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十三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12)

1.

味甘、微酸,寒。多食令人寒中,金瘡,乳婦尤不可食。

疏:,梨成於秋,花實皆白,其得西方之陰氣者乎!味甘微酸,氣寒無毒。入手太陰,兼入足陽明經。《別錄》著梨,止言其害,不敘其功。陶隱居言梨不入藥。蓋古人論病,多主於風寒外邪,以溫熱為補,藥多桂、附。凡冷利之物,輟而不用也。不知時運迭降,稟受遞殊。今時之人,火病、熱病、痰病,往往皆是。梨能潤肺消痰,降火除熱,故蘇恭:主熱嗽,止渴,貼湯火傷,治客熱,中風不語,傷寒寒熱,解丹石熱氣,驚邪,利大小便。《大明》主賊風,心煩,氣喘,熱狂。孟詵:主胸中痞塞熱結等,誠不可闕者也。《本經》言:多食令人寒中者,以其過於冷利也。乳婦,金瘡不可食者,以血得寒則凝而成瘀為病也。凡人有痛處,脈數無力,或發渴,此癰疽將成之候,惟晝夜食梨,可轉重為輕。膏粱之家,厚味釅酒,縱恣無節,必多痰火卒中、癰疽之病。數食梨,可變危為安。功難盡述。

主治參互

梨汁,同霞天膏、竹瀝、童便,治中風痰熱。同人乳、蔗漿、蘆根汁、童便、竹瀝,治血液衰少,漸成噎膈。《普濟方》:消渴飲水。用香水梨,或鵝梨、雪梨皆可,取汁以蜜和熬成膏,瓶收。不時白湯調服一二匙。崔元亮《海上方》:卒得咳嗽。用上好梨去核,搗汁一碗,入椒四十粒,煎一沸,去滓,納黑餳一大兩,消訖,細細含咽立定。《食療本草》:暗風失音。

搗梨汁一盞飲之,日再服。《聖惠方》:小兒風熱,昏懵躁悶,不能食。用消梨三枚切破,以水二升,煮取汁一升,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治小兒內熱,痰壅喉間吐不出,或因驚熱生痰,或因風熱生痰。取梨汁時時與之,加牛黃分許,神效。《圖經》:赤目胬肉,日夜痛者。

取好梨一顆搗絞汁,以黃連切片一錢浸汁內,取汁,仰臥點之。《聖濟總錄》:反胃轉食,藥物不下。用大雪梨一個,以丁香十五粒,刺入梨內,濕紙包四五重,煨熟,去丁香,食之。

簡誤

肺寒咳嗽,脾家泄瀉,腹痛冷積,寒痰痰飲,婦人產後,小兒痘後,胃冷嘔吐,及西北真中風證,法咸忌之。

白話文:

梨味甘微酸,性寒。吃太多會讓人寒邪入侵,傷口癒合不良,尤其哺乳婦女更不能吃。

梨成熟於秋季,花果皆白,應是吸收了西方的陰氣。它味甘微酸,性寒無毒,進入手太陰肺經和足陽明胃經。《名醫別錄》只記載了梨的害處,沒有敘述其功效。陶弘景也說梨不能入藥。這是因為古人治療疾病,多注重風寒外邪,用溫熱之品來溫補,常用桂枝、附子等藥物。凡是寒涼洩瀉的藥物,就不用了。但是,時代變遷,人們體質也各有不同。現在的人,火症、熱症、痰症很常見。梨能潤肺消痰,降火除熱,所以蘇恭說它可以治療熱咳、止渴、治療湯火灼傷、治療客熱、中風失語、傷寒寒熱、解丹石引起的熱毒、驚邪,以及通利大小便。《大明本草》記載梨可以治療中風、心煩、氣喘、熱狂。孟詵說梨可以治療胸中痞塞、熱結等症,功效不可忽視。《神農本草經》說吃太多梨會讓人寒邪入侵,是因為它過於寒涼洩瀉。哺乳婦女和傷口患者不能吃梨,是因為寒邪會使血液凝結,形成瘀血。如果身體某處疼痛,脈搏細弱無力,或感到口渴,這可能是癰疽將要形成的徵兆,此時晝夜食用梨,可以減輕病情。飲食豐盛、嗜酒無度的人,容易出現痰火、中風、癰疽等病症。經常吃梨,可以轉危為安。梨的功效實在是多到無法一一列舉。

