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泰等

《本草品彙精要》~ 續集脈訣四言舉要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續集脈訣四言舉要卷上 (3)

1. 浮脈第十

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來盛去悠。無力虛大,遲而且柔。虛甚則散渙漫不收,有邊無中,其名曰芤。浮小為濡,綿浮水面,濡甚則微,不任尋按。此言浮脈之形,兼諸脈之義。天覆於上陽也,浮脈似之,故曰法天。其脈應於皮毛,輕手可得按之,且有泛泛欲上之勢,如水中漂木,雖按之使沉,亦必隨手而起。脈經所謂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者是也。

若浮脈中加以洪大,來盛去悠,是謂有力之浮脈,謂之浮大之脈亦可。若浮脈中加以虛大,遲而且柔,是謂無力之浮脈,謂之虛大之脈亦可。若浮而虛大之甚則渙散瀰漫不斂不實,名曰散脈(脈經)所謂氣實血虛,有表無里者是也。若四邊有而中則無,名曰芤脈。芤者中空之草,其狀如蔥。

脈經所謂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者是也。若浮而小,名曰濡脈。如帛浮於水,按之軟薄全無力也。若浮濡之甚則極虛極小,名曰微脈,不勝重為尋按。脈經所謂若有若無,或欲絕者是也。

2. 沉脈第十一

沉脈法地,近於筋骨,深深在下,沉極為伏。有力為牢,實大弦長。牢甚則實愊愊而強。無力為弱,柔小如綿。弱甚則細如蛛絲。然此言沉脈之形,兼諸脈之義。地載於下陰也。沉脈似之,故曰法地。其脈近在筋骨,非重按不可得。更有深深下沉之勢。(脈經)所謂舉之不足,按之有餘者是也。

若沉之極,似附著於筋骨,名曰伏脈。(脈經)所謂重按之乃得者是也。若沉而有力,實大弦長。弦則強急且大且實,堅牢之義自可想見。若牢之甚,則內外皆實愊愊而強,如有根蒂也。沉而無力,既小且柔,是名為弱脈。(脈經)所謂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者是也。弱之甚則更柔更小,若有若無,縈縈如蜘蛛之絲。

名曰細。與微脈固不相遠也。

3. 遲脈第十二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小駃於遲,緩不及四,二損一敗,病不可治,兩息奪精,脈已無氣,浮大虛散,或見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細弱,遲細為澀,往來極難,易散一止,止而復還,結則來,緩止而復來,代則來,緩止不能回。此言遲脈之形,兼諸脈之義。一呼一吸為一息,脈應四至,是其常也。

遲則一息三至,氣不振發行,不如度,故曰屬陰。緩則小駃於遲,猶未及於四至。若一息二至,元氣已損,一息一至,元氣已敗,病則必不可治,兩息一至,真精奪去,雖一見脈,正氣已無,不過燼燈之餘焰耳。遲而浮大,或為虛散,或為芤革。遲而浮小,不為濡,則為微。

遲而沉小,不為細,則為弱。遲而細則力不足於往來,名曰澀。往來艱澀,則易於散,而或有一止,然非臟絕之脈,故止而復還也。結則緩中時或一止止而復來,蓋氣有結滯,脈為阻礙,暫一止而復來,與澀之易散一止者,不相懸也。代則緩中一止止不能回(脈經),所云不能自還,因而復動,正如替代之代,有出無入,有去無來之象。

4. 數脈第十三

數脈屬陽,六至一息,七疾,八極,九至為脫。浮大者洪,沉大牢實,往來流利是謂之滑,有力為緊,彈如轉索。數見寸口有止為促,數見關中動脈,可候厥厥動搖,狀如小豆。此言數脈之形,兼諸脈之義。脈以四至為平,閏以太息不出五至。若一息六至,是為數脈。氣行疾速,逾於常度,故曰屬陽。

一息七至,氣更駃速,故曰疾。一息八至,陽熱已極。一息九至,則元神散脫,而與遲之奪精無異也。數而浮大,其名曰洪。數而沉大,不為牢,即為實。數而往來流利,是名曰滑。數而有力,是名曰緊。(脈經)所云如轉索,如切繩,彈搏,似乎數也。若數中時見一止,名曰促脈。

脈流數疾,偶不相繼,故一止耳。(張仲景)雲陽盛則促,故當於寸口見焉。若數脈見於關上,名曰動脈。蓋關為陰陽交互之處,陰陽不和,兩相抗激而厥厥動搖也。然上下無頭尾,止在關上一分,非圓實之小豆,不足以形容其狀也。

5. 長脈第十四

長則氣治過於本位,長而端直,弦脈應指。此言長脈之形。脈有三部:寸、關、尺也。長則透出本位,乃見長象。非氣之充暢不能有此,故曰氣治。若長而端直,應於指下,是為弦脈也。

6. 短脈第十五

短則氣病,不能滿部,不見於關,惟尺寸候。一脈一形,各有主病,數脈相兼,則見諸症。此言短脈之形。脈短氣不充暢,無論在寸在尺俱不能滿部,非氣病而何?惟尺寸見之。若在關不能滿部,則與尺寸不相接矣。有一脈自有一形,若脈數形兼見,而病亦數種兼成矣。

7. 浮脈主病第十六

浮脈主表,裡必不足;有力風熱,無力血弱,浮遲風虛,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浮濡陰虛,浮散虛劇,浮弦痰飲,浮滑痰熱。此言浮脈兼諸脈主病之義。浮脈主表,言在外也,與皮毛相得,表氣應之,故里不足。浮脈主風,浮而有力,風熱壅盛也;無力則浮而虛矣。

血主裡,氣主表,血弱不能諧氣,故反浮,亦裡不足之義。脈浮而遲,鼓動不及,為之風虛;脈浮而數,鼓動太過,為之風熱;脈浮而緊,緊則收斂寒之性也,故為風寒;脈浮而緩,緩則行慢濕之性也,故為風濕。浮虛傷暑者,(內經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曰,暑傷於氣,其脈必虛者是也。

浮芤失血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血失則榮損,故脈空如芤草之狀也。脈浮而洪,火之象也;浮則有表無里,故曰虛火。浮微勞極,寸關浮微,陽氣欲絕;尺部浮微,精血將竭,即(難經)十四難所謂自皮毛以及於骨之五損,從上下者是也。脈浮而濡,衰憊之甚,僅有其上,若無其下,故主陰虛;若浮而散,則更陰虛之極,乃陽無所依,浮越而散耳。脈浮弦者,痰飲。

飲自何生乎?由於陽氣虛弱,不能運行其飲,故見此弦斂之脈耳。水飲應沉,而言浮者,當在上焦;若浮而滑,則非弦斂不鼓之脈。寒當化熱,飲當成痰,此必然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