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一 (2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一 (26)

1. 寄居蟲

蝸牛注陶云:海邊大有,似蝸牛,火炙殼便走出。食之益顏色。按:寄居在殼間,而非螺也。候螺、蛤開,當自出食,螺、蛤欲合,已還殼中,亦名寄生,無別功用。海族多被其寄。又南海一種似蜘蛛,入螺殼中,負殼而走,一名闢,亦呼寄居,無別功用也。

白話文:

寄居蟲是一種像蝸牛的生物,很多都生活在海邊。它的殼可以用火烤,寄居蟲就會跑出來。吃了它可以使人面色紅潤。其實牠並非螺類,而是寄居在螺殼或蛤殼裡。牠會趁著螺或蛤殼張開時出來覓食,等到螺或蛤殼要閉合時,就又回到殼裡。也有人稱牠為寄生蟲,但除了這個特性外,沒有其他特別的功效。許多海裡的生物都會被牠寄居。另外,南海還有一種像蜘蛛的生物,也會躲進螺殼裡,背著殼到處跑,這種生物也叫寄居蟲或闢,同樣也沒有其他特別的功效。

2. 䖦(音拙)蟱

蜘蛛注陶云:懸網狀如魚者,亦名䖦蟱。按䖦蟱在孔穴中及草木稠密處,作網如蠶絲為幕絡者,就中開一門出入,形段小,似蜘蛛而斑小。主疔腫出根,作膏塗之。陶云:罾網,此正蜘蛛也,非為蜘蛛。此物族類非一也。

白話文:

蜘蛛一種,結網形狀像魚網的,也叫䖦蟱。䖦蟱住在洞穴或草木茂盛的地方,結的網像蠶絲一樣薄而密,中間留一個小孔進出,體型小,長得像蜘蛛但斑點較少。可以用它治療疔腫,將其製成膏藥塗抹。陶弘景說:雖然都叫網,但這和一般的蜘蛛還是不同的,蜘蛛種類繁多,不只一種。

3. 負蠜

葵注蘇云:戎人重薰渠,猶巴人重負蠜。按:飛廉一名負盤,蜀人食之,辛辣也,已出《本經》。《左傳》云:蜚不為災。杜注云:蜚,負𥧔也。如蝗蟲,又夜行。一名負盤,即蠜盤蟲也。名字及蟲相似,終非一物也。(蠜音煩,䘀螽也。)

白話文:

蘇頌在《圖經本草》中註解說:戎族人重視薰渠這種植物,就像巴族人重視負蠜一樣。 飛廉,又名負盤,蜀地人食用,味道辛辣,這在《神農本草經》裡已經記載過了。《左傳》裡說:「蜚不為災。」杜預注釋說:「蜚,就是負蠜。」它像蝗蟲,而且夜間活動。負盤,也就是蠜盤蟲。雖然名稱和蟲體形態相似,但最終它們並不是同一種東西。(蠜讀作fán,是一種螽斯。)

4. 蠼螋

雞腸注陶云:雞腸草,主蠼螋溺。按蠼螋能溺人影,令發瘡,如熱沸而大,繞腰匝,不可療。蟲如小蜈蚣,色青黑,長足,山蠼螋溺毒,更猛。諸方:中大有主法,其蟲無能,惟扁豆葉敷,即瘥。

白話文:

雞腸草可以治療蠼螋的毒液。蠼螋的毒液會傷害人的皮膚,導致長出像被熱水燙傷一樣又紅又腫的大瘡,繞著腰部一圈,很難治癒。這種蟲子像小蜈蚣,顏色青黑,腳很長。山區的蠼螋毒性更強。雖然有很多治療方法,但大多無效,只有用扁豆葉敷在患處,才能很快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