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四 (15)

回本書目錄

卷十四 (15)

1. 木鱉子

味甘,溫,無毒。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䵟黯,婦人乳癰,肛門腫痛。

疏:,木鱉子稟火土之氣,感長夏暑熱之令以生,故其味甘,氣溫無毒。味厚於氣,可升可降,陽也。為散血熱、除癰毒之要藥。夫結腫惡瘡,粉刺䵟𪒟,肛門腫痛,婦人乳癰等證,皆血熱所致。折傷則血亦瘀而發熱。甘溫能通行經絡,則血熱散,血熱散則諸證無不瘳矣。其止腰痛者,蓋指濕熱客於下部所致,而非腎虛為病之比也。用者詳之。

主治參互

孫用和《秘寶方》:肛門痔痛。用木鱉仁三枚,砂盆擂如泥,入百沸湯一碗,乘溫先熏後洗,日用三次,仍塗少許。《聖惠方》:耳卒熱腫。木鱉子仁一兩,赤小豆、大黃各半兩,為末,每以少許生油調塗之。

簡誤

木鱉子味雖甘,而氣則大溫。《本經》:雖云無毒,然亦未免有毒。但宜外用,勿輕內服。劉績《霏雪錄》云:木鱉子有毒,不可食。昔薊門有人生二子,恣食成痞,其父得一方,以木鱉子煮豬肉食之。其幼子當夜死,長子明日死。其為毒雖未如此之厲,然亦必非純粹之物也。

〔附〕番木鱉:形小於木鱉,而色白,味苦,氣寒,性無毒。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並含之咽汁。《醫方摘要》治喉痹作痛。用番木鱉、青木香、山豆根等分,為末,吹之。

簡誤

番木鱉,性大寒,味至苦,凡病人氣血虛弱,脾胃不實者,慎勿用之。

白話文:

木鱉子

味甘性溫,無毒。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消除腫痛惡瘡、促進傷口癒合、止腰痛、去除粉刺黑斑、婦女乳腺炎、肛門腫痛等。

木鱉子吸收了火土之氣,在長夏暑熱時節生長,因此味甘性溫且無毒。其味重於氣,能升能降,屬陽性。是治療血熱、清除癰毒的重要藥物。結腫惡瘡、粉刺黑斑、肛門腫痛、婦女乳腺炎等症狀,都是血熱引起的。跌打損傷也會因瘀血而發熱。甘溫之性可以通利經絡,血熱就能散去,血熱散去,這些症狀自然就能痊癒。它能止腰痛,指的是濕熱入侵下焦所致,而非腎虛引起的疾病。使用時需仔細辨證。

相關治療案例:

孫用和《秘寶方》記載:治療肛門痔瘡疼痛,可用木鱉子仁三枚,研磨成泥狀,加入一碗沸水,趁溫熱先熏後洗,每日三次,並塗抹少量藥泥。

《聖惠方》記載:治療耳部突然腫痛,可用木鱉子仁一兩,赤小豆、大黃各半兩,研磨成粉,每次取少量用生油調和塗抹。

注意事項:

雖然木鱉子味甘,但性溫。《本經》雖然記載其無毒,但實際上並非完全無毒。最好外用,不要輕易內服。劉績《霏雪錄》記載:木鱉子有毒,不可食用。曾有薊門地區有人讓孩子大量食用木鱉子,導致腹脹成痞,其父得到一個方子,用木鱉子煮豬肉給孩子吃,結果幼子當夜死亡,長子次日也死亡。雖然木鱉子的毒性可能沒有那麼劇烈,但它一定不是完全無毒的藥物。

番木鱉:

番木鱉的形狀比木鱉子小,顏色為白色,味苦性寒,無毒。主治傷寒熱病、咽喉腫痛、消除痞塊,也可含服其汁液。

《醫方摘要》記載治療喉嚨腫痛的方法:用番木鱉、青木香、山豆根等量研磨成粉末,吹入喉嚨。

注意事項:

番木鱉性寒,味苦,氣血虛弱、脾胃虛弱者慎用。

2. 鉤藤

微寒,無毒。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

疏:,鉤藤稟春氣以生,《本經》:氣微寒,無毒。保升言:苦。甄權言:甘平。應是甘苦俱不甚,氣味悉和平者也。為手少陰、足厥陰經要藥。少陰主火,厥陰主風。風火相搏,則為寒熱驚癇。此藥氣味甘寒,直走二經,則風靜火息而肝心寧,寒熱驚癇自除矣。甄權主小兒驚啼,瘛瘲熱壅,客忤胎風者,亦此意耳。

主治參互

得遠志、茯神、琥珀、棗仁、丹砂、牛黃、天竺黃、犀角屑、生地黃、龍齒、麥門冬、金箔,治小兒驚癇瘛瘲;有痰加竹瀝、南星、橘紅。《聖濟錄》:小兒驚熱。鉤藤一兩,消石半兩,炙甘草二錢五分,為散。每服半錢,溫水服,日三服。《聖惠方》:卒得癇疾。鉤藤、炙甘草各二錢,水五合,煎二合。每服棗許,日五、夜三。

除小兒驚癇外,無他用,故不著「簡誤」。

白話文:

