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三 (11)

1. 檳榔

味辛,溫,無毒。主消穀逐水,除痰癖,殺三蟲、伏屍,療寸白。生南海。

陶隱居云:此有三、四種。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廣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澀。核亦有大者,名豬檳榔。作藥皆用之。又小者,南人名蒳子,俗人呼為檳榔孫,亦可食。唐本注云:檳榔生者極大,停數日便爛。今人北來者,皆先灰汁煮熟,仍火熏使干,始堪停久。其中仁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穀道。

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為灰,主口吻白瘡。生交州、愛州及崑崙。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白檳榔,君,味甘,大寒。能主宣利五臟六腑擁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廣志云:木實白檳榔樹,無枝略如柱,其顛生檖而秀,生棘針,重疊其下,彼方珍之,以為口實。陳藏器云:蒳子,小檳榔也。

生收火干,中無人者,功劣於檳榔。顧徵《廣州記》云:山檳榔,形小而蟧細。蒳子,土人呼為檳榔孫。日華子云:檳榔,味澀。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癥結,下五膈氣。南海藥論云:檳榔仁,赤者味苦。殺蟲兼補。

圖經曰:檳榔,生南海。今嶺外州郡皆有之。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無枝,皮似青桐,節如桂竹。葉生木巔,大如楯頭,又似甘蕉葉。其實作房,從葉中出,旁有刺若棘針,重疊其下。一房數百實,如雞子狀,皆有皮殼。肉滿殼中,正白。味苦澀,得扶留藤與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則柔滑而甘美。

嶺南人啖之以當果實。其俗云:南方地溫,不食此無以祛瘴癘。其實春生,至夏乃熟。然其肉極易爛。欲收之,皆先以灰汁煮熟,仍火焙熏干,始堪停久。此有三、四種,有小而味甘者,名山檳榔。有大而味澀核亦大者,名豬檳榔。最小者名蒳子。其功用不說有別。又云:尖長而有紫紋者名檳,圓而矮者名榔,檳力小,榔力大。

今醫家不復細分,但取作雞心狀、有坐正穩心不虛、破之作錦紋者為佳。其大腹所出,與檳榔相似,但莖、葉、根、干小異,並皮收之,謂之大腹檳榔。或云:檳榔難得真者,今賈人貨者,多大腹也。

海藥:謹按《廣志》云:生東海諸國。樹、莖、葉、根、干與大腹小異耳。

又云:如棕櫚也。葉茜似芭蕉狀。隱弘景雲:向陽曰檳榔,向陰曰大腹。味澀,溫,無毒。主賁豚諸氣,五膈氣,風冷氣,宿食不消。《腳氣論》云:以沙牛尿一盞,磨一枚,空心暖服,治腳氣壅毒,水腫浮氣。秦醫云:檳榔二枚,一生一熟,搗末。酒煎服之,善治膀胱諸氣也。

食療:多食發熱,南人生食。閩中名橄欖子。所來北者,煮熟、熏干將來。雷公云:凡使,取好存坐穩、心堅紋如流水,碎破內紋如錦紋者妙。半白半黑並心虛者,不入藥用。凡使須別檳與榔,頭圓身形矮眥者是榔,身形尖紫紋粗者是檳。檳力小,榔力大。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細切。

白話文:

檳榔,味道辛辣,性溫,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幫助消化、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化解痰液、殺死寄生蟲和體內潛藏的蟲卵,也能治療寸白蟲病。主要產於南海地區。

陶隱居說:檳榔有三、四種。產於交州的,形狀小而味道甘甜;廣州以南的,形狀大而味道澀。其中果核大的,稱為豬檳榔,醫藥上都使用這種。另外一種小的,南方人稱為蒳子,俗稱檳榔孫,也可以食用。唐朝的註解說:檳榔剛生長時非常大,放置幾天就會腐爛。現在北方來的檳榔,都是先用灰汁煮熟,再用火烘乾,才能長期保存。其中的果仁主要用於治療腹脹,生搗成末服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積水和食物殘渣。