梨汁可以與霞天膏、竹瀝、童尿一起,治療中風痰熱;可以與人乳、甘蔗汁、蘆根汁、童尿、竹瀝一起,治療血液減少,逐漸發展成噎膈。《普濟方》記載梨汁可以治療消渴症,可用香水梨、鵝梨、雪梨等榨汁,用蜂蜜熬成膏,儲存起來,不時用溫水調服。崔元亮《海上方》記載梨汁可以治療突然發作的咳嗽。用上好的梨去核,搗汁一碗,加入胡椒四十粒,煎沸,去渣,加入黑砂糖一大兩,溶化後,慢慢含咽下。 《食療本草》記載梨汁可以治療中風失音。

搗碎梨汁一杯飲用,一日服用兩次。《聖惠方》記載梨可以治療小兒風熱,昏迷煩躁,不能進食。用消梨三個切碎,加水二升,煮取汁液一升,加入粳米一合,煮粥食用。治療小兒內熱,痰阻喉嚨吐不出來,或因驚嚇發熱而生痰,或因風熱而生痰,可以經常給孩子喝梨汁,加入少許牛黃,效果神奇。《圖經本草》記載梨汁可以治療紅眼球胬肉,日夜疼痛。用好梨一個搗碎取汁,加入切成片的黃連一錢浸在梨汁中,取汁點眼。 《聖濟總錄》記載梨可以治療反胃、食物倒流,藥物服下不去。用大雪梨一個,插上丁香十五粒,用濕紙包上四五層,煨熟,去掉丁香,食用。

肺寒咳嗽、脾胃虛弱泄瀉、腹痛冷積、寒痰、寒飲、婦女產後、小兒出痘後、胃寒嘔吐,以及西北風寒中風,都禁忌食用梨。

2. 橄欖

味酸、甘,溫,無毒。主消酒,療鯸鮐毒。

疏:,橄欖,《本經》:味酸、甘。今嘗之先澀而後甘。得土中之陽氣,氣溫無毒。肺家果也。能生津液,酒後嚼之不渴,故主消酒。甘能解毒,故療鯸鮐毒也。馬志云:鯸鮐即河豚也。人誤食此魚肝及子,必迷悶至死。惟橄欖磨汁煮取之,必解。其木作楫,撥著魚皆浮出,故知物有相畏如此,不特味甘解毒之義也。

主治參互

食諸魚被鯁,用橄欖嚼汁咽之。無橄欖時,即覓核研末,急流水調服,亦效。手抓碎成瘡,用橄欖磨濃汁塗之,能滅瘢痕。《直指方》:腸風下血。橄欖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乾坤生意》:耳足凍瘡。橄欖核燒研,油調塗之。

白話文:

橄欖味酸甜,性溫,無毒。能解酒,治療河豚毒。

古籍記載,橄欖初嘗略澀,之後回甘。它吸收了土壤中的陽氣,因此溫和無毒,是對肺部有益的水果。橄欖能生津止渴,酒後嚼食能解酒。其甘味能解毒,因此能治療河豚毒。河豚毒素劇烈,誤食河豚肝臟或卵巢,會導致昏迷致死,但用橄欖榨汁服用,可以解毒。橄欖木枝做成槳,能使中毒的魚浮出水面,說明橄欖與河豚有相剋作用,不只是單純的甘味解毒。

橄欖的用途:魚刺卡喉,嚼食橄欖並吞下汁液;如無橄欖,可將橄欖核研磨成粉,用清水沖服。手部抓傷潰爛,可用橄欖磨成濃汁塗抹,能消除疤痕。治療腸風下血,可將橄欖燒成灰,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陳米水送服。治療手腳凍瘡,可將橄欖核燒成灰,研磨成粉,用油調和後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