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二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6)

1. 桑螵蛸

味鹹、甘,平,無毒。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又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久服益氣養神。二月三月採蒸之,當火炙,不爾令人泄。

疏:,桑螵蛸,桑樹上螳螂子也。稟秋金之陰氣,兼得桑木之津液,《本經》:味鹹氣平。《別錄》:甘無毒。氣薄味厚,陰也。入足少陰、太陽經。人以腎為根本,男子腎經虛損,則五臟氣微,或陰痿,夢寐失精遺溺。鹹味屬水,內合於腎,腎得之而陰氣生長,故能愈諸疾及益精生子也。腎與膀胱為表裡,腎得所養則膀胱自固,氣化則能出,故利水道通五淋也。女子屬陰,肝腎用事,疝瘕血閉腰痛,皆二經為病。咸能益陰入血軟堅,是以主之。甘能補中,故主傷中益氣。腎足則水自上升,克與心交,故能養神也。

主治參互

《外臺秘要》:虛勞盜汗,遺精白濁。桑螵蛸炙,白龍骨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鹽湯下。寇宗奭方:桑螵蛸散,治男子房勞,小便日數十次,如稠米泔,心神恍惚,瘦瘁食減。其藥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補心氣,止小便數。用桑螵蛸、遠志、龍骨、菖蒲、人參、茯神、當歸、龜甲各如法制,各一兩,為末。

臥時人參湯調下二錢。《千金翼》:婦人遺尿。桑螵蛸酒炒為末,白湯服二錢。兼治胎前產後遺尿不禁。

簡誤

桑螵蛸氣味雖鹹平,走腎利水道,然得秋時收斂之氣,凡失精遺溺,火氣太盛者,宜少少用之。

白話文:

桑螵蛸味鹹甘,性平,無毒。主治內傷、疝氣、腹部腫塊、陽痿,能滋補腎精、助孕。女性月經閉止、腰痛,以及各種小便不利,都能治療。也能治療男性腎虛、五臟虛弱、夢遺滑精等症狀。長期服用可益氣養神。 二、三月採收後需蒸煮,再用火烘烤,否則容易導致腹瀉。

桑螵蛸是螳螂卵鞘,採自桑樹。它吸收了秋季陰寒之氣,以及桑樹的汁液。《本經》記載其味鹹性平,《別錄》記載其味甘無毒。氣味清淡,味厚,屬陰性。入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人體以腎為根本,男子腎經虛損,則五臟虛弱,可能出現陽痿、夢遺滑精等症狀。鹹味入腎,能滋養腎陰,故能治療諸多疾病並益精生子。腎與膀胱互為表裡,腎氣充足則膀胱功能正常,氣化通暢則小便通利,故能利尿通淋。女子屬陰,肝腎關係密切,疝氣、腹部腫塊、月經閉止、腰痛等都與肝腎相關。鹹味能滋陰養血,軟堅散結,因此能治療這些病症。甘味能補益中氣,故能治療內傷、益氣。腎氣充足,則水液上升,與心氣相交,故能養神。

臨床應用方面,古籍記載桑螵蛸可用於治療虛勞盜汗、遺精白濁等症,可與白龍骨等量研末服用。也可用於治療男性房事過度導致的小便頻繁、精液稀薄如米泔水、心神恍惚、消瘦乏力等症,常與遠志、龍骨、菖蒲、人參、茯神、當歸、龜甲等藥材配伍使用。也可用於治療婦女遺尿,可將其酒炒研末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桑螵蛸味鹹性平,能滋腎利尿,但它也具有秋季收斂之性,對於因火氣過盛導致的遺精滑精等症,應少量服用。

2. 石決明

味鹹,平,無毒。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輕身。(凡用以麵裹煨熟,磨去粗,搗細如飛面,方堪入藥。一名千里光。得龍骨療泄精。畏旋覆花。)

疏:,石決明得水中之陰氣以生,故其味鹹,氣應寒無毒。乃足厥陰經藥也。足厥陰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血虛有熱,則青盲赤痛障翳生焉。鹹寒入血除熱,所以能主諸目疾也。鹹寒又能入腎補陰,故久服益精輕身也。研細水飛,主點外障翳。

