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疏》~ 卷十七 (4)
卷十七 (4)
1. 附:白狗血
味鹹,無毒。主癲疾發作。
疏:,癲疾屬手少陰,少陰主血,藏神,血虛而神自不寧,故發是證。此物入心補血,以類相從,故主癲疾發作也。
簡誤
犬性熱,以其稟火土之氣,故助陽,陽勝則發熱、動火、生痰、發渴。凡病人陰虛內熱,多痰多火者,慎勿食之。天行病後,尤為大忌。治痢亦非所宜。
白話文:
白狗血味鹹,沒有毒性,可以治療癲癇發作。
癲癇屬於手少陰經的病症,手少陰經主掌血液和藏神,血液不足,神志就會不安寧,因此才會發病。白狗血能進入心臟補血,同類相感,所以能治療癲癇發作。
但是,狗的性情屬熱,因為它秉承了火土之氣,所以會助長陽氣。陽氣過盛就會發熱、動火、生痰、口渴。陰虛內熱、痰多火盛的病人,要謹慎服用白狗血。尤其是在流行病之後,更要絕對避免食用。治療痢疾也不適合使用白狗血。
2. 附:肉
味鹹、酸,溫。主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
疏:,犬,火畜也。其味鹹酸,氣溫無毒。乃脾胃家肉也。五臟皆賴脾胃以養,脾胃得補,故主安五臟,五臟安而身自輕,氣血益,絕傷自補矣。《日華子》:主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孟詵:主補五勞七傷,益陽事,補血脈,厚腸胃,實下焦,填骨髓者。皆取其溫暖脾胃之功,則氣血生長,腰腎受庇,陽道壯健而下焦暖也。
主治參互
《乾坤秘韞》戊戌丸:治男子婦人一應諸虛不足,大補元氣。用童子狗一隻,去皮毛肚腸同外腎,於砂鍋內,以酒、酢八分,水二升,入地骨皮一斤,前胡、黃耆、肉蓯蓉各半斤,同煮一日。去藥,再煮一夜,去骨,再煮肉如泥,擂細。入當歸末四兩,蓮肉、蒼朮末各一斤,山藥、菟絲子末各十兩,甘草末八兩,和杵千下,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六七十丸。
危氏方:痔漏有蟲。用熟犬肉蘸藍汁,空心食,七日效。
簡誤
氣壯多火,陰虛之人不宜食。凡犬肉不可炙食,令人消渴。妊婦食之,令子無聲。熱病後食之殺人。道家以犬為地厭,忌食。
白話文:
味鹹酸,性溫。能滋養五臟,修復損傷,使身體輕盈,增強體力。
狗肉性溫,無毒,是滋補脾胃的佳餚。五臟的營養都依靠脾胃供給,脾胃得到滋補,就能使五臟安寧,身體自然輕盈,氣血充盈,損傷也能自行修復。《日華子》記載,狗肉能補益胃氣,壯陽,溫暖腰膝,增強體力。孟詵則認為,狗肉能治療五勞七傷,增強性功能,補血,強健腸胃,溫暖下焦,滋養骨髓。這些功效都源於狗肉溫暖脾胃的特性,使氣血旺盛,腰腎得到保護,性功能強健,下焦溫暖。
相關方劑應用:
《乾坤秘韞》中的戊戌丸:用於治療男女虛弱、元氣不足,具有大補元氣的功效。 藥方以童子狗(幼犬)為主要材料,除去皮毛、內臟和腎臟後,與其他藥材一起燉煮成泥,再製成藥丸服用。
危氏方:治療痔漏及蟲疾,用煮熟的狗肉蘸藍汁空腹食用,七天見效。
食用禁忌:
體質強壯、容易上火,或陰虛的人不宜食用狗肉。狗肉不宜烤著吃,否則會導致口渴。孕婦食用可能導致胎兒先天性疾病(無聲)。患熱病後食用,可能危及生命。道家認為狗為地厭(不吉利之物),忌食。
3. 羚羊角
味鹹、苦,寒、微寒,無毒。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闢蠱毒惡鬼不祥,安心氣,常不魘寐。療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除邪氣驚夢,狂越僻謬,及食噎不通。久服強筋骨,輕身,起陰益氣,利丈夫。
