁之。孕婦亦禁。

子:去皮,水浸軟,煮糖漬食之,治大腸虛秘,瘰癧惡瘡。

刺:另見外科類。

7. 附子

味辛、甘,性熱,有毒。入脾、腎二經。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耆、人參、童便、犀角。重一兩以上,矮而孔節稀者佳。童便浸一日,去皮,切作四片,童便及濃甘草湯同煮,汁盡為度,烘乾。(冬採為附子、主寒疾。春採為烏頭,主風疾。)

補元陽,益氣力,墮胎孕,堅筋骨。心腹冷疼,寒濕踒躄。足膝癱軟,堅瘕症癖。

主治繁眾,皆由風、寒、濕三氣所致。邪客上焦,咳逆心痛。邪客中焦,腹痛積聚。邪客下焦,腰膝腳痛。附子熱而善走,諸證自瘥也。虞摶曰:「稟雄壯之質,有斬關之能,引補氣藥,以追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以驅在表之風邪;引溫暖藥,以除在裡之寒濕。」吳綬曰:「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身雖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

厥冷腹痛,脈沉而細,唇青囊縮者,急用之。近世往往不敢用,直至陰極陽竭,而後議用,晚矣。」

附子,退陰益陽,祛寒濕之要藥也。若非陰寒寒濕,陽虛氣弱之病,而誤用於陰虛內熱,禍不旋踵。

8. 肉桂

味辛、甘,性大熱,有小毒。入肝、腎二經。畏石脂。

忌生蔥,去皮用。見火無功。

益火消陰,救元陽之痼冷。溫中降氣,扶脾胃之虛寒。堅筋骨、強陽道,乃助火之勳。定驚癇,通血脈,屬平肝之績。下焦腹痛,非此不除。奔豚疝瘕,用之即效。宣通百藥,善墮胞胎。

桂心:(入心腎二經)理心腹之恙,三蟲九痛皆瘥。補氣脈之虛,五癆七傷多驗。宣氣血而無壅,利關節而有靈。托癰疽痘毒,能引血成膿。

肉桂乃近根之最厚者,桂心即在中之次厚者。桂枝即頂上細枝。(另列專條)以其皮薄,又名薄桂。肉桂在下,主治下焦,桂心在中,主治中焦,桂枝在上,主治上焦。此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之道也。

桂性偏陽,不可誤投,如陰虛之人,一切血證、及無虛寒者,均當忌之。

9. 乾薑

味辛,性熱,無毒。入肺、脾二經。

破血消痰,腹痛胃翻均可服。溫中下氣,癥瘕積脹悉皆除。開胃扶脾,消食去滯。生行則發汗有靈,炮黑則止血頗驗。

乾薑本辛,炮之則苦,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其止血者,蓋血虛則熱,熱則妄行,炒黑則能引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熱退,且黑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然血寒者可多用,血熱者不過用三四分,為嚮導而已。

姜味大辛,辛能僭上,亦能散氣,走血,久服損陰傷目,凡陰虛有熱者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