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六 (5)
卷第二十六 (5)
1. 稷米
其紫黑者,其芑有毛,北人呼為烏禾,是也。今人不甚珍此,唯祠事則用之。農家種之,以備他谷之不熟,則為糧耳。
食療:黍之莖穗,人家有作提拂,以將掃地。食苦瓠毒,煮汁飲之即止。又,破提掃,煮取汁,浴之去浮腫。又,和小豆煮汁服之,下小便。外臺秘要:治腳氣衝心悶。洗腳漬腳湯:以糜穰一石納釜中,多煮取濃汁,去滓,納椒目一斗,更煎十餘沸,漬腳三、兩度,如冷,溫漬洗,瘥。食醫心鏡:益氣力,安中補不足,利胃宜脾。
稷米飯食之良。曹子建《七啟》:芳菰精稗。注云:菰,稗草名,其實如細米,可以為飯。
衍義曰:稷米,今謂之穄米,先諸米熟。又其香可愛,故取以供祭祀。然發故疾,只堪為飯,不黏著,其味淡。
白話文:
稷米中呈現紫黑色的品種,它的外殼有毛,北方人稱它為烏禾,指的就是這個。現在的人不太重視它,只有在祭祀時才會用到。農家種植它是為了以防其他穀物歉收,可以作為糧食。
**食療方面:**黍的莖和穗,有人會拿來做掃帚掃地。如果吃了苦瓠中毒,煮黍的汁喝下去就能解毒。另外,用破舊的掃帚煮汁,用來洗澡可以消除浮腫。還有,和紅豆一起煮汁服用,可以幫助排小便。
《外臺秘要》記載:可以治療腳氣發作時胸悶的症狀。有一個洗腳泡腳的湯方:把一石的糜穰(黍的莖稈)放入鍋中,加水煮成濃汁,過濾掉殘渣,再加入一斗花椒,繼續煎煮十幾次,用來泡腳兩三次,如果湯冷了就加熱後再泡,這樣就能治好腳氣。
《食醫心鏡》提到:稷米能增強體力,調養脾胃,補益身體不足,對胃和脾都有好處。
用稷米煮成的飯很好。曹子建的《七啟》中提到「芳菰精稗」,註解說:菰,是一種稗草的名稱,它的果實像細小的米,可以煮成飯食用。
《衍義》中說:稷米,現在叫做穄米,是比其他米更早成熟的。而且它的香味很吸引人,所以用來祭祀。但是它會誘發舊病,只適合煮飯,沒有黏性,味道也比較淡。
2. 腐婢
味辛,平,無毒。主痎(音皆)瘧寒熱,邪氣,泄痢,陰不起,止消渴,病酒頭痛。生漢中,即小豆花也。七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花用異實,故其類不得同品,方家都不用之,今自可依其所主以為療也,但未解何故有腐婢之名?《本經》不云是小豆花,後醫顯之爾。未知審是否?今海邊有小樹,狀似梔子,莖條多曲,氣作腐臭,土人呼為腐婢,用療瘧有效,亦酒漬皮療心腹。恐此當是真。若爾,此條應在木部下品卷中。
唐本注云:腐婢,山南相承,以為葛花。《本經》云小豆花,陶復稱海邊小樹,未知孰是?然葛花消酒,大勝豆花,葛根亦能消酒,小豆全無此效。校量葛、豆二花,葛為真也。今按別本注云:小豆花亦有腐氣。《經》云病酒頭痛,即明其療同矣。葛根條中見其花並小豆花,乾末服方寸匕,飲酒不知醉。
唐注證葛花是腐婢,非也。陶雲海邊有小樹,土人呼為腐婢,其如《經》稱小豆花是腐婢。二家所說證據並非。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赤小豆,花名腐婢。能消酒毒,明目,散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又下水氣,並治小兒丹毒熱腫。
圖經曰:腐婢,小豆花也。生漢中,今處處有之。陶隱居以為海邊有小木,狀似梔子,氣作臭腐,土人呼為腐婢,疑是此。蘇恭云:山南相承,呼為葛花是也。今注云:小豆花,亦有腐氣。按《本經》云:主病酒頭痛。海邊小木,自主瘧及心腹痛。葛花不言主酒病。注云:並小豆花末,服方寸匕,飲酒不知醉。
