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7)

1. 豨薟

味苦,寒,有小毒。主熱䘌煩滿不能食,生搗汁服三四合,多則令人吐。

疏:,豨薟,陽草也。感少陽生髮之氣以生,故其味苦寒,不應有毒。乃入血分祛風除濕,兼活血之要藥也。濕熱盛則生䘌。濕則煩滿不能食。春生之藥,本合風化,風能勝濕,苦寒除熱,故主之也。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故蘇頌治肝腎風氣,四肢麻痹,骨間疼痛,腰膝無力,及行大腸氣。成訥用以療中風。張泳用以輕身駐顏。效已著於曩代,功復見於今時。妙在走而不泄,香可開脾,邪去身安,功力斯倍矣。

主治參互

豨薟,如法修事:一斤入漆葉四兩,亦以蜜酒潤過,九蒸九曬,蜜和丸如梧子大。每五錢,空心飢時白湯吞,日三服。治紫雲風、爛麻風,有神。江陵府節度使成訥進豨薟丸方表略云:臣有弟訮,年三十一,中風伏枕五年,百醫不差。有道人鍾針者,因睹此患曰:可餌豨薟丸必愈。

其藥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其葉當夏五月已來收。每去地五寸翦刈,以溫水洗去泥土,摘其葉及枝頭。凡九蒸九曝,不必太燥,但取蒸足數為度。仍熬搗為末,煉蜜丸如梧子,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二三十丸。服至二千丸,所患愈加,不得憂慮,是藥攻之力;服至四千丸必得復故;五千丸當復丁壯。

臣依法修合,令研服之,果如其言。鍾針又言:此藥與本草所述功效相異。蓋出處盛在江東,彼土人呼豬薟,緣此藥如豬薟氣,故以為名。但經蒸曝,薟氣自泯。每當服後,須吃飯三五匙壓之。五月五日採者佳。《奉敕宣付醫院詳錄》:如益州張泳進豨薟丸表略云:此草金稜銀線,素應是赤字莖紫荄,對節而生。蜀號火杴。

莖葉頗同蒼耳。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清明,積至千服,髭鬚烏黑,筋力輕健,效驗多端。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墜馬,失音不語。臣與十服,其病立瘥。又和尚智嚴,年七十忽患偏風,口眼喎斜,時時吐涎。臣與十服,亦便得差。今合一百劑,差職員史元奏進。

簡誤

凡病人患四肢麻痹,骨間疼,腰膝無力,由於脾腎兩虛,陰血不足,不因風濕所中而得者,不宜服之。予少年時晤金壇令公劉蓉川,論及此藥,劉太夫人平居常服,在金壇令隸卒取此草,太夫人見之輒曰非是。乃知張益公表中所云金稜、銀線、素莖、紫荄,與吳地所產者有異。物隨土變,固其性也。

白話文:

豨薟味苦性寒,略帶小毒。主要治療發熱、煩躁、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可將其搗汁服用三到四合,劑量過多會引起嘔吐。

豨薟是陽性的草本植物,因受到少陽之氣的滋養而生長,所以它味苦性寒,並非有毒。它能入血分,具有祛風除濕、活血的功效。濕熱過盛會導致發熱,濕邪則會造成腹脹、食慾不振。豨薟是春季生長的藥物,本身就具有疏風解表的作用,而風能勝濕,苦寒又能清熱,因此能治療上述症狀。古籍記載:「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因此,蘇頌用它來治療肝腎風氣、四肢麻痺、骨痛、腰膝無力及大腸氣痛;成訥用它來治療中風;張泳則用它來輕身延年益壽。這些功效在古代就已得到驗證,至今仍有效。其妙處在於藥力能深入病灶而不傷正氣,其香氣還能開胃健脾,邪氣去除後,身體就會康復,藥效倍增。

