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九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8)

1. 鷓鴣

味甘,溫,無毒。主嶺南野葛、菌毒、生金毒,及溫瘴久,欲死不可瘥者,合毛熬酒漬之。生搗取汁服,最良。生江南。形似母雞,鳴云鉤輈格磔者是。

唐本注云:有鳥相似,不為此鳴者,則非也。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鷓鴣,能補五臟,益心力,聰明。此鳥出南方。不可與竹筍同食,令人小腹脹,自死者不可食。一言此鳥天地之神。每月取一隻饗至尊,所以自死者不可食也。日華子云:微毒。療蠱氣瘴疾欲死者。酒服之。

圖經曰:鷓鴣,出江南,今江西、閩、廣、蜀、夔州郡皆有之。形似母雞,臆前有白圓點,背間有紫赤毛,彼人亦呼為越雉,又謂之隨陽之鳥。《南越志》云:鷓鴣雖東西徊翅,然開翅之始,必先南翥。崔豹《古今注》云:其鳴自呼,此不然也。其鳴,若云鉤輈格磔者是矣。

亦有一種鳥酷相類,但不作此鳴,不可食之。彼土人食鷓鴣,云主野葛、生金、蛇、菌等毒,不可與竹筍同食。自死者亦禁食之。其脂膏手可以已瘴瘃,令不龜裂。

衍義曰:鷓鴣,鄭谷所謂相呼相應湘天闊者,南方專充庖。然治瘴及菌毒,甚效。余悉如《經》。

白話文:

鷓鴣味甘性溫,無毒。能治療嶺南地區的野葛中毒、菌類中毒、金屬中毒以及久治不愈的溫瘴,快要死的人服用毛髮一起熬煮的酒漬鷓鴣,效果最好。將活的鷓鴣搗碎取汁服用,效果也非常好。鷓鴣產於江南,形狀像母雞,叫聲像「鉤輈格磔」。

古籍記載:與鷓鴣相似的鳥,若不發出這種叫聲,就不是真正的鷓鴣。鷓鴣能補益五臟,增強心力,使人聰明。鷓鴣產於南方,不能與竹筍一起食用,否則會導致小腹脹痛,甚至死亡。因此,因病死或自然死亡的鷓鴣不能食用。每月都要獻一隻鷓鴣給皇帝,所以死掉的鷓鴣也不能食用。另有記載說鷓鴣微毒,能治療蠱毒、瘴氣等危及生命的疾病,可用酒送服。

圖書記載:鷓鴣產於江南,現在江西、福建、廣東、四川、夔州等地都有。形狀像母雞,胸前有白色的圓點,背上有紫紅色的羽毛。當地人稱它為越雉,也叫它隨陽鳥。《南越志》記載:鷓鴣雖然會左右飛翔,但起飛時總是先朝南方飛去。崔豹《古今注》記載:鷓鴣的叫聲不是自呼其名,而是像「鉤輈格磔」這樣的聲音。

也有一種鳥類長得很像鷓鴣,但叫聲不同,這種鳥不能食用。當地人食用鷓鴣,說它能治療野葛中毒、金屬中毒、蛇毒、菌類中毒等,但不能和竹筍一起食用。自然死亡的鷓鴣也不能食用。鷓鴣的油脂可以治療瘴癘,防止皮膚龜裂。

總結:鷓鴣正如鄭谷詩中所寫「相呼相應湘天闊」,南方地區常用它來做菜餚。但它治療瘴氣和菌類中毒的效果非常好,其他功效與前述記載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