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4)

1. 牡鼠

鼠一頭和尾燒作灰,細研,以臘月豬脂敷之。又方治狂犬咬人。取鼠屎二升燒末,研敷瘡上。又方馬咬人踏破作瘡,腫毒熱痛方鼠屎二七枚、馬鞘五寸故者,相和燒為末,以豬脂和敷之。食醫心鏡:主水鼓石水,腹脹身腫肥。鼠一枚,剝皮細切煮粥,空心吃之,頻食三、兩度,瘥。

斗門方:治打傷瘡。用老鼠一個自死臘月者,和腸肚劈銼,油半斤,煎令焦黑,用罐收之,使時以雞翎惹油敷於瘡上即干,立瘥。姚和眾治小兒癥瘕,煮老鼠肉汁煮粥與食。子母秘錄令子易產。取鼠燒末,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又方治乳無汁。死鼠一頭燒作末,以酒服方寸匕,勿令婦人知。

又方治妊娠子死腹中。雄鼠屎一七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取汁,以作粥食之,胎即下。楊氏產乳療小兒齒不生。取雌鼠糞三七枚,一日一枚拭齒,令生。雌糞用兩頭圓者。又方治眼目晚不見物,取鼠膽點之。產書下乳汁。以鼠作臛,勿令知與食。深師方治鐵棘竹木諸刺在肉中,刺不出。

以鼠腦搗如膏,厚塗即出。

白話文:

把一隻老鼠連同尾巴燒成灰,仔細研磨成粉末,用臘月豬油調和後敷在患處。另一個治療瘋狗咬傷的偏方:取兩升老鼠屎燒成灰,研磨後敷在傷口上。還有一個治療馬咬傷或踩踏造成的傷口,出現腫脹、發熱疼痛的偏方:取十四顆老鼠屎、五寸舊的馬陰莖鞘,一起燒成灰,用豬油調和後敷在患處。《食醫心鏡》記載:用來治療水腫、腹脹、全身腫大的病症。取一隻老鼠,剝皮切碎煮粥,空腹食用,多次食用二、三次就會痊癒。

《斗門方》記載:用來治療跌打損傷造成的傷口。取一隻臘月自然死亡的老鼠,連同腸肚一起切碎,加入半斤油煎至焦黑,用罐子裝起來,使用時用雞毛蘸取油脂塗抹在傷口上,傷口很快就會乾燥痊癒。姚和眾用老鼠肉汁煮粥給小孩食用,用來治療小孩腹部腫塊。 《子母秘錄》記載:使婦女容易生產的偏方,取老鼠燒成灰,用井水送服一小勺,每天服用三次。另一個治療產婦沒有乳汁的偏方:將一隻死老鼠燒成灰,用酒送服一小勺,不要讓婦人知道。

另一個治療懷孕期間胎兒死在腹中的偏方:取雄性老鼠屎十七顆,用水三升煮成一升,去除雜質取汁,用來煮粥食用,胎兒就會被排出。楊氏產科記載:治療小孩長不出牙齒的偏方,取雌性老鼠屎二十一顆,每天用一顆擦拭牙齦,讓牙齒長出來,雌性老鼠屎要用兩頭圓的。另一個治療夜晚視力模糊的偏方:取老鼠膽點眼睛。《產書》記載:讓產婦分泌乳汁的偏方,用老鼠做成肉羹,不要讓產婦知道就給她吃。深師的偏方記載:治療鐵刺、竹刺、木刺等刺入肉中卻無法拔出的情況,將老鼠腦搗成膏狀,厚厚地塗在患處,刺就會自行出來。

2. 馬刀

味辛,微寒,有毒。主漏下赤白,寒熱,破石淋,殺禽獸賊鼠,除五臟間熱,肌中鼠𪖈(蒲剝切),止煩滿,補中,去闕痹,利機關。用之當煉,得水爛人腸。又云得水良。一名馬蛤。生江湖池澤及東海。取無時。

陶隱居云:李云生江漢中,長六、七寸,江漢間人名為單(音善)姥(音母),亦食其肉,肉似蚌。今人多不識之,大都似今蝏(音亭)䗒(蒲辛切)而非。方:用至少。凡此類皆不可多食,而不正入藥,唯蛤蜊煮之醒酒。蜆殼陳久者止痢。車螯(音敖)、蚶(火甘切)蠣、𧍧(乎咸切)䗯(音進)之屬,亦可為食,無損益,不見所主。雉入大水變為蜄,蜄(音腎)云是大蛤,乃是蚌爾,煮食諸蜊蝸與菜,皆不利人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生江湖中,細長,小蚌也。長三、四寸,闊五、六分。

