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類本草》~ 卷第十三 (28)
卷第十三 (28)
1. 烏藥
味辛,溫,無毒。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其葉及根,嫩時採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補中益氣,偏止小便滑數。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樹生似茶,高丈餘。一葉三丫,葉青陰白。根色黑褐,作車轂形,狀似山芍藥根,又似烏樟根。自余直根者不堪。一名旁其,八月採根。(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及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癩,並解冷熱,其功不可悉載。貓、犬百病,並可摩服。
圖經曰:烏藥,生嶺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為勝。木似茶𣘻,高五、七尺。葉微圓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六月結實如山芍藥。而有極粗大者,又似釣樟根。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並八月採。根以作車轂形如連珠狀者佳。或云天台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斗門方:治陰毒傷寒。烏藥子一合,炒令黑煙起,投於水中,煎取三、五沸,服一大盞,候汗出回陽立瘥。別說云:謹按《本草圖經》及世稱以天台者為勝。今比之衡州、洪州者,其香味唯天台者為劣,入藥功效亦不及。但肉色頗赤,而差細小爾。用者宜廣求而比試之。
衍義曰:烏藥,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點,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白話文:
烏藥
烏藥味辛性溫,無毒。主治中惡腹痛、蠱毒、邪祟鬼氣、宿食不消、流行性疫病、膀胱與腎臟之間的寒氣衝擊背部,婦女血氣病,小兒腹中寄生蟲。烏藥的葉和根,嫩時可以採摘製成茶,烘乾研磨後煎服,能補益中氣,尤其能治療小便頻數。烏藥生長在嶺南的邕州、容州以及江南地區。植株形似茶樹,高約一丈多。葉子呈三叉狀,葉面青綠,葉背白色。根呈黑褐色,形似車輪輻條,狀似山藥根或烏樟根,只有這種直根的才可用。烏藥又名旁其,八月採收根部。
據《日華子本草》記載:烏藥能治療一切氣病,去除一切寒邪,治療霍亂、反胃嘔吐、瀉痢、癰疽、疥癬,並能解表散寒,其功效不可盡數。貓狗百病,也可研磨服用。
據《圖經本草》記載:烏藥生長在嶺南的邕州、容州以及江南地區,現在台州、雷州、衡州也有,以天台出產的為最佳。樹木像茶樹,高五到七尺。葉子略圓而尖,呈三叉狀,正面青綠,背面白色。五月開花,花小呈黃白色。六月結果,形似山藥。根部粗大,也像釣樟根。根部有兩種:嶺南產的烏藥根黑褐色而堅硬;天台產的烏藥根則白色而鬆軟,都在八月採收。根部呈車輪輻條狀,如連珠狀者最佳。有人說天台產的烏藥香氣白淨可愛,但藥效不如海南產的強。
《斗門方》記載:治療陰寒傷寒,用炒至冒黑煙的烏藥子一合,放入水中煎煮三五沸,服用一大盞,待汗出則回陽痊癒。另有記載說:《本草圖經》及民間都認為天台產的烏藥最好,但與衡州、洪州產的相比,天台烏藥香味較差,藥效也不如它們好,只是顏色較紅,個頭較小而已。使用者應該廣泛蒐集比較才能選擇。
據《衍義》記載:烏藥溫補作用較弱,瀉下作用較強,但藥性並不猛烈。與沉香一起研磨成湯服用,治療胸腹寒氣,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