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27)
卷第十一 (27)
1. 三白草
味甘、辛,寒,有小毒。主水腫腳氣,利大小便,消痰破癖,除積聚,消疔腫。生池澤畔。
唐本注云:葉如水葒,亦似蕺,又似菝葜。葉上有三黑點,高尺許。根如芹根,黃白色而粗大。今按陳藏器本草云:三白草,搗絞汁服,令人吐逆,除胸膈熱疾,亦主瘧及小兒痞滿。按此草初生無白,入夏葉端半白如粉。農人候之蒔田,三葉白草便秀,故謂之三白。若云三黑點,古人秘之,據此即為未識,妄為之注爾。
其葉如薯蕷,亦不似水葒。(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出襄州,二月、八月採根用之。
白話文:
三白草味甘辛,性寒,有小毒。主要功效是治療水腫、腳氣,促進大小便通暢,消除痰液和癖塊,去除積聚,消散疔腫。它生長在池塘和澤地邊。
古書記載,三白草的葉子像水蕹,也像魚腥草,還像菝葜,葉子上會有三個黑點,植株高度約一尺。根莖像芹菜根,顏色黃白粗大。但也有古籍記載,三白草搗碎取汁服用,會讓人嘔吐,可以治療胸膈熱症,也能治療瘧疾和小兒痞滿。 根據觀察,三白草剛長出來時沒有白色,到了夏天葉子前端才會呈現半白,像塗了粉一樣。農民會觀察它來決定耕種時間,當三片葉子變白時,就表示可以耕作了,因此稱為三白草。至於古書中提到的葉子上三個黑點,可能是古人刻意隱瞞的秘訣,如果以此為依據,就表示他們並未真正認識這種植物,只是胡亂注解罷了。
三白草的葉子其實更像薯蕷,不像水蕹。 據蜀地古籍記載,三白草產於襄州,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入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