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 (20)
卷第二十 (20)
1. 鮠魚
一作魤(並音五禾反鯰屬又五回反)。味甘,平,無毒,不腥。主膀胱水下,開胃。作膾白如雪。隋朝吳都進鮠魚乾膾,取快曝乾瓶盛。臨食以布裹,水浸良久,灑去水,如初膾無異。魚生海中。大如石首。
圖經文具鮧魚條下。
白話文:
鮠魚味甘性平,無毒,不腥。可以治療膀胱積水,並能促進食慾。做成魚膾,潔白如雪。隋朝時,吳郡進貢曬乾的鮠魚膾,做法是將魚膾曬乾後裝在瓶中保存。食用時用布包好,泡在水裡很久,瀝乾水分,就能恢復如初,與新鮮的魚膾沒有差別。這種魚產於海中,體型如同石首魚般大。 (圖經記載的鮧魚,與此條目內容相關。)
2. 鮹魚
味甘,平,無毒。主五野雞痔下血,瘀血在腹。似馬鞭,尾有兩歧,如鞭鞘,故名之。出江湖。
白話文:
鮹魚味甘性平,沒有毒性。可以治療五種雞痔引起的出血,以及腹內瘀血。它形似馬鞭,尾巴分叉,像鞭鞘一樣,因此得名。產於江湖之中。
3. 鱣魚肝
無毒。主惡瘡疥癬。勿以鹽炙食。郭注《爾雅》云:鱣魚長二、三丈。《顏氏家訓》曰:鱣魚純灰色,無紋。古書云:有多用鱣魚字為鱔,既長二、三丈,則非鱔魚明矣。《本經》又以鱔為鼉,此誤深矣。今明鱑魚,體有三行甲,上龍門化為龍也。
白話文:
鱣魚肝沒有毒性,可以治療惡瘡、疥癬。但是不可以用鹽醃炙後食用。郭璞在《爾雅》的注釋中說:鱣魚長達二、三丈。《顏氏家訓》記載:鱣魚全身純灰色,沒有花紋。古書中有些地方把鱣魚誤寫成鱔魚,但鱣魚長達二、三丈,顯然不是鱔魚。《本經》又把鱔魚誤認為是鼉,這是很大的錯誤。現在我們明確知道,鱣魚身上有三排鱗甲,在龍門上游能化為龍。
4. 石鮅(音必)魚
味甘,平,有小毒。主瘡疥癬。出南海方:山澗中。長一寸,背裡腹下赤。南人取之作鮓。
白話文:
石鮅魚味道甘甜,性平,但有小毒。能治療瘡、疥、癬等皮膚病。產於南海地區的山澗溪流中,體長約一寸,背部和腹部呈紅色。南方人會將其製成鮓(一種魚類醃製品)。
5. 魚鮓
味甘,平,無毒。主癬。和柳葉搗碎,熱炙敷之。又主馬瘑瘡。取酸臭者,和糝及屋上塵敷之。瘑似疥而大,凡鮓皆發瘡疥,可合殺蟲瘡藥用之。
白話文:
魚鮓味甘,性平,無毒。可以治療癬疾。將魚鮓與柳葉搗碎後,加熱敷在患處。也可以治療馬瘑瘡,用酸臭的魚鮓,與米飯和屋頂塵土混合後敷在患處。瘑瘡類似疥瘡但較大,所有種類的魚鮓都能治療瘡疥,可以與殺蟲藥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