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會元要》~ 藏府所主
藏府所主
1. 藏府所主
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心主血脈。
肝在聲為呼,呼罵多筋絕。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脾在聲為歌,胃病則欲登高而歌。肺在聲為哭,婦人臟躁,悲傷欲哭。腎在聲為呻,腎病好呻吟,痛聲也。腎為欠,又腎病善伸數欠。又心病善噫,善欠。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小腸受胃時榮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充,則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
腎主五液,入心為汗。陽氣上薄,陰能固之,則蒸而為汗。又腎邪入心為汗。又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衛氣虛則汗多。風病多汗,風散氣故也。痰證亦有汗,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
頭汗,自是陽明虛而頭汗出,齊頸而還是為血證,額上偏多。分言之,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清渠之餘迫而上入於心分,故傳為頭汗而額上偏多也。又胃家實亦頭汗出。心孔一處出汗為心汗,由於思慮過多也。凡心腋汗,大人乃心血溢盛,心面常發赤,小兒因驚得之,治宜補心。
手足汗,胃熱所致。陰汗,腎虛陽衰也。
腎主液,入肝為泣。心為藏府之主,目為宗筋所聚,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藏府皆搖。宗筋感而液道開,故泣涕出焉。又藏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悲而氣升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故咳而泣出。凡老人膽汁慳,哭則無淚,笑則有淚,火盛水虧也,故膽熱者亦流淚,肝熱則多淚。
腎主液,入肺為涕,涕由腦滲,膽移熱於腦,則濁涕下不止為鼻淵。肺熱則涕出,黃濁如膿。目眵屬肺,結硬肺實。腎主液,入脾為涎。脾熱則涎出。脾虛亦多涎。唾乃腎之液,腎冷則多唾,熱則無唾。
白話文:
[臟腑功能]
肺部掌控皮膚和毛髮,脾胃負責肌肉的健康,肝臟影響筋絡,腎臟影響骨骼,心臟主管血液循環。
當肝臟功能失調,聲音會變得尖銳,情緒易怒,筋絡也會受到影響。心臟氣血不足會讓人感到悲傷,但若心臟氣血過盛,就會不斷地笑。脾胃功能影響聲音,若胃部生病,可能會有想高歌的衝動。肺部影響哭泣的聲音,女性若內臟焦躁,會感到悲傷想哭。腎臟影響呻吟的聲音,腎臟疾病患者常會呻吟,表達疼痛。腎臟問題還會讓人頻繁打哈欠。心臟問題也可能讓人常打哈欠。
大腸負責水分吸收,小腸負責液體吸收,大小腸接受胃部的養分,才能將津液運送至上半身,滋潤皮膚,充盈肌膚。如果飲食不節制,胃氣不足,就無法吸收養分,導致津液枯竭。
腎臟主管五臟六腑的液體,進入心臟形成汗水。陽氣上升,陰氣固定,蒸騰成為汗水。腎臟疾病也可能導致多汗。過度飲食後也會從胃部出汗。受到驚嚇,心臟精氣流失,也會出汗。承擔重物或長途行走,腎臟會出汗。快速奔跑或恐懼時,肝臟會出汗。身體勞累,脾臟會出汗。防禦氣息不足也會多汗。風濕疾病會多汗,因為風吹散了體內的氣息。痰濕症狀也可能多汗,因為火氣上升,蒸發了胃中的濕氣。
頭部出汗,可能