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六 (11)
卷第十六 (11)
1. 酪
味甘、酸,寒,無毒。主熱毒,止渴,解散發利,除胸中虛熱,身面上熱瘡,肌瘡。
唐本注云:按牛、羊、馬、水牛乳並爾言。驢乳尤冷,不堪作酪也。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牛酪,冷。止煩渴熱悶,心膈熱痛。
圖經文具牛黃條下。
食療寒,主熱毒,止渴,除胃中熱,患冷人勿食羊乳酪。千金翼療丹癮疹方:酪和鹽熱煮以摩之,手下消。孫真人食忌患痢人不可食。廣利方:療蚰蜒入耳。以牛酪灌耳中,須臾蟲出。入腹即飲酪二升,自消為黃水。陳藏器濕酪止渴。味酸,寒,無毒。主馬黑汗,和水灌之,瘥為度。乾酪強於濕酪,牛者為上。
白話文:
酪的滋味甘酸,性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熱毒、止渴、促進排泄、消除胸中虛熱、治療臉上和身上的熱瘡。
古籍記載:牛、羊、馬、水牛的乳汁都可以製成酪。驢奶性寒,不適合製作酪。牛酪性寒,能止煩渴、熱悶、心膈熱痛。
圖經裡記載在牛黃條目下。
酪性寒,能治療熱毒、止渴、消除胃中熱邪,但體質虛寒的人不宜食用羊奶酪。古方記載:酪和鹽一起煮熱,用來擦拭丹毒疹子,能使疹子消退。患痢疾的人不宜食用酪。古方也記載:可以用牛酪灌入耳中治療蚰蜒入耳,蟲子很快就會出來;如果蚰蜒進入腹部,則喝下兩升的酪,就能使蟲子自行溶解成黃水排出。陳藏器記載:濕酪可以止渴。酪味酸,性寒,無毒,可以治療馬的黑色汗斑,用水調和後灌服,直到病癒為止。乾酪的療效強於濕酪,而用牛乳製成的酪最好。
2. 醍醐
味甘,平,無毒。主風邪痹氣,通潤骨髓。可為摩藥。性冷利,功優於酥。生酥中。
唐本注云: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抨(普利切)煉貯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便津出得之。陶云黃白為餅,此乃未達之言。(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一說: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者,是也。日華子云:醍醐,止驚悸,心熱頭疼,明目,敷腦頂心。
圖經文具牛黃條下。
陳藏器性滑,以物盛之皆透;唯雞子殼及其葫瓢盛之不出。雷公云:是酪之漿。凡用,以綿重濾過,於銅器中沸三、兩沸了用。食療平。主風邪,通潤骨髓。性冷利,乃酥之本精液也。聖惠方:治中風煩熱,皮膚瘙癢。用醍醐四兩,每服酒調下半匙。食醫心鏡治一切肺病,咳嗽,膿血不止。
好酥五斤熔三遍,停取凝,當出醍醐,服一合瘥。又方:主補虛,去風濕痹。醍醐二大兩,暖酒一杯,和醍醐一匙服之。
衍義曰:醍醐,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酪面;酪面上,其色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極甘美,雖如此取之,用處亦少。唯潤養瘡痂最相宜。
白話文:
醍醐味甘、性平,無毒。它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痹症和氣滯,能滋潤骨髓,也可作為按摩藥物。醍醐性寒而通利,功效優於酥油。它存在於酥油之中。
古籍記載,醍醐是酥油的精華液。一石好酥油,大約能提煉出三到四升的醍醐。製作方法是將熟酥油充分熬煉,然後靜置容器中使其凝固,從中間穿孔,醍醐的精華就會流出來。有些古籍記載醍醐為黃白色餅狀,這是尚未提煉完全的說法。另一種說法是:醍醐存在於酥油中,冬天不凝固,夏天不融化。另有記載說,醍醐可以治療驚悸、心煩熱、頭痛、目不明,並可敷於頭頂。
一些古方記載,醍醐性滑,容易滲漏,唯有雞蛋殼和葫蘆瓢可以盛裝。醍醐是酪漿的精華,使用前需用棉布過濾,然後在銅器中煮沸三到兩沸才能使用。食用醍醐性平,可治療風邪,通潤骨髓,性寒而通利,是酥油最精華的部分。
有些醫方用醍醐治療中風引起的煩熱、皮膚瘙癢等症狀;也可用於治療各種肺病、咳嗽、咳血不止等症狀;還可補虛、祛風濕痹症。 醍醐在製作酥酪時,會在酪面上凝結,顏色像油一樣,就是醍醐。熬煉後即可取得,但數量稀少,味道極其甘美。雖然取得不易,但用途也較少,主要用於滋養瘡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