然則三物皆有腐婢名,是異類同名耳。《本經》此比甚多也。一說赤小豆花,亦主酒病。
外臺秘要:治渴,小便利復非淋。小豆藿一把,搗取汁,頓服。食醫心鏡:主痎瘧,寒熱邪氣,泄痢,陰氣不足,止渴及病酒頭痛。以小豆花於豉中煮,五味調和,作羹食之。別說云:謹按腐婢,今既收在此,乃是小豆花,設有別物同名,自從所說,不必多辨。《外臺》:小豆,治失血尤多,功用殊勝。
白話文:
腐婢
味道辛辣,性質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交替、邪氣侵擾、腹瀉、陽痿,能止消渴,緩解因飲酒引起的頭痛。產於漢中一帶,其實就是小豆花。在七月採摘,陰乾。
陶弘景說:花和果實不同,所以種類不能歸為一類,醫家都不使用它,現在可以依據它的功效來使用,只是不明白為什麼叫腐婢這個名字?《神農本草經》沒有說是小豆花,是後來的醫家才這麼說的。不知道是否正確?現在海邊有一種小樹,外形像梔子花,莖枝彎曲,散發腐臭的氣味,當地人稱它為腐婢,用來治療瘧疾效果很好,也可用酒浸泡樹皮來治療心腹疼痛。恐怕這才是真正的腐婢。如果是這樣,那麼這一條應該放在木部下品中。
唐代的注釋說:腐婢,山南一帶都認為是葛花。《神農本草經》說是小豆花,陶弘景又說是海邊的小樹,不知道哪個是對的?但是葛花解酒的效果遠勝於豆花,葛根也能解酒,小豆完全沒有這個功效。比較葛花和豆花,葛花應該才是真的腐婢。現在查看其他版本的注釋說:小豆花也有腐臭味。《神農本草經》說能治因飲酒引起的頭痛,就說明它們的療效是相同的。在葛根條目中可以看到,葛花和小豆花磨成粉末服用一小撮,喝酒也不會醉。
唐代的注釋證明葛花是腐婢,是不對的。陶弘景說海邊有一種小樹,當地人稱它為腐婢,與《神農本草經》所說的小豆花是腐婢不同。這兩家的說法都缺乏證據。臣子禹錫等人仔細考察《藥性論》記載說:赤小豆,花的名字叫腐婢。能消除酒毒,明目,散去因氣滯引起的腹脹,使人可以進食。煮熟後一次服用。還可以利水消腫,治療小兒丹毒引起的發熱腫痛。
《圖經》說:腐婢,就是小豆花。產於漢中,現在到處都有。陶弘景認為海邊有一種小樹,外形像梔子花,氣味腐臭,當地人稱它為腐婢,懷疑這種小樹才是真正的腐婢。蘇恭說:山南一帶都認為是葛花,這是對的。現在的注釋說:小豆花,也有腐臭味。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主要治療因飲酒引起的頭痛。而海邊的小樹,主要治療瘧疾及心腹疼痛。葛花沒有說能治療酒病。注釋說:將葛花和小豆花磨成粉末,服用一小撮,喝酒也不會醉。
這樣看來,這三種東西都有腐婢的名字,是不同種類的植物卻有相同的名字。《神農本草經》中這種情況有很多。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赤小豆花,也能治療因飲酒引起的疾病。
《外臺秘要》記載:治療口渴,小便頻繁但不是淋症。用一把小豆花,搗碎取汁,一次服用。 《食醫心鏡》記載:主治瘧疾引起的寒熱交替、邪氣侵擾、腹瀉、陽痿,能止渴並緩解因飲酒引起的頭痛。將小豆花和豆豉一起煮,用五味調和,做成羹食用。《別說》記載:仔細考察腐婢,現在既然把它收錄在這裡,就是小豆花,即使有其他同名的東西,也應以這裡說的為準,不必多做辯解。《外臺》記載:小豆,治療失血效果尤其好,功效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