疏:,羊,火畜也。而羚羊則屬木。《本經》:味鹹氣寒。《別錄》:苦微寒,無毒。氣薄味厚,陽中之陰,降也。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經。少陰為君主之官,虛則神明不守,外邪易侵。或蠱毒惡鬼不祥,或邪氣魘寐,驚夢狂越僻謬。羚羊性靈能通神靈,逐邪氣,心得所養而諸證除矣。其主傷寒時氣寒熱,熱在肌膚,溫風注毒伏在骨間者,皆厥陰為病。厥陰為風木之位,風熱外邪傷於是經,故見諸證。入肝散邪,則諸證自除。經曰:壯火食氣。又曰:熱則骨消筋緩。火熱太甚,則陰反不能起,而筋骨軟。鹹寒入下焦,除邪熱則陰自起,氣自益,筋骨強,身自輕也。肝熱則目不明,肝藏血。熱傷血則惡血注下,肝在志為怒,病則煩滿氣逆,噎塞不通。苦寒能涼血熱,下降能平逆氣,肝氣和而諸證無不瘳矣。
主治參互
同犀角、丹砂、牛黃、琥珀、天竺黃、金箔、茯神、遠志、鉤藤鉤、竹瀝,治驚邪靨寐,及癲癇狂亂等疾。同枸杞子、甘菊花、決明子、穀精草、生地黃、五味子、黃柏、密蒙花、木賊草、女貞實,治肝腎虛而有熱,以致目昏生翳。《外臺秘要》:噎塞不通。羚羊角為細末,飲服方寸匕。
《千金方》:產後煩悶汗出,不識人。羚羊角燒末,東流水服方寸匕,未愈再服。
簡誤
凡肝心二經,虛而有熱者宜之。虛而無熱者不宜用。凡用有神羊角甚長,有二十四節掛痕甚明,內有天生木胎,此角有神力抵千牛,入藥不可單用,須要不拆元對,繩縛,鐵銼銼細末,盡處須重重密裹,恐力散也。避風搗篩極細,更研萬匝如飛塵後入藥,免刮人腸。
白話文:
羚羊角味鹹苦,性寒,無毒。能明目、益氣、滋陰,治療惡血下注,驅除蠱毒、惡鬼等不祥之物,安神定驚,防止魘寐(做噩夢)。可治傷寒時寒熱交替,熱邪在肌膚,溫熱之邪毒氣滯留在骨骼之間,以及因邪氣導致的驚夢、狂躁、神志錯亂,以及飲食噎塞不通等症狀。長期服用能強筋骨、輕體重、滋陰益氣,對男性也有益處。
羚羊屬火畜,而羚羊角卻屬木。其氣味清淡而味厚,屬陰中之陽,具有下降的作用,走入手太陰、少陰經和足厥陰經。少陰經是君主之官,虛弱則神明不守,容易受外邪侵犯,例如蠱毒、惡鬼、邪氣等導致的魘寐、驚夢、狂躁、神志錯亂等症狀。羚羊角具有通神靈、逐邪氣的功效,能滋養心神,從而消除這些症狀。其能治療傷寒時寒熱交替,熱邪在肌膚,溫熱之邪毒氣滯留在骨骼之間等症狀,皆因厥陰經受病。厥陰經屬風木之位,風熱外邪侵犯此經,則出現相關症狀。羚羊角入肝經散邪,則諸症自愈。正如經書所言:「壯火食氣」、「熱則骨消筋緩」,火熱過盛,則陰氣不能上升,筋骨軟弱。羚羊角鹹寒入下焦,能清除邪熱,則陰氣自生,元氣自補,筋骨強健,身體輕盈。肝熱則目不明,肝藏血,熱傷血則惡血下注;肝主情志,肝病則煩悶、氣逆、噎塞不通。羚羊角苦寒能清熱涼血,下降能平順逆氣,肝氣調和,諸症自癒。
羚羊角可與犀角、丹砂、牛黃、琥珀、天竺黃、金箔、茯神、遠志、鉤藤、竹瀝等藥材合用,治療驚癇、魘寐、癲癇、狂亂等疾病;也可與枸杞子、甘菊花、決明子、穀精草、生地黃、五味子、黃柏、密蒙花、木賊草、女貞實等藥材合用,治療肝腎陰虛有熱,導致目昏、生翳等症狀。《外臺秘要》記載,羚羊角研末,可治療噎塞不通。《千金方》記載,羚羊角燒成灰末,可用於治療產後煩悶、汗出、神志不清等症狀。
使用羚羊角需注意:凡肝心二經虛而有熱者適用,虛而無熱者不宜使用。藥用羚羊角應選擇角長、有二十四節清晰掛痕、內有天生木胎的優質角,此種角藥力強大。入藥時不可單獨使用,需保持完整,用繩縛緊,用鐵銼磨成細末,並嚴密包裹,以免藥力散失。需避風搗篩極細,反覆研磨至如飛塵般細膩後再入藥,以免刮傷腸胃。
4. 犀角
