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十二 (4)
卷二十二 (4)
1. 蚶
溫。主心腹冷氣,腰脊冷風,利五臟,健胃,令人能食。又云:溫中消食,起陽,益血色。
殼:燒過,以米醋三度淬後,埋令壞,醋膏丸。治一切血氣,冷氣,癥癖。
疏:,蚶得水中之陽氣,故其味甘,氣濕,性亦無毒。經曰:里不足者,以甘補之。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甘溫能益氣而補中,則五臟安,胃氣健,心腹腰脊風冷俱瘳矣。胃健則食自消,臟暖則陽自起,氣充則血自華也。
殼味鹹,走血而軟堅,故能治血氣冷氣癥癖。丹溪用以消血塊,化痰積,以此也。
今世糟其肉侑酒之物,罕有入藥者。殼惟消癥癖之外,無他用。故並不著「主治」及「簡誤」。
白話文:
蚶性溫,可以治療心腹冷痛、腰脊冷風,還能滋養五臟、健胃、增進食慾。也有記載說它能溫中和胃、助陽、改善膚色。
蚶殼:燒過後,用米醋反覆浸泡三次,埋在地裡使其腐爛,再製成醋膏丸。可以治療各種血瘀、寒氣、癥瘕等病症。
蚶生長在水中,吸收了水中的陽氣,因此味道甘甜,氣屬濕性,且無毒。古籍記載:「內虛不足者,用甘味補之」、「形體虛弱者,用溫熱之物調理」。蚶甘溫的特性,能益氣補中,使五臟安和,胃氣強健,從而治癒心腹、腰脊的風寒之症。胃氣強健則消化自然良好,臟腑溫暖則陽氣自然上升,氣血充盈則面色自然紅潤。
蚶殼味鹹,能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因此可以治療血瘀、寒氣、癥瘕等病症。朱丹溪(朱震亨)用它來消散血塊、化解痰積,也是基於這個原理。
現在人們多將蚶肉醃製佐酒,很少用它入藥了。蚶殼除了治療癥瘕外,其他用途較少,因此沒有詳細記載其主治功效和用藥禁忌。
2. 蚺蛇膽
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腹䘌痛,下部䘌瘡,目腫痛。
疏:,蚺蛇稟火土之氣,其膽為甲乙風木之化,故其味苦中有甘,氣寒有小毒。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入手少陰,足厥陰、陽明經。心腹䘌者,蟲在內攻齧也。下部䘌瘡者,蟲在外侵蝕也。濕熱則生蟲,苦寒能燥濕殺蟲,故內外施之皆得也。肝開竅於目,肝熱則目腫痛,入肝泄熱,則腫痛除矣。今人受杖時,用此噙化,可得不死。其功能護心止痛,使惡血不至薄心,有神力也。
主治參互
同血竭、乳香、沒藥、狗頭骨灰、䗪蟲、天靈蓋、象牙末、麻皮灰、丹砂,作丸。臨杖服一丸,護心止痛,多杖無害。《聖惠方》:小兒急疳瘡,水調蚺蛇膽傅之。《醫方摘要》:痔瘡腫痛。蚺蛇膽研,香油調塗,立效。
真膽絕難得,狹長,通黑,皮膜極薄,舐之甜苦,剔取粟許,著淨水中,浮游水上,迴旋行走者為真。其徑沉者,非也。勿多著,亦沉散也。今世惟為受杖人所需,余甚稀使,故不著「簡誤」。
白話文:
蚺蛇膽味甘苦,性寒,略帶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心腹疼痛、下體瘡瘍、眼睛腫痛等症狀。
蚺蛇吸收火土之氣,而蛇膽則屬木之特性,因此味道甘苦並存,性寒且略帶毒性。其氣味清淡而味道濃厚,屬陰性,具有下降的特性,能進入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和足陽明胃經。心腹疼痛是體內蟲患侵蝕所致;下體瘡瘍則是體外蟲患侵蝕所致。濕熱會滋生蟲患,而蚺蛇膽苦寒的特性可以燥濕殺蟲,因此無論內服或外敷皆有效。肝臟與眼睛相通,肝熱則眼睛腫痛,蚺蛇膽入肝經可以清熱,使腫痛消退。現代人受杖刑時,含服蚺蛇膽可以保命。它具有保護心臟、止痛的功效,能防止淤血阻塞心臟,有神奇的效力。
臨床應用方面,蚺蛇膽常與血竭、乳香、沒藥、狗頭骨灰、蜈蚣、天靈蓋、象牙末、麻皮灰、硃砂等藥材製成丸劑。受杖刑前服用一丸,可以保護心臟、止痛,即使杖刑較多也不會造成傷害。《聖惠方》記載,蚺蛇膽研磨後用水調和,可以治療小兒急性疳瘡。《醫方摘要》記載,蚺蛇膽研磨後用香油調和塗抹,可以有效治療痔瘡腫痛。
真品蚺蛇膽非常稀少,形狀狹長,顏色全黑,膜極薄,嚐起來甜中帶苦。挑取少量放入乾淨水中,真品會漂浮在水面並旋轉遊動;若沉於水中則為偽品。不可放入太多,否則也會沉下去。現代主要用於受杖刑者,其他用途甚少,故不贅述其鑑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