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希雍

《神農本草經疏》~ 卷九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九 (11)

1. 京三稜

味苦,平,無毒。主老癖癥瘕結塊。俗傳:昔人患癥瘕死,遺言令開腹取之。得病塊,堅硬如石,紋理有五色。人謂異物,竊取削成刀柄,後因以刀刈三稜,柄消成水,乃知此可療癥癖也。黃色體重,狀若鯽魚而小者良。

疏:,京三稜稟火土之氣,故《本經》:味苦平。潔古:兼甘。亦應兼辛兼甘,故無毒。入足厥陰,亦入足太陰。從血藥則治血,從氣藥則治氣。老癖癥瘕積聚結塊,未有不由血瘀、氣結、食停所致,苦能泄而辛能散,甘能和而入脾,血屬陰而有形,此所以能治一切凝結停滯有形之堅積也。又主產後惡血血結,通月水,墮胎,止痛利氣者,亦散血行氣之功用也。潔古用以治心膈痛,飲食不消。海藏用以通肝經積血,皆與作者之意合也。

主治參互

用蓬莪荗、青皮、香附、延胡索、肉桂、牡蠣、鱉甲、人參,則消一切堅癥老癖之積聚。同青皮、紅藍花、當歸、川芎、生地黃、芍藥、桂心、牛膝、延胡索、五靈脂,則治產後一切惡血停滯留結,及月水凝蓄不通,少腹作痛不可按。同橘皮、青皮、縮砂蜜、紅曲、山楂、麥芽、人參、肉豆蔻、黃連,則消一切食積並氣壅塞不利。《子母秘錄》治小兒氣癖。

三稜煮汁作羹粥,與奶母食,日亦以棗許與兒食。小兒百日及十歲以下,癇熱痃癖皆理之。合人參彌良。

簡誤

京三稜,潔古謂其辛苦甘,無毒。陰中之陽,能瀉真氣,真氣虛者勿用。此見諦之言也。故凡用以消導,必資人參、芍藥、地黃之力,而後可以無弊。觀東垣五積方皆有人參,意可知已。何者?蓋積聚癥癖,必由元氣不足,不能運化流行致之。欲其消也,必借脾胃氣旺,能漸漸消磨開散,以收平復之功。

如只一味專用克削,則脾胃之氣愈弱,後天之氣益虧,將見故者不去,新者復至矣。戒之哉!

白話文:

京三稜味苦,性平,無毒。主治久病形成的癥瘕、積塊。民間傳說:以前有人因癥瘕病死,死前遺言要剖開腹部取出病塊。發現病塊堅硬如石,紋理呈現五種顏色,被認為是異物。有人偷取它,削成刀柄,後來用刀砍三稜,刀柄溶解成水,才發現它能治療癥瘕。黃色、體重、形狀像鯽魚但較小的京三稜最好。

京三稜具有火土之氣,所以味苦、性平。也有人認為它兼具甘味,因此無毒。它能進入足厥陰經和足太陰經。作為治療血液疾病的藥物,它能治療血瘀;作為治療氣的藥物,它能治療氣滯。久病形成的癥瘕、積聚、結塊,都是由於血瘀、氣滯、食物停滯所致。京三稜苦味能瀉下,辛味能散,甘味能和中,入脾經。血液屬陰,有形體,所以京三稜能治療一切凝結、停滯、有形體的堅硬積聚。它還能治療產後惡露、血瘀,通經,墮胎,止痛,利氣,這是它散血行氣的功效。古人用它治療心膈疼痛、消化不良;也有人用它治療肝經積血,這些用法都與京三稜的藥性相符。

主治方面,京三稜常與蓬莪荗、青皮、香附、延胡索、肉桂、牡蠣、鱉甲、人參等藥材配合,以治療各種堅硬的癥瘕、久病積聚。與青皮、紅藍花、當歸、川芎、生地黃、芍藥、桂心、牛膝、延胡索、五靈脂等藥材配合,則治療產後惡露停滯、經血不通、小腹疼痛等症狀。與橘皮、青皮、縮砂蜜、紅曲、山楂、麥芽、人參、肉豆蔻、黃連等藥材配合,則治療一切食積和氣滯不通。古方中也用它治療小兒氣滯。

將京三稜煮汁做成羹粥,讓哺乳期母親食用,每天也給嬰兒少量服用(如紅棗大小)。適用於百日齡至十歲以下小兒的癇熱、痃癖,與人參同用效果更好。

京三稜,有人認為它味苦、辛、甘,無毒。它屬陰中之陽,能瀉真氣,真氣虛弱者不宜服用。這是一句很精確的描述。所以,凡是用京三稜來消導積滯,必須依靠人參、芍藥、生地黃等藥物來輔助,才能避免副作用。觀察古代治療積聚的處方,大多都含有 人參,原因就在於此。因為積聚、癥瘕往往是由於元氣不足,不能運化而引起的。要使其消散,必須依靠脾胃之氣旺盛,才能慢慢地消磨、開散,達到痊癒的目的。

如果單獨使用京三稜,會使脾胃之氣更虛弱,後天之氣更虧損,舊病不去,新病又生。需謹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