主治參互

得甘菊花、生地黃、木賊草、穀精草、羚羊角、人爪、蟬蛻、空青、密蒙花、決明子、夜明砂,治青盲障翳。《明目集驗方》:羞明怕日。用千里光、甘菊花、甘草各二錢,水煎冷服。《鴻飛集》:痘後目翳。用石決明火煅研,穀精草各等分,為細末,以豬肝蘸食。

目疾外,他用甚稀,故無「簡誤」。

白話文:

石決明味鹹性平,無毒。可以治療眼睛障礙、疼痛和青光眼。長期服用可以滋補腎精,使身體輕盈。使用時需用麵粉包裹後煨熟,磨去粗糙部分,再研磨成細粉才能入藥。石決明又名千里光,與龍骨搭配能治療遺精。忌與旋覆花同用。

石決明生長於水中,吸收了水的陰氣,所以味道鹹而性寒無毒,屬於足厥陰經的藥物。足厥陰經與眼睛相通,眼睛依靠血液才能視物。如果血液不足又伴有熱症,就會出現青光眼、眼睛發紅疼痛和障礙等症狀。石決明鹹寒的特性可以入血清熱,因此能治療各種眼疾。鹹寒又能滋補腎陰,所以長期服用可以滋補腎精,使身體輕盈。研磨成細粉後用水飛,主要用於治療外障翳。

石決明可以與甘菊花、生地黃、木賊草、穀精草、羚羊角、人爪、蟬蛻、空青、密蒙花、決明子、夜明砂等藥材一起,治療青光眼和眼部障礙。《明目集驗方》記載:畏光怕日,可用千里光、甘菊花、甘草各兩錢,水煎服冷。 《鴻飛集》記載:患痘後眼睛出現障礙,可用煅燒研磨後的石決明和穀精草等量混合,研成細末,用豬肝蘸食。

除了眼疾之外,石決明其他用途較少,因此沒有相關的錯誤用法記錄。

3. 文蛤

味鹹,平,無毒。主惡瘡蝕,五痔,咳逆胸痹,腰痛脅急,鼠瘻,大孔出血,崩中漏下。

疏:,文蛤即花蛤,大小背上有斑紋。得陰水之氣,故其味鹹氣平無毒。經曰:硬則氣堅,咸以軟之。文蛤之咸,能消散上下結氣,故主咳逆胸痹,腰痛脅急也。惡瘡蝕,五痔,鼠瘻,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皆血熱為病。鹹平入血除熱,故主之也。更能止煩渴,化痰,利小便。

主治參互

仲景方:傷寒在陽,當以汗解,反以冷水噀之或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更益煩熱,皮上粟起,欲飲水,反不渴者,文蛤散主之。文蛤五兩,為末。每服方寸匕,沸湯下,甚效。《千金翼》:疳蝕口鼻,數日欲盡。文蛤燒灰,以蠟、豬脂和塗之。

簡誤

病屬邪熱痰結者宜之。氣虛有寒者,不得用。

白話文:

文蛤味鹹性平,無毒。能治療惡瘡潰爛、痔瘡、咳嗽氣逆、胸部痹痛、腰痛脅肋脹痛、鼠瘻(一種皮膚病)、大孔出血、崩漏等症。

文蛤也就是花蛤,大小貝殼上有斑紋。因為吸收了陰水之氣,所以味道鹹、性平且無毒。古籍記載:「堅硬則氣體凝滯,鹹味能使之柔軟。」文蛤的鹹味,能消除上下半身的氣結,所以能治療咳嗽氣逆、胸部痹痛、腰痛脅肋脹痛等症。惡瘡潰爛、痔瘡、鼠瘻、大孔出血、崩漏等,都是因為血熱而引起的疾病。文蛤味鹹性平,能入血分清熱,所以能治療這些病症。此外,文蛤還能止渴、化痰、利尿。

張仲景的方劑中記載:傷寒病在陽經,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反而用冷水漱口或灌服,則體內的熱邪被阻滯而無法排出,反而加重煩熱,皮膚上起粟粒疹,想喝水卻又不渴,可用文蛤散治療。方劑是:文蛤五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匙,用滾水送服,療效甚佳。《千金翼》中記載:如果患有疳蝕(一種兒童消化系統疾病)侵蝕口鼻,病情嚴重,數日內危及生命,可用文蛤燒成灰,再與蠟和豬油混合塗抹患處。

文蛤適用於邪熱痰結的病症。但對於氣虛有寒的患者,則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