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三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 (2)

1. 水甘草

生筠州。味甘,無毒。治小兒風熱丹毒瘡,與甘草同煎,飲服。春生苗,莖青色,葉如楊柳,多生水際,無花。七月、八月採。彼土人多單使,不入眾藥。

白話文:

水甘草產於筠州,味道甘甜,沒有毒性。可以治療小兒風熱引起的丹毒瘡,與甘草一起煎煮服用。春天長出嫩芽,莖是青色的,葉子像楊柳葉,多生長在水邊,沒有花。七月、八月採收。當地人多單獨使用,不與其他藥物混合使用。

2. 地柏

生蜀中山谷,河中府亦有之。根黃,狀如絲,莖細,上有黃點子。無花。葉三月生,長四、五寸許。四月採,曝乾用。蜀中九月藥市,多有貨之。主臟毒下血,神速。其方:與黃耆等分,末之,米飲服二錢。蜀人甚神。此方,誠有效也。

白話文:

地柏生長在蜀中山谷,河中府也產。根呈黃色,像絲線一樣;莖細小,上面有黃色的斑點;沒有花。葉子在三月生長,長約四五寸。四月採收,曬乾後使用。蜀地九月藥市,有很多地柏出售。主治臟腑毒素引起的出血,療效迅速。使用方法:與黃耆等量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兩錢(約一克)。蜀地人認為其療效神奇,這個方子確實有效。

3. 紫背龍牙

生蜀中。味辛、甘,無毒。彼土山野人云:解一切蛇毒,甚妙。兼治咽喉中痛,含咽之,便效。其藥冬夏長生,採無時。

白話文:

紫背龍牙產於蜀地。味道辛辣甘甜,沒有毒性。當地山民說:它能解百毒,效果非常好,還能治療咽喉疼痛,含在嘴裡就能見效。這種藥材四季常青,隨時都可以採摘。

4. 攀倒甑

生宜州郊野。味苦,性寒。主解利風壅,熱盛煩渴,狂躁。春夏採葉,研搗,冷水浸,絞汁服之,甚效。其莖、葉如薄荷,一名斑骨草,一名斑杖絲。

白話文:

攀倒甑這種植物生長在宜州郊外。它味道苦澀,性寒。主要功效是治療因風寒阻滯引起的肢體麻痺、高熱煩渴、以及精神狂躁等症狀。春夏季節採摘它的葉子,研磨搗碎,用冷水浸泡,然後絞汁服用,效果很好。它的莖葉像薄荷,也叫斑骨草或斑杖絲。

5. 佛甲草

生筠州。味甘,寒,微毒。爛研如膏,以貼湯火瘡毒。多附石向陽而生,有似馬齒莧,細小而長,有花,黃色。不結實,四季皆有,採無時,彼土人多用。

白話文:

佛甲草

佛甲草生長在筠州,味道甘甜,性寒,略帶微毒。將其搗爛成膏狀,可以敷貼湯火灼傷。它多生長在向陽的山石上,外形類似馬齒莧,植株細小而莖葉較長,開黃色的小花。不結果實,四季都能採集,隨時都可以採摘,當地人常用它來治療燙傷。

6. 百乳草

生河中府、秦州、劍州。根黃白色。形如瓦松,莖、葉俱青,有如松葉,無花。三月生苗,四月長及五、六寸許。四時採其根,曬乾用。下乳,亦通順血脈,調氣甚佳。亦謂之百蕊草。

白話文:

百乳草生長在河中府、秦州、劍州等地。它的根是黃白色,形狀像瓦松,莖和葉都是青綠色的,像松葉一樣,沒有花。三月開始發芽,四月長到五、六寸左右。四季都可以採挖它的根,曬乾後使用。它可以催乳,也能通順血脈,調節氣血,效果很好。它也叫做百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