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8)

1. 苧根

寒,主小兒赤丹。其漬苧汁,療渴。

疏:,苧根得土之沖氣,而兼陰寒,故味甘氣寒而無毒。《別錄》專主小兒赤丹,為其寒能涼血也。漬苧汁療渴者,除熱之功也。日華子用以治心膈熱,漏胎下血,胎前產後心煩,天行熱疾,大渴發狂,及服金石藥人心熱,閟毒箭、蛇蟲咬,皆以其性寒,能解熱涼血故也。

主治參互

同生地黃汁,能涼血安胎。《聖惠方》治小便血淋,苧根煎湯頻服,大妙;亦治諸淋。《斗門方》治五種淋疾,苧根兩莖,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半碗,頓服即通。《梅師方》治妊娠胎動,忽下黃汁如膠,或如小豆汁,腹痛不可忍者,苧根去黑皮切二升,以銀一斤,水九升,煎四升。每服入酒半升或一升,分作二服。

《聖惠方》同。瀕湖《集簡方》治肛門腫痛,生苧根搗爛,坐之良。《聖惠方》治脫肛不收,苧根搗爛,煎湯熏洗之。《外臺秘要》治五色丹毒,苧根煮濃汁,日三浴之。

簡誤

病人胃弱泄瀉者,勿服。諸病不由血熱者,亦不宜用。

白話文:

苧根性寒,能治療小兒丹毒。用苧根浸泡出的汁液,可以解渴。

苧根吸收了土壤中的精氣,兼具陰寒的特性,因此味道甘甜,性寒而無毒。《名醫別錄》記載它主要治療小兒丹毒,是因為它的寒性可以涼血。用苧根汁液解渴,是因其具有清熱的功效。《日華子本草》記載它可以治療心膈熱、漏胎下血、孕期及產後心煩、流行性熱病、口渴發狂,以及服用金石藥物引起的心熱、毒箭、蛇蟲咬傷等,都是因為它性寒,能解熱涼血。

苧根的運用方法很多,例如:與生地黃汁一起服用,可以涼血安胎。《聖濟總錄》記載,用苧根煎湯頻頻服用,可以有效治療小便出血(血淋),以及各種尿路感染(諸淋)。《斗門方》記載治療五種尿路感染的方法,是將兩根苧根打碎,用一碗半水煎成半碗,一次服用即可通利。《梅師方》記載治療妊娠期間胎動不安,忽然排出像膠水或小豆汁一樣的黃色分泌物,並伴有劇烈腹痛的情況,是用去皮的苧根二升,加銀一斤、水九升,煎煮成四升,每次服用加入半升或一升酒,分兩次服用。

其他記載也與《聖濟總錄》相同。《瀕湖集簡方》記載,用鮮苧根搗爛後敷於肛門,可以治療肛門腫痛;《聖濟總錄》記載,用苧根搗爛煎湯熏洗,可以治療脫肛。《外臺秘要》記載,用苧根煮成濃汁,每天洗三次,可以治療丹毒。

需要注意的是,胃弱腹瀉的病人不宜服用苧根;如果疾病並非由血熱引起,也不適合使用苧根。

2. 白頭翁

味苦,溫,無毒。主溫瘧,狂陽(音羊)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鼻衄。

疏:,白頭翁,《本經》:味苦溫無毒。吳綬益以辛寒。詳其所主,似為得之。東垣謂其氣厚味薄。既能入血主血,應雲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陽明經血分。暑伏足陽明經,則發溫瘧;伏手陽明經,則病毒痢、滯下純血。狂陽,鼻衄者,血熱也。寒熱者,血瘀也。癥瘕積聚,癭氣,靡不由血凝而成。積滯停留則腹痛。金瘡,血涼則痛自止。苦能下泄,辛能解散,寒能除熱涼血,具諸功能故悉主之。殆散熱涼血行瘀之要藥歟。前人所謂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腥膻,鼻衄,無此不效。毒痢有此獲功,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

主治參互

仲景《金匱玉函方》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用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水七升,煎二升,每服一升。不愈更服。婦人產後痢,虛極者,加甘草、阿膠各二兩。《聖惠方》治下痢咽腫,春夏病此,宜用白頭翁、黃連各一兩,木香半兩,水五升,煎一升半,分三服。《外臺秘要》治陰㿗偏腫,用根生搗傅腫處。

一宿當作瘡,廿日愈。《衛生方》治外痔腫痛。用白頭翁草,一名野丈人,以根搗塗之,逐血止痛。《肘後方》治小兒禿瘡,白頭翁根搗傅,一宿作瘡,半月愈。

簡誤

白頭翁苦寒,滯下胃虛不思食,及下利完穀不化,泄瀉由於虛寒寒濕,而不由於濕毒者,忌之。

白話文:

白頭翁

白頭翁味苦性溫,無毒。主要治療溫瘧、狂躁伴隨寒熱、腹部腫塊積聚、甲狀腺腫大、活血止痛,以及治療外傷出血、鼻出血。

古籍記載中提到,白頭翁味苦性溫無毒。有人認為它兼具辛寒的特性,分析其功效,似乎也確實如此。另有醫家認為白頭翁氣味濃厚,但藥味較淡。它能入血,作用於血液,因此氣味應當都較濃厚。它具有升降的特性,屬陰中之陽,走手足陽明經的血分。如果暑熱侵犯足陽明經,就會引起溫瘧;侵犯手陽明經,就會引起病毒性痢疾、下痢鮮血。狂躁、鼻出血都是血熱所致;寒熱交加則是血瘀所致。腹部腫塊積聚、甲狀腺腫大,都源於血液凝滯。積滯停留就會腹痛。外傷出血,血液凝固後疼痛就會自行停止。白頭翁味苦能瀉下,辛能散解,寒能清熱涼血,它具有這些功效,所以能治療上述諸疾。它大概是最重要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藥物。古人說腎氣虛弱,就要吃苦味藥物來補益;痢疾是下焦虛弱所致,因此要用純苦味的藥物來堅固。男子陰囊疝氣下垂、小兒頭禿、腥臭、鼻出血,用它都有效。治療毒痢也有療效,因濕熱下痢排出紫黑色或鮮紅色血液者,都適合使用。

臨床應用

張仲景的《金匱玉函要略》記載的白頭翁湯,用於治療熱痢下重。方中用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水七升,煎至二升,每次服用一升,病情未愈可繼續服用。產後虛弱導致痢疾者,可加甘草、阿膠各二兩。《聖濟總錄》記載,治療下痢咽喉腫痛,春夏發病者,可用白頭翁、黃連各一兩,木香半兩,水五升,煎至一升半,分三次服用。《外台秘要》記載,治療陰囊腫脹,用白頭翁根搗爛敷貼患處,一夜就能形成膿瘡,二十天就能痊癒。《衛生家寶》記載,治療外痔腫痛,用白頭翁(又名野丈人)根搗爛敷貼,活血止痛。《肘後方》記載,治療小兒禿瘡,用白頭翁根搗爛敷貼,一夜形成膿瘡,半月痊癒。

使用禁忌

白頭翁性味苦寒,若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或下痢排出未消化的食物,以及因虛寒或寒濕導致的泄瀉(而非濕熱導致),都應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