味苦、酸、咸,寒、微寒,無毒。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魘寐,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諸毒氣。久服輕身駿健。(升麻、松脂為之使。惡烏頭。忌鹽。凡欲作末,先鋸屑置入懷中一宿,搗之應手成粉。)
疏:,犀,亦神獸也。故其角之精者名通天,夜視有光。能開水辟邪,禽獸見之皆驚駭辟易。《本經》:味苦,氣寒無毒。《別錄》:酸鹹微寒。李珣:大寒。味厚於氣,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入足陽明,兼入手少陰經。陽明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受;又口鼻為上下陽明之竅,邪氣多從口鼻而入。凡蠱毒鬼瘴,與夫風火邪熱氣之侵人也,必先入於是經。犀角為陽明經正藥,其性神靈而寒,故能除邪鬼,省魘寐。其味苦寒能散邪熱,解諸毒,故主百毒蠱疰,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及傷寒溫疫頭痛寒熱等證也。邪熱去則心經清明,人自不迷惑,胃亦遂安,而五臟皆得所養,故能令人駿健,及久服輕身也。《藥性論》主鎮心神,解大熱,散風毒,治發背癰疽瘡腫,療時疾熱如火,煩毒入心,狂言妄語。日華子治心煩,止驚,鎮肝,明目。《海藥》:主風毒攻心,冒燥熱悶,小兒麩豆,風熱驚癇。孟詵:主中惡心痛,中飲食藥毒,心風煩悶,中風失音。及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傷寒蓄血發狂譫語,發黃,發斑,痘瘡稠密,熱極黑陷等證,神效。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熱,涼血解毒之功耳。
主治參互
同鬼臼、麝香、龍齒、茯神、蘇合香、沉水香、天靈蓋、丹砂、雄黃,能闢鬼疰邪氣。同丹砂、琥珀、金箔、天竺黃、牛黃、鉤藤鉤、羚羊角、真珠、麝香,治大人、小兒風熱驚癇。磨汁,同生地黃、紅花子、麥門冬、紫草、白芍藥、鼠黏子,治痘瘡血熱,初見點紅豔,壯熱口渴,煩躁狂語,多服可保無虞。
磨汁,同鬱金、童便、生地黃、麥門冬、炙甘草、白芍藥、紫蘇子、剪草、丹參、白藥子,治吐血,衄血。犀角地黃湯,治傷寒蓄血發黃,或熱盛吐血。入紫雪丸,治大人小兒癲狂,溫疫,盅毒,邪魅,一切煩熱為病。入抱龍丸,治小兒恍惚驚悸,痰涎壅塞。入至寶丹,治中風不語,中惡氣絕,一切神魂恍惚,癲狂擾亂等證。
《聖濟總錄》:吐血不止似鵝鴨肝。用生犀角、桔梗各一兩,為末。每酒服二錢。《廣利方》:治小兒驚癇不知人,嚼舌仰目者。犀角磨濃汁,服之立效。錢氏《小兒方》:痘瘡稠密。生犀角,於澀器中新汲水磨濃汁,冷飲之。《千金方》:瘭疽毒瘡,喜著十指,狀如代指,根深至肌,能壞筋骨,毒氣入臟殺人。
宜燒鐵烙之,或灸百壯,日飲犀角汁瘥。《聖惠方》:下痢鮮血。犀角、地榆、金銀花各一兩,升麻五錢,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五合,去滓溫服。此熱毒伏於心經故也。宜加丹砂、滑石末,以金銀藤花熬汁煎藥更效。
簡誤
痘瘡,氣虛無大熱者不宜用。傷寒陰證發躁,因陰寒在內,逼其浮陽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衝咽嗌,故面赤、手溫、煩嘔、喜飲涼物、食下良久復吐出,惟脈沉細,足冷,雖渴而飲水不多,且復吐出,為異於陽證耳,不宜誤用犀角涼劑。妊婦勿多服,能消胎氣。