外敷可以治療瘡傷,促進肌肉生長,止痛。燒成灰後,可以治療口角的白色瘡。產於交州、愛州和崑崙。臣禹錫等人謹慎地按照《藥性論》的說法:白檳榔,屬於君藥,味道甘甜,性大寒。能夠疏通五臟六腑的阻塞,破除體內堅硬的積塊,排除水腫,治療心痛,風濕血瘀等症狀。《廣志》記載:木實白檳榔樹,沒有枝幹,像柱子一樣,頂端長出花穗,有像棘刺一樣的針狀物,層層疊疊在其下方,當地人把它當作珍貴的食物。陳藏器說:蒳子,是小型的檳榔。

生採收後用火烘乾,果實中沒有果仁的,藥效比檳榔差。顧徵在《廣州記》中說:山檳榔,形狀小而細長。蒳子,當地人稱之為檳榔孫。日華子說:檳榔,味道澀。能驅除一切風邪,下行一切氣滯,疏通關節,通利九竅,補養五勞七傷,健脾和中,消除煩躁,破除體內腫塊,下行五膈之氣。《南海藥論》說:檳榔仁,紅色的味道苦,能殺蟲並且兼有補益作用。

《圖經》記載:檳榔,產於南海。現在嶺南以外的州郡也都有。檳榔樹像桄榔樹一樣高大,有五、七丈高,筆直沒有枝幹,樹皮像青桐,樹幹的節像桂竹。葉子生長在樹的頂端,像盾牌一樣大,又像芭蕉葉。果實成串,從葉子中長出,旁邊有像棘刺一樣的針狀物,層層疊疊在其下方。一串果實有數百個,像雞蛋一樣,都有皮殼。果肉充滿殼中,呈白色。味道苦澀,如果和扶留藤以及瓦屋子的灰一起咀嚼,就會變得柔軟滑潤而甘美。

嶺南人把它當作水果食用。當地風俗說:南方氣候溫熱,不吃檳榔就無法祛除瘴氣和疫病。果實在春天生長,到夏天成熟。但是果肉極易腐爛。要保存它,都要先用灰汁煮熟,再用火烘乾,才能長期保存。檳榔有三、四種,有小的味道甘甜的,稱為山檳榔;有大的味道澀果核也大的,稱為豬檳榔;最小的稱為蒳子。它們的功效沒有明顯的區別。還有人說:尖長而有紫色紋路的稱為檳,圓而矮的稱為榔,檳的藥力較小,榔的藥力較大。

現在的醫生不再細分這些種類,只是選取形狀像雞心、放置穩固、內部堅實、破開後有錦紋的檳榔為佳。還有一種從大腹檳榔樹上長出的果實,與檳榔相似,只是莖、葉、根、樹幹略有不同,連皮一起收採,稱為大腹檳榔。有人說:真正的檳榔很難得到,現在商人販賣的,大多是大腹檳榔。

《海藥》記載:據《廣志》所說,檳榔產於東海各國。檳榔樹的樹、莖、葉、根、樹幹與大腹檳榔略有不同。

又說:檳榔樹像棕櫚樹一樣,葉子像芭蕉葉。隱弘景說:向陽生長的稱為檳榔,向陰生長的稱為大腹檳榔。檳榔味道澀,性溫,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奔豚等各種氣逆,五膈之氣,風寒之氣,以及宿食不消化。《腳氣論》說:用一盞沙牛尿,磨一枚檳榔,空腹溫服,可以治療腳氣雍毒,水腫浮氣。秦醫說:用檳榔二枚,一枚生的,一枚熟的,搗成末,用酒煎服,能有效治療膀胱的各種氣滯。

《食療》記載:多吃檳榔會發熱,南方人喜歡生吃。在福建地區,檳榔被稱為橄欖子。從北方來的檳榔,都是煮熟、烘乾後運來的。雷公說:凡是使用檳榔,要選取放置穩固、內部堅實、紋路像流水、碎破後內部紋路像錦緞的為上品。半白半黑或者內部空虛的檳榔,不能入藥使用。凡是使用檳榔,必須區分檳和榔,頭部圓形、身體矮的是榔,身體尖長、有紫色紋路的是檳。檳的藥力小,榔的藥力大。想要使用,要先用刀刮去底部,再切成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