圖經曰:馬刀,生江湖池澤及東海,今處處有之。蝏䗒(亦謂之蚌,蚌與蚌同)之類也。長三、四寸,闊五、六分以來,頭小銳,多在沙泥中,江漢間人名為單姥,亦食其肉,大類蚌,方:書稀用。蚌蛤之類最多,蚌肉壓丹石毒,殼為粉,以敷癰腫,又可制石庭脂,爛殼研飲,主翻胃及胃中痰。蛤蜊,主老癖,能為寒熱者。

蜆殼,陳久者止痢。蚶,補中益陽,所謂瓦屋是也。𧍧䗯似蛤而長扁,殼,主痔。蟶,主胸中邪熱,與丹石人相宜。淡菜,補五臟,益陽,浙江謂之殼菜,此皆有益於人者。余類實繁,藥品所不取,不可悉數也。

衍義曰馬刀,京師謂之𤊿岸,春夏人多食,然發風痰,性微冷。又順安軍界河中亦出𧍧,大抵與馬刀相類,肉頗澹。人作鮓以寄鄰左,又不能致遠。亦發風。此等皆不可多食。今蛤粉皆此等眾蛤灰也。

白話文:

馬刀味辛、性微寒,有毒。主治赤白帶下、寒熱、尿路結石、殺死禽獸賊鼠,能消除五臟積熱,治療肌膚中的蟲症,止煩悶、補益中氣、治關節痹痛,以及通利關節。使用時必須經過炮製,否則若沾水會腐蝕腸道。也有人說它沾水後反而效果更好。馬刀又名馬蛤,生長在江河湖澤和東海,四季皆可採集。

陶弘景說:李時珍說它生長在江漢之間,長約六七寸,江漢地區的人稱之為「單姥」,也食用它的肉,肉質類似蚌。現在多數人不認識它,大致像一種叫做「蝏䗒」的貝類,但並非同一種。藥方中使用它,劑量宜少。所有這類貝類都不宜多吃,不應直接入藥,只有蛤蜊煮熟後可以醒酒。陳舊的蜆殼可以止痢。車螯、蚶、𧍧䗯等貝類,雖然可以食用,但沒有明顯的益處或害處,也沒有特定的療效。雉雞掉入水中會變成蜄,蜄據說是大型蛤蜊,其實就是蚌。煮食各種貝類和蝸牛以及蔬菜,對人體都沒有益處。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記載:馬刀生長在江河湖泊中,細長,是一種小型蚌類,長約三四寸,寬約五、六分。

《圖經》記載:馬刀生長在江河湖澤和東海,現在各地都有。它屬於蝏䗒(也稱為蚌)之類,長約三四寸,寬約五、六分,頭部小而尖銳,多生活在泥沙中。江漢地區的人稱之為「單姥」,也食用它的肉,外形很像蚌。藥方中記載很少使用它。蚌蛤類種類繁多,蚌肉可以解丹石毒,蚌殼研磨成粉,可以敷治癰腫,也可以製成石庭脂,將爛殼研磨後服用,可以治療嘔吐和胃中痰飲。蛤蜊主治老年性癖好,能治療寒熱症。

陳舊的蜆殼可以止痢。蚶可以補益中氣和腎陽,所謂的「瓦屋」就是指它。𧍧䗯外形像蛤蜊但較長而扁,其殼可以治療痔瘡。蟶可以治療胸中邪熱,適合服用丹石藥物的人食用。淡菜可以補益五臟,滋養腎陽,浙江人稱之為「殼菜」。這些貝類對人體都有益處。其他種類很多,藥書上沒有記載,無法一一列舉。

衍義:馬刀,京師地區稱為「𤊿岸」,春夏季節人們常食用,但容易引起風痰,性微寒。順安軍界河中也出產𧍧,大致與馬刀相似,肉質較淡。人們常製成鮓來贈送鄰里,但不易保存,也會引起風寒。這些貝類都不能多吃。現在的蛤粉都是用這些貝類的灰燼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