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十二 (9)
卷二十二 (9)
1. 蜣螂
味鹹,寒,有毒。主小兒驚癇瘛瘲,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音羊),手足端寒,支滿,賁豚。
疏:,蜣螂稟陰濕之氣以生,故其味鹹氣寒有毒。入足厥陰,手足陽明經。小兒驚癇瘛瘲,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皆肝、胃、大腸三經風熱壅盛所致。鹹寒除三經之邪熱,則諸證自瘳。《別錄》主手足端寒,支滿者,以脾胃主四肢而治中焦。脾氣結滯,則血液不能通行灌溉於手足,胃家熱壅及大腸結實,則中焦不治而氣逆支滿,行三經之壅滯,則所苦減除矣。咸能軟堅入腎,故又主奔豚也。古今方書以之治一切痔瘻,及疔腫疽瘡,出箭鏃之用。
主治參互
《本事方》推車散:治大小便、經月不通欲死者。用推車客七個,男用頭,女用身;螻蛄七個,男用身,女用頭,新瓦焙,研末。用虎目樹南向皮煎汁調服,只一服,立通。一方:大腸脫肛。蜣螂燒存性,為末,入冰片研勻,摻上托之即入。唐氏方:腸漏出水。用蜣螂一枚,陰乾,入冰片少許,為細末。
紙捻蘸末入孔內,漸漸生肉,藥自退出,即愈。劉涓子方:附骨疽瘡。蜣螂七枚,同大麥搗傅。《廣利方》:無名惡瘡,忽得不識者,用蜣螂杵汁塗之。劉禹錫纂《柳州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得疔瘡,凡十四日益篤,善藥傅之莫救。長慶賈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百苦皆已。
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如神驗。其用蜣螂心,在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貼瘡半日許,再易,血盡根出即愈。蜣螂畏羊肉,故食之即發。其法蓋出葛洪《時後方》。楊氏《家藏方》:箭鏃入骨不可移者。用巴豆微炒,同蜣螂搗塗,斯須痛定,必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乃撼動拔之立出。
凡諸瘡皆可療也。搗為丸,塞下部,引痔蟲出盡,永瘥。
簡誤
蜣螂有毒,外用易臻厥功。內服非虛人所宜。非不得已,勿輕試。
白話文:
蜣螂味鹹性寒,有毒。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抽搐、腹脹、寒熱,以及成人癲癇、狂躁、手腳冰冷、肢體腫脹、奔豚病等。
蜣螂生長於陰濕環境,因此味鹹性寒且有毒。它能作用於足厥陰經和手足陽明經。小兒驚癇、抽搐、腹脹、寒熱,成人癲癇、狂躁等症狀,都是肝、胃、大腸三經風熱壅盛所致。蜣螂的鹹寒之性可以去除三經的邪熱,從而使這些症狀痊癒。至於治療手腳冰冷、肢體腫脹,是因為脾胃主管四肢,而蜣螂能調理中焦;脾胃氣滯,則血液無法順暢運行至手腳;胃熱壅盛及大腸積實,則中焦失調,氣機逆亂導致肢體腫脹;蜣螂能疏通三經壅滯,減輕病痛。蜣螂鹹性能軟堅散結,並入腎經,因此也能治療奔豚病。古今醫書記載,蜣螂也可用於治療各種痔瘡、廔管、癰腫、疽瘡,以及取出箭鏃。
蜣螂在不同醫方中,被用於治療大小便不通、月經不通、大腸脫垂、腸漏、附骨疽瘡、無名惡瘡、疔瘡以及箭鏃入骨等症狀。 例如,有方劑用蜣螂治療大小便及經血不通;也有方劑用其治療大腸脫肛、腸漏及各種瘡瘍。 甚至有記載用蜣螂治療疔瘡,效果顯著,但也提到蜣螂忌食羊肉。 此外,也有用蜣螂取出箭鏃的記載。
需要注意的是,蜣螂有毒,外用效果較好,內服則需謹慎,不宜虛弱體質者服用,非必要情況下,應避免輕易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