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九 (16)
卷第十九 (16)
1. 鸛骨
味甘,無毒。主鬼蠱諸疰毒,五屍心腹疾。
陶隱居云:鸛亦有兩種:似鵠而巢樹者為白鸛;黑色曲頸者為烏鸛。今宜用白者。今按陳藏器本草云:鸛腳骨及嘴,主喉痹飛屍,蛇虺咬,及小兒閃癖,大腹痞滿,並煮汁服之,亦燒為黑灰飲服。有小毒。殺樹木,禿人毛髮,沐湯中下少許,發盡脫,亦便不生。人探巢取鸛子,六十里旱,能群飛激云云散雨。
歇其巢中,以泥為池,含水滿池中,養魚及蛇,以哺其子。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鸛骨,大寒。亦可單用,治屍疰,鬼疰、腹痛,炙令黃末,空心暖酒服方寸匕。
衍義曰:鸛,頭無丹,項無烏帶,身如鶴者,是。兼不善唳,但以啄相擊而鳴,作池養魚、蛇以哺子之事,豈可垂示後世?此禽多在樓殿吻土作窠,日夕人觀之,故知其未審耳。礜石條中亦著。
白話文:
鸛骨味甘,無毒,能治療鬼蠱等各種邪祟及五屍(一種疾病)引起的腹痛。
陶弘景說:鸛有兩種,一種像天鵝,築巢在樹上,是白鸛;一種黑色,脖子彎曲,是烏鸛。現在應該用白鸛的骨頭。根據陳藏器《本草》記載:鸛的腳骨和嘴,能治療喉嚨腫痛、飛屍症(一種巫蠱之症)、蛇蟲咬傷、小兒閃癖、腹部脹滿等症狀,可以煎汁服用,也可以燒成黑灰服用。但它略帶毒性,能殺死樹木,使人頭髮脫落(少量加入洗髮水中,頭髮就會脫落,而且不會再生)。據說有人去取鸛鳥的幼鳥,就會導致方圓六十里乾旱,而鸛鳥會群飛激起雲彩,降雨。
鸛鳥會在巢中用泥巴築池,含水注滿池子,養魚和蛇來餵養幼鳥。 據《藥性論》記載:鸛骨性寒,可單獨使用,治療屍疰、鬼疰、腹痛等,將其炙烤至黃色研成粉末,空腹溫酒送服一小匙。
此外,真正的鸛鳥頭上沒有紅色斑點,脖子上沒有黑色帶狀羽毛,體型像鶴,而且不善於鳴叫,只會用喙互相碰撞發聲。它們築池養魚、蛇來餵養幼鳥的行為,值得後世學習。這種鳥常常在樓閣屋簷上築巢,人們經常能看到,因此關於鸛鳥的記載也比較多,在《礜石條》中也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