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三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十 (4)

1. 阿芙蓉

罌粟花之津液也。罌粟結青苞時,午後以大針刺其外面青皮,勿損裡面硬皮,或三五處,次早津出,以竹刀刮取,入磁器,陰乾用之。其氣味與粟殼相同,而此則止痢之功尤勝。故小兒痘瘡行漿時,泄瀉不止,用五釐至一分,未有不愈,他藥莫逮也。

白話文:

阿芙蓉是罌粟花分泌的汁液。在罌粟結出青色花苞時,下午用粗針刺破其外層青皮,注意不要傷到裡面的硬皮,可以刺三到五處。第二天早上,汁液就會流出來,用竹刀刮取,放入瓷器中陰乾備用。它的氣味和粟米殼相似,但其止痢的功效更勝一籌。因此,小兒出痘時,如果腹瀉不止,用五釐到一分(指劑量)阿芙蓉,沒有不治癒的,其他藥物都比不上它。

2. 綠豆粉

甘,涼,無毒。主解諸熱,益氣,解酒食諸毒。治發背癰瘡腫,及湯火傷灼。

疏:,綠豆粉,所稟氣味與綠豆同。故能解諸熱,及酒食毒,湯火傷灼也。發背癰疽瘡腫,皆熱毒所致。甘寒解陽明之熱,則毒氣不至犯胃而嘔惡,腸胃清涼而諸腫散矣。熱傷氣,除熱故能益氣也。

主治參互

李嗣立《外科精要》:護心散,又名內托散,乳香萬全散。凡有疽疾,一日至十三日內,宜連進十餘服,方免變證,使毒氣出外。服之稍遲,毒氣內攻,漸生嘔吐,或鼻生瘡菌,不食即危矣。四五日亦宜間服之。用真綠豆粉一兩,乳香半兩,燈心同研和勻,以生甘草煎濃湯,調下一錢,時時呷之。

若毒氣衝心有嘔逆之證,大宜服此。蓋綠豆壓熱下氣,消腫解毒,乳香消諸癰毒。服至一兩,則香徹瘡孔中。真聖藥也。一方有丹砂二錢半。《衛生易簡》:解砒石毒。綠豆、寒水石等分,以藍汁調服三五錢。又方:夏月痱瘡。綠豆粉二兩,滑石一兩,和勻撲之。一方加蛤粉。

《生生編》:杖瘡疼痛。綠豆粉炒研,以雞子白和塗之,妙。《澹寮方》:打撲傷損。用綠豆粉炒紫色,新汲水調傅,以杉木皮縛定,其效如神。

〔附〕綠豆皮:能解熱毒,退目翳。《直指方》:通神散,治斑痘後目生翳。用綠豆皮、甘菊花、穀精草等分,為末。每服一錢,以乾柿餅一枚,粟米泔一盞,同煮乾。食柿,日三服。淺者五七日見效,遠者半月見效。

簡誤

綠豆粉性涼,脾胃虛寒易泄者,勿多食。

白話文:

綠豆粉

綠豆粉味甘性涼,無毒。主要功效是解熱、益氣、解酒食及其他毒素。用於治療發背癰瘡腫痛,以及燙火傷。

綠豆粉的氣味和綠豆相同,因此能解熱、解酒食毒以及燙火傷。發背癰疽瘡腫都是熱毒引起的。綠豆粉甘寒的特性可以解陽明之熱,這樣毒氣就不會犯胃而導致嘔吐,腸胃也會涼爽,腫痛自然消散。因為它能除熱,所以也能益氣。

相關治療案例:

李嗣立《外科精要》記載的護心散(又名內托散、乳香萬全散)用於治療疽疾。在發病一日到十三日內服用十幾劑,就能避免病情變化,使毒氣排出體外。如果服用較晚,毒氣內攻,就會出現嘔吐或鼻瘡等症狀,不吃東西就會危及生命。四五天內也應該間斷服用。配方為:真綠豆粉一兩,乳香半兩,燈心草適量,研磨混合,用生甘草煎濃湯調服一錢,隨時服用。

如果毒氣衝心,出現嘔逆症狀,更應該服用此方。因為綠豆能清熱降氣、消腫解毒,乳香能消癰毒。服用一兩後,藥香就能穿透瘡孔,是真正的良藥。另有一方加丹砂二錢半。《衛生易簡》記載綠豆粉可解砒石毒,方法是用綠豆粉和寒水石等量,用藍靛汁調服三到五錢。另有一方用於治療夏季痱瘡:綠豆粉二兩,滑石一兩,混合後外敷,亦可加入蛤粉。

《生生編》記載,治療杖瘡疼痛,可用炒研的綠豆粉與雞蛋清混合塗抹,效果很好。《澹寮方》記載,治療跌打損傷,可用炒至紫色的綠豆粉用清水調和後敷於患處,再用杉木皮固定,效果神奇。

綠豆皮:能解熱毒,治療目翳。《直指方》記載的通神散,用於治療痘疹後眼睛生翳,配方為綠豆皮、甘菊花、穀精草等量研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乾柿餅一個和小米湯一碗同煮乾後食用,每日三次。症狀較輕者五到七天見效,症狀較重者半個月見效。

注意事項:

綠豆粉性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的人,不宜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