鉤藤性微寒,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寒熱、驚癇等症。

鉤藤生長於春季,藥性微寒且無毒。有些古籍記載其味苦,有些則記載其味甘平,實際上,它的甘苦味都不明顯,氣味平和。它是手少陰經和足厥陰經的重要藥物。少陰經主火,厥陰經主風,風火交爭就會導致寒熱驚癇。鉤藤藥性甘寒,能直達這兩條經脈,使風邪平息,火邪熄滅,肝心得以寧靜,從而消除寒熱驚癇。古籍中記載鉤藤可用於治療小兒驚啼、抽搐伴發熱、客忤(一種小兒疾病)和胎風,其作用原理也是如此。

鉤藤常與遠志、茯神、琥珀、棗仁、丹砂、牛黃、天竺黃、犀角屑、生地黃、龍齒、麥門冬、金箔等藥材配伍,治療小兒驚癇、抽搐;若伴有痰症,則可加入竹瀝、南星、橘紅等藥材。古籍《聖濟錄》記載,鉤藤可用於治療小兒驚熱;《聖惠方》記載,鉤藤可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癇症。

除了治療小兒驚癇外,鉤藤沒有其他主要用途,因此沒有其他相關的記載。

3. 赤檉木

無毒。主剝驢馬血入肉毒。取以火炙熨之,亦可煮汁浸之。

疏:,赤檉木稟春陽之氣以生,故其色青而葉稍帶微赤,凌冬不調。其藥味甘鹹。其氣溫而無毒。浮而升,陽也。入足陽明,手太陰、少陰經。觀《本經》載其能解驢馬血入肉發毒者,蓋以驢馬性熱,故多毒,生時汗氣沾人即能為病,所以剝時熱血入肉亦能致毒。此藥味甘鹹,甘得土氣,鹹得水氣,故能入血解血分之毒也。近世又以治痧疹熱毒不能出,用為發散之神藥。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正劉守真所謂: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旨也。蓋熱毒熾於肺胃,則發斑疹於肌肉間,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藥正入肺胃心三經。三經毒解則邪透肌膚而內熱自消。此皆開發升散,甘鹹微溫之功用也。

主治參互

同石膏、知母、薄荷、荊芥、玄參、牛蒡子、麥門冬、竹葉、連翹、黃芩、甘草之屬,治癍疹發不出,或雖發不透;如熱甚毒熾,舌生芒刺,大渴,譫語,癍色紫黑者,加入三黃石膏湯內,大效。單用及兼各藥,並主痧疹首尾諸證。治一切風,不問遠近,用赤檉木葉半斤,切,荊芥半斤,水五升,煮二升,澄清,入白蜜五合,竹瀝五合,新瓶盛之,油紙封,入重湯煮一伏時。每服一小盞,日三服。

酒多致病,長壽仙人柳,曬乾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

氣味甘溫,性復無毒,除痧疹外,他用甚稀,故不著「簡誤」。

白話文:

赤檉木無毒,能治療驢馬血液進入肉體引起的毒症。可以將其用火炙烤後熨敷患處,也可以煮沸後浸泡患處。

赤檉木吸收春季陽氣而生長,因此顏色青綠帶微紅,冬天也不枯萎。其藥性甘鹹,氣溫和無毒,具有向上浮升的特性,歸於足陽明經、手太陰經和手少陰經。根據《本經》記載,它能治療驢馬血液進入肉體引起的毒症,是因為驢馬性熱,容易產生毒素,即使是活著的驢馬,汗液沾染人體也能致病,所以被剝皮時濺入肉體的熱血也能導致中毒。赤檉木甘鹹,甘味得土氣,鹹味得水氣,因此能入血,化解血液中的毒素。現代也用它治療痧疹熱毒無法發散的症狀,被認為是發散熱毒的良藥。經書記載:「少陰經所到達的地方會出現瘍疹」,正如劉守真所言:「所有疼痛、瘙癢、瘡瘍都屬於心火過盛」。熱毒熾盛於肺胃,就會在肌肉之間出現斑疹,因為肺主皮毛,胃主肌肉。赤檉木正好能作用於肺、胃、心三經,三經之毒解除了,邪氣就會透出肌膚,內熱自然消退。這就是赤檉木發散、升提、甘鹹微溫的功效。

赤檉木常與石膏、知母、薄荷、荊芥、玄參、牛蒡子、麥門冬、竹葉、連翹、黃芩、甘草等藥材一起使用,治療疹子發不出或發不透的症狀;如果病情嚴重,熱毒熾盛,舌苔生芒刺,口渴,神志不清,疹子顏色紫黑,則加入三黃石膏湯中,療效顯著。單獨使用或與其他藥材配伍,均可治療痧疹的各種症狀。治療各種風症,無論遠近,可用赤檉木葉半斤,切碎,荊芥半斤,加水五升,煎煮至二升,澄清後加入白蜜五合,竹瀝五合,盛入新瓶,用油紙密封,放入熱水中煮沸一小時。每次服用一小盞,一天三次。

飲酒過多導致疾病,可用長壽仙人柳(一種植物,應指赤檉木)曬乾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溫酒送服。

赤檉木氣味甘溫,無毒,除了治療痧疹外,其他用途較少,故不詳述其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