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3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39)

1. 夏枯草

味苦、辛,寒、無毒。主寒熱,瘰癧,鼠瘻,頭瘡,破症,散癭結氣,腳腫濕痹,輕身。一名夕句,一名乃東。一名燕面。生蜀郡川穀。四月採。(土瓜為之使。)

唐本注云:此草生平澤。葉似旋覆,首春即生,四月穗出,其花紫白似丹參花,五月便枯。處處有之。

圖經曰:夏枯草,生蜀郡川穀,今河東、淮、浙州郡亦有之。冬至後生,葉似旋覆。三月、四月開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參花,結子亦作穗。至五月枯,四月採。

簡要濟眾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眼羞明怕日。補肝散: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共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下。無時候服。

衍義曰:夏枯草,今又謂之郁臭。自秋便生,經冬不瘁。春開白花,中夏結子,遂枯。古方九燒灰,合緊面藥。初生嫩時,作菜食之,須浸洗,淘去苦水,治瘰癧鼠漏。

白話文: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無毒。可以治療寒熱、瘰癧(淋巴結核)、鼠瘻(慢性皮膚病)、頭瘡、破症(癰腫)、散除腫塊和氣結、腳腫濕痹(關節腫痛)、減輕體重。它還有別名:夕句、乃東、燕面。生長在蜀郡的山谷中,四月採收。(土瓜可以作為它的輔藥。)

據唐代的注釋記載:這種草生長在平澤地區。葉子像旋覆花,春天開始生長,四月穗狀花序抽出,花紫白,像丹參花,五月就枯萎了。各地都有。

圖經記載:夏枯草生長在蜀郡的山谷,現在河東、淮州、浙州等地也有。冬至後開始生長,葉子像旋覆花。三月四月開花,花序呈穗狀,紫白色,像丹參花,結的果實也呈穗狀。到五月就枯萎了,四月採收。

簡要的治療方法:治療肝虛導致的目睛疼痛、冷淚不止、筋脈疼痛以及眼睛怕光。方劑:補肝散,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熱茶送服,不限時間。

另外的記載:夏枯草現在也叫做郁臭。秋天開始生長,冬天也不枯萎。春天開花,夏天結果,然後枯萎。古代藥方用它九次燒成灰,和麵粉藥一起使用。它初生時嫩芽可以當菜吃,需浸泡清洗,去除苦味,可以治療瘰癧和鼠漏。

2. 燕蓐草

無毒。主眠中遺溺不覺。燒令黑研水,進方寸匕。亦主噦氣,此燕窠中草也。(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千金方治婦人無故尿血。胡燕窠中草燒末,用酒服半錢。亦治丈夫。孫真人食忌主卒患腰惡瘡。若先發於心已有汁者,以胡燕窠末和水塗之,治不可遲,遍身即害人死。

白話文:

燕蓐草無毒。可以治療睡夢中尿床而不自知的情況,將其燒成黑色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撮。也能治療呃逆,這是燕子窩裡的草。(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著作)

《千金方》記載,用燕子窩裡的草治療婦女無故尿血,將其燒成灰末,用酒送服半錢。同樣也適用於男性。孫真人(孫思邈)的食療禁忌中記載,治療突然發作的腰部惡瘡,如果瘡瘍已經破潰流膿,要盡快用燕子窩的灰末和水調成糊狀敷在患處,否則蔓延全身,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