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徵要》~ 第一卷·通治部分 (10)
第一卷·通治部分 (10)
1. 蓬莪朮
味甘、辛,性溫,無毒。入脾、肝二經。酒炒。
破氣行血,消積止痛。婦人結聚,丈夫奔豚。
氣不調和,臟腑壅滯,陰陽乖隔,病邪憑之,此能利氣達竅,則邪無所容矣。
蓬莪朮誠為磨積之藥。但虛人得之,積不去而真已竭,重可虞也,或與健脾補元之藥同用,乃無損耳。
2. 降真香
味辛,性溫,無毒。色紅者良。
行瘀滯之血如神,止金瘡之血至驗,理肝傷吐血,勝似鬱金,理刀傷出血,過於花蕊。
降香色鮮紅者,行血下氣有功,若紫黑色者,不堪用也。兼可辟邪逐穢,燒之,闢天行時氣,宅舍怪異。
3. 五靈脂
味甘,性溫,無毒,入肝經。惡人參。酒飛去沙,曬。
止血氣之痛,無異手拈。行冷滯之瘀,真同仙授。
五靈脂,乃寒號禽之糞也。氣味俱厚,獨入厥陰。主血,生用行血,炒熟止血,痛證若因血滯者,下咽如神。
性極膻惡,脾胃虛薄者,不能勝也。
4. 香附
味苦,性微溫,無毒。入肺、肝二經。童便浸,曬,焙。生用發表,制用化氣。消痰開鬱,解憂釋疑。止脅下痛與腹內脹疼,治胸中熱與脘際悶痞。胎產常用,女科偏宜。十二經通,三焦暢利。
稟天地溫燥之氣,入人身金木之宮,血中之氣藥也。
韓飛霞稱香附,於氣分為君藥,統領諸藥,隨用得宜,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也。性燥而苦,獨用久用,反能耗血,如上所述之功,皆取其治標,非治本也。懼燥蜜水炒,懼散醋炒之。
5. 木香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肝三經。生用理氣,煨熟止瀉。
平肝降氣,郁可開而胎可安,健胃寬中,食可消而痢可止。何患乎,鬼邪蠱毒,無憂於冷氣心疼。
氣味純陽,故辟邪止痛。吐瀉停食,脾疾也;土喜溫燥,得之即效。氣鬱氣逆,肝疾也。木喜疏通,得之即平,胎前須順氣,故能安胎。
木香香燥,而偏於陽,肺虛有熱,血枯而燥者慎用。
6. 橘絡
味甘、微苦,性平。入肝、胃二經。
舒氣化痰,通絡散結。可消阻滯,又能活血。
金御乘稱之為橘絲,謂其專能宣通經絡滯氣。趙學敏謂其驅皮裡膜外積痰,活血。
7. 枳殼
味苦,微寒,無毒。入肺、脾、胃、大腸四經。麵炒。
破至高之氣,除咳逆停痰。助傳導之官,消水留脹滿。枳實(即枳殼之小者)破積有雷厲風行之勢,瀉痰有沖牆倒壁之威。解傷寒結胸,除心下急痞。
枳殼、枳實,上世未嘗分別。自東垣分枳殼治高、枳實治下。海藏分枳殼主氣、枳實主血,然究其功用,皆利氣也。又何必分上與下,氣與血乎。但枳實則性急,枳殼則性緩,為確當耳。
枳殼花:《致富全書》云:「花細而香、聞之破鬱結。」急症關下喉痹,嗅其芳香之氣有益。
8. 大腹皮
味苦,性微溫,無毒。入脾、胃二經。
開心腹之氣,逐皮膚之水。
主用與檳榔相仿,但力少緩耳。鴆鳥多集大腹樹上,宜以大豆汁多洗,令黑汁去盡,火焙用。
病涉虛者勿用。
9. 楝實
一名金鈴子。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肺二經。
熱厥心痛,腹疼疝氣。可殺三蟲,能利小便。根微寒。殺諸蟲,通大腸。
與延胡索相伍,治心腹痛頗靈。性寒極苦,若脾胃虛寒者忌之。
10. 烏藥
味辛,性溫,無毒。入胃、膀胱二經。
主膀胱冷氣攻衝,療胸腹積停為痛。天行疫瘴宜投,祟犯蠱傷莫廢。
辛溫芳馥,為下氣溫中要藥。
氣虛及血虛者勿用。
11. 沉香
味辛,性溫,無毒。入脾、胃、肝、腎四經。
調和中氣,破結滯而胃開。溫補下焦,壯元陽而腎暖。療脾家痰涎之血,去肌膚水腫之邪。大腸虛閉宜投,小便氣淋須用。
芬芳之氣,與脾胃相投,溫而下沉,與命門相契。怒則氣上,肝之過也,辛溫下降,故平肝有功。
沉香降氣之要藥,然命門火衰,不宜多用,氣虛下陷者,切勿沾唇。
12. 檀香
味辛,性溫,無毒。入肺、心、胃三經。
芳香闢穢,降逆理氣,運中宮,能於開胃進食療噎。調上焦,氣在胸膈咽嗌之間。通鼻竅塞,止心腹疼。
東垣云:「白檀調氣,引芳香之物,上至極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屬,輔以砂、蔻、益智,通行陽明之經,為理氣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