豨薟的正確使用方法:取一斤豨薟,加入四兩漆葉,用蜜酒潤濕後,九蒸九曬,再製成梧子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五錢,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每日三次,可治療紫雲風、爛麻風,效果顯著。江陵府節度使成訥曾進獻豨薟丸方,記載其弟弟中風五年,百醫無效,後服用豨薟丸而痊癒。

豨薟多生長在肥沃的土壤中,高度約三尺,莖葉對生。夏季五月以後採收,距地面五寸處割取,用溫水洗淨泥土,摘取葉子和枝梢。九蒸九曬,不必曬得太乾,只要蒸足次數即可。然後搗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時用溫酒或米湯送服二十到三十丸。服用至二千丸,病情加重,不必擔心,這是藥物攻邪的表現;服用至四千丸,病情必將好轉;服用至五千丸,可恢復到壯年體力。

益州張泳也曾進獻豨薟丸方,記載此藥莖葉類似蒼耳,但效用卻非同一般。他本人服用至一百丸,眼睛明亮;服用至一千丸,鬍鬚烏黑,筋骨強健。他還用此藥治療了都押衙羅守一及和尚智嚴的中風,都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若四肢麻痺、骨痛、腰膝無力是因脾腎兩虛、陰血不足而非風濕所致,則不宜服用豨薟。劉蓉川太夫人平時服用豨薟,但對藥材的要求非常嚴格,這說明不同地區產的豨薟,其藥性也可能有所不同。

2. 馬鞭草

主下部䘌瘡。

疏:,馬鞭草,《圖經》謂之龍牙。《別錄》:味苦,氣寒無毒。保升《日華子》咸謂:辛涼,應有之也。本是涼血破血之藥。下部䘌瘡者,血熱之極,兼之濕熱,故血汙濁而成瘡,且有蟲也。血涼熱解,汙濁者破而行之,靡不差矣。陳藏器謂其破血殺蟲,亦此意耳。

主治參互

《集驗方》治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馬鞭草搗塗之。《太平聖惠方》治白癩風。用馬鞭草為末,每服一錢,食前荊芥、薄荷湯下,日三服。忌鐵。蕭炳《集驗方》治人疥,馬疥。馬鞭草搗自然汁半盞,飲盡,十日內愈,神效。《醫方摘要》治赤白下痢。龍牙草五錢,陳茶一撮,煎服,神效。

陳嘉謨《本草蒙筌》,治楊梅惡瘡。馬鞭草煎湯,先熏後洗,氣到便爽,痛腫隨減。

簡誤

病人雖有濕熱、血熱證,脾陰虛而胃氣弱者勿服。

白話文:

馬鞭草

主要治療下體濕疹。

馬鞭草,《圖經》稱它為龍牙草。《名醫別錄》記載其味苦、性寒,無毒。保升《日華子本草》則認為它辛涼,這兩種說法都可信。它本是涼血破血的藥物。下體濕疹是血熱到極點,又兼有濕熱,因此血液污濁而形成瘡瘍,且可能伴有蟲症。藥物能使血熱下降,清除污濁之物,使之排出體外,效果顯著。陳藏器認為它能破血殺蟲,也是這個意思。

治療方法參考:

《集驗方》記載,治療男子陰部腫大如拳頭,腫塊疼痛,其他方法都無法治療的病症,可用馬鞭草搗碎後敷於患處。《太平聖惠方》記載,治療白癜風,可用馬鞭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75克),飯前用荊芥、薄荷湯送服,一日三次。忌鐵器。蕭炳《集驗方》記載,治療人畜疥瘡,用馬鞭草搗汁半杯服用,十天內即可痊癒,效果神奇。《醫方摘要》記載,治療赤白痢疾,可用龍牙草五錢(約18.75克),陳茶少許,煎服,效果神奇。

陳嘉謨《本草蒙筌》記載,治療楊梅瘡,可用馬鞭草煎湯,先熏後洗,藥力到達患處就會感覺舒服,疼痛腫脹也會隨之減輕。

注意事項:

即使病人有濕熱、血熱症狀,但脾陰虛弱、胃氣不足者也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