白話文:
犀角
犀角味苦、酸、鹹,性寒涼,無毒。主治各種毒物、蠱毒、邪祟、瘴氣,能解鉤吻、鴆羽、蛇毒等毒,去除邪氣,避免魘寐(噩夢),治療傷寒、溫疫、頭痛、寒熱等由毒氣引起的疾病。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強健。(升麻、松脂是犀角的輔藥,忌與烏頭同用,忌鹽。研磨犀角為粉末時,需先將其鋸成碎屑,放入懷中放置一夜,再搗碎,就能輕鬆研磨成粉。)
犀角,也是神獸之角,精華者稱為通天犀,夜間能發光。能辟邪除祟,禽獸見之皆驚懼避開。《本經》記載犀角味苦,性寒,無毒。《別錄》記載犀角味酸鹹,性微寒。李珣則認為犀角性大寒。犀角的藥性比藥氣更濃郁,可升可降,屬陽中之陰,入足陽明經及手少陰經。陽明經是水穀之海,所有東西皆可進入;口鼻又是上下陽明經的竅穴,邪氣多從口鼻侵入。各種蠱毒、邪祟、瘴氣及風火邪熱等侵犯人體時,皆先侵入此經。犀角是陽明經的正藥,藥性神奇且寒涼,因此能除邪祟,改善魘寐。其味苦寒,能散邪熱,解毒,故主治各種毒物、蠱毒、瘴氣,能解鉤吻、鴆羽、蛇毒,及傷寒、溫疫、頭痛、寒熱等症。邪熱去除,心經清淨,人就不會迷惑,胃氣也安和,五臟皆得到滋養,故能使人強健,長期服用還能使身體輕盈。 《藥性論》記載犀角能鎮心神,解大熱,散風毒,治發背、癰疽、瘡腫,治療熱病如火,煩毒入心,狂言妄語等症狀。《日華子本草》記載犀角能治心煩,止驚,鎮肝,明目。《海藥本草》記載犀角主治風毒攻心,燥熱胸悶,小兒麩豆,風熱驚癇等症。孟詵記載犀角主治中惡心痛,食物藥物中毒,心煩悶,中風失音等。現代人用犀角治療吐血、衄血、下血、傷寒蓄血發狂譫語、黃疸、發斑、痘瘡稠密、熱極黑陷等,效果神奇。其功效皆源於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熱,涼血解毒。
犀角與鬼臼、麝香、龍齒、茯神、蘇合香、沉水香、天靈蓋、丹砂、雄黃等同用,能辟邪除祟。與丹砂、琥珀、金箔、天竺黃、牛黃、鉤藤、羚羊角、真珠、麝香等同用,治大人、小兒風熱驚癇。犀角磨汁,與生地黃、紅花子、麥門冬、紫草、白芍藥、鼠黏子等同用,治痘瘡血熱,初起紅疹,壯熱口渴,煩躁狂語,多服可保平安。
犀角磨汁,與鬱金、童便、生地黃、麥門冬、炙甘草、白芍藥、紫蘇子、剪草、丹參、白藥子等同用,治吐血、衄血。犀角地黃湯治傷寒蓄血發黃,或熱盛吐血。犀角入紫雪丸,治大人小兒癲狂,溫疫,蠱毒,邪魅,一切煩熱病症。犀角入抱龍丸,治小兒恍惚驚悸,痰涎壅塞。犀角入至寶丹,治中風不語,中惡氣絕,一切神魂恍惚,癲狂擾亂等證。
《聖濟總錄》記載,吐血不止如鵝鴨肝,可用生犀角、桔梗等量研末,每次用酒送服二錢。《廣利方》記載,治小兒驚癇不知人事,嚼舌仰目,用犀角磨濃汁服用,效果很快。《錢氏小兒方》記載,痘瘡稠密,用生犀角加清水研磨成濃汁,冷飲。《千金方》記載,瘭疽毒瘡,狀如代指,根深至肌,能壞筋骨,毒氣入臟殺人,可用燒紅的鐵烙或灸百壯,同時服用犀角汁。《聖惠方》記載,下痢鮮血,可用犀角、地榆、金銀花、升麻等藥煉蜜為丸服用,此為熱毒伏於心經所致,加丹砂、滑石末,用金銀藤花熬汁煎藥效果更佳。
痘瘡,氣虛無大熱者不宜使用。傷寒陰證發躁,因陰寒在內,逼其浮陽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衝咽喉,故面赤、手溫、煩嘔、喜飲涼物、食下良久復吐出,惟脈沉細,足冷,雖渴而飲水不多,且復吐出,為異於陽證,不宜誤用犀角涼劑。孕婦不宜多服,能滑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