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十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二 (6)

1. 蜈蚣

味辛,溫,有毒。主鬼疰蠱毒,啖諸蛇魚毒,殺鬼物老精溫瘧,去三蟲,療心腹寒熱結聚,墮胎,去惡血。赤頭足者良。(一名蝍蛆,一名天龍。)

疏:,蜈蚣稟火金之氣以生,故其味辛。氣溫有毒,乃屬陽之毒蟲。足厥陰經藥也。善能制蛇,見大蛇便緣上啖其腦。《淮南子》云:騰蛇遊霧,而殆於蝍蛆。正指此也。故《本經》主啖諸蛇蟲魚毒,及去三蟲蠱毒也。性復走竄辟邪,所以能療鬼疰溫瘧,殺鬼物老精。辛主散結,溫主通行,故又治心腹寒熱結聚,墮胎去惡血也。今世又以之治小兒驚癇風搐,臍風口噤,與夫瘰癧、便毒、痔漏等證皆用之。

主治參互

金頭蜈蚣,得牛角䚡、象牙末、豬懸蹄、刺蝟皮、蛀竹屑,能去通腸漏管。《直指方》:瘭瘡,一名蛇瘴。蠻煙瘴雨之鄉多毒蛇氣,人有不伏水土風氣,而感觸之者,數月以還,必發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為上藥,白芷次之。《聖濟總錄》云:嶺南外蛇瘴,一名瑣喉瘴,項大腫痛連喉。

用赤足蜈蚣一二節,研細,水下即愈。《奇效良方》:天蛇頭瘡,生手指頭上。用蜈蚣一條,燒煙燻,一二次即愈。或為末,豬膽汁調塗之。《濟生秘覽》:便毒初起。蜈蚣一條,瓦上焙存性,為末,酒調服。《圖經》治初失小兒口噤不開,不能乳者。用赤足蜈蚣去足炙,研末,以豬乳二合,調半錢,分三四服,溫灌之,效。

簡誤

蜈蚣性有毒,善走竄。小兒慢驚風口噤不言;大人溫瘧,非煙嵐瘴氣所發;心腹積聚,非蟲結蛇瘕;便毒成膿將潰,咸在所忌。性畏蛞蝓,不敢過其所行之路,能齧人痛甚,以蛞蝓搗塗之,痛立止。蜈蚣能制龍蛇而反畏蛞蝓、蜘蛛。即《莊子》所謂物畏其天。《陰符經》所謂禽之制在氣也。

凡使勿用千足蟲,真相似,但蜈蚣腰中一段無腳,所以能掬而彈遠為異。又云:頭上有白肉面並嘴尖可別。若誤用,並把著腥臭氣,入頂能殺人也。

白話文:

蜈蚣味辛性溫,有毒。主治鬼氣、蠱毒、蛇蟲魚毒,殺死鬼魅、老精及溫瘧,驅除體內寄生蟲,治療心腹寒熱積聚,促使墮胎,排出惡血。赤色頭部和足部的蜈蚣藥效最佳。(蜈蚣又名蝍蛆、天龍。)

蜈蚣生長依靠火和金之氣,所以味道辛辣。其溫熱的氣性和毒性,屬於陽性毒蟲,是足厥陰經的藥物。蜈蚣善於克制蛇類,遇到大蛇會爬到蛇頭上吃掉蛇腦。《淮南子》記載:「騰蛇遊於霧中,卻畏懼蝍蛆。」正是指蜈蚣。因此,《本經》記載蜈蚣主治蛇蟲魚毒,以及驅除體內寄生蟲和蠱毒。蜈蚣性情奔走,能辟邪,所以能治療鬼氣、溫瘧,殺死鬼魅和老精。辛味能散結,溫性能通利,因此也能治療心腹寒熱積聚、墮胎和排出惡血。現代也用它治療小兒驚癇、抽搐、臍風、口噤,以及瘰癧、癰疽、痔漏等症。

金頭蜈蚣搭配牛角粉、象牙末、豬蹄筋、刺蝟皮、蛀竹屑,能治療腸漏。根據《直指方》,瘭瘡,又名蛇瘴,多發於瘴氣盛行的地區,因水土不服而感染者,數月後會發病。赤足蜈蚣最能克制蛇毒,是治療蛇瘴的上選藥物,白芷次之。《聖濟總錄》記載:嶺南地區的蛇瘴,又名瑣喉瘴,症狀是頸項腫痛,蔓延至喉嚨。

用一到兩節赤足蜈蚣研磨成粉末,用水送服即可痊癒。《奇效良方》記載:天蛇頭瘡,長在手指上,可用蜈蚣一條燒煙熏患處,一到兩次即可痊癒。或者將蜈蚣研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調和塗抹。《濟生秘覽》記載:便毒初起,可用一條蜈蚣焙乾研末,酒送服。《圖經》記載:治療新生兒口噤不開,不能哺乳,可用赤足蜈蚣除去足部後炙烤,研磨成粉末,用豬奶調和服用,溫熱灌服即可見效。

蜈蚣性有毒,善於爬行。小兒慢驚風、口噤不語;成人溫瘧非瘴氣所致;心腹積聚非蟲結蛇瘕;便毒已成膿將要潰破,這些情況都不宜使用蜈蚣。蜈蚣害怕蛞蝓,不敢經過蛞蝓經過的地方。蜈蚣咬人很痛,可用搗碎的蛞蝓塗抹患處止痛。蜈蚣能克制龍蛇,卻害怕蛞蝓和蜘蛛,正如《莊子》所云「物畏其天」,《陰符經》所云「禽之制在氣也」。

使用蜈蚣時,切勿誤用千足蟲,二者外形相似,但蜈蚣腰部一段沒有腳,能用手捏起彈出很遠,以此區別。蜈蚣頭部有白色肉膜和尖嘴,也可作為區分依據。如果誤用千足蟲,其腥臭氣味會令人作嘔,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