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3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33)

1. 鹿藿

味苦,平,無毒。主蠱毒,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癧,瘍氣。生汶山谷。

陶隱居云:方藥不復用。人亦罕識,葛根之苗,又一名鹿藿。唐本注云:此草所在有之,苗似豌豆,有蔓而長大,人取以為菜,亦微有豆氣,名為鹿豆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山人謂之鹿豆,亦堪生啖。今所在有。五月、六月採苗,曬乾之。爾雅云:蔨,鹿藿。其實莥。釋曰:蔨,一名鹿藿。其實名莥。郭云:鹿豆也。葉似大豆,根黃而香,蔓延生。

梁簡文帝勸醫文鹿藿,止救頭痛之疴。

白話文:

鹿藿味苦,性平,無毒。能治療蠱毒、婦女腰腹部疼痛、心情不暢、腸癰、瘰癧和皮膚病。生長在汶山山谷。

陶弘景說:現在醫方已不再使用它了,人們也很少認識它。葛根的幼苗,也叫鹿藿。唐代的注釋說:這種植物到處都有,苗子像豌豆,有蔓藤,能長得很高大,人們採摘它當蔬菜吃,略帶豆子的氣味,也叫鹿豆。臣禹錫等人謹按《蜀本圖經》記載:山裡人稱它為鹿豆,可以直接生吃。現在各地都有。五月、六月採摘它的嫩苗,曬乾備用。《爾雅》說:蔨,就是鹿藿;它的果實叫莥。《爾雅釋文》說:蔨,又名鹿藿,它的果實叫莥。郭璞說:就是鹿豆。葉子像大豆,根是黃色的,香氣撲鼻,蔓生。

梁簡文帝在《勸醫文》中提到鹿藿,能治癒頭痛。

2. 蚤(音早)休

味苦,微寒,有毒。主驚癇,搖頭弄舌,熱氣在腹中,癲疾,癰瘡陰蝕,下三蟲,去蛇毒。一名蚩休。生山陽川穀及冤句。

唐本注云:今謂重樓者是也。一名重臺,南人名草甘遂。苗似王孫、鬼臼等。有二、三層。根如肥大菖蒲,細肌脆白。醋摩療癰腫,敷蛇毒有效。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鬼臼、牡蒙輩。年久者二、三重。根似紫參,皮黃肉白。五月採根,曬乾用之。日華子云:重臺根,冷,無毒。

治胎風搐手足,能吐瀉,瘰癧。根如尺二蜈蚣,又如肥紫菖蒲,又名蚤休、螫休也。

圖經曰:蚤休,即紫河車也,俗呼重樓金線。生山陽川穀及冤句,今河中、河陽、華、鳳、文州及江淮間亦有之。苗葉似王孫、鬼臼等,作二、三層。六月開黃紫,花蕊赤黃色,上有金絲垂下,秋結紅子。根似肥姜,皮赤肉白。四月、五月採根,曬乾用。

衍義曰:蚤休,無旁枝,止一莖,挺生,高尺余,顛有四、五葉,葉有歧,似虎杖。中心又起莖,亦如是生葉,唯根入藥用。

白話文:

蚤休味苦、性微寒,有毒。主要用於治療驚癇、搖頭吐舌、腹部熱氣、癲癇、癰瘡潰爛、驅除腸道寄生蟲,以及解蛇毒。它也叫蚩休,生長在山陽的溪谷和冤句地區。

古籍記載,它就是現在所說的重樓,也叫重臺,南方人稱它為草甘遂。它的植株形態類似王孫、鬼臼等植物,通常有二到三層。根莖肥大,像肥厚的菖蒲,質地細脆,顏色潔白。用醋磨碎後可以治療癰腫,敷在蛇咬傷處也有效。 另一說法是葉子像鬼臼、牡蒙,多年生的植株會有二到三層,根莖像紫參,外皮黃色,內裡白色。五月採收根莖,曬乾後使用。

另有記載指出,重樓根性寒,無毒,能治療胎風引起的四肢抽搐,具有通便瀉下的功效,也能治療瘰癧。它的根莖長約一尺二寸,像蜈蚣,也像肥厚的紫菖蒲,又名蚤休、螫休。

古籍中還記載,蚤休就是紫河車(胎盤),民間也稱它為重樓金線。它生長在山陽的溪谷和冤句地區,如今河中、河陽、華州、鳳州、文州以及江淮地區也有分佈。它的葉子像王孫、鬼臼,有二到三層。六月開花,花是黃紫色的,花蕊是赤黃色,上面垂著金色的絲線,秋天結紅色的果實。根莖像肥厚的薑,外皮紅色,內裡白色。四月、五月採收根莖,曬乾後使用。

另外的記載描述蚤休植株沒有旁枝,只有一根莖直立生長,高度約一尺多,頂端有四到五片葉子,葉子分叉,像虎杖。莖的中心還會長出新的莖,也同樣長葉子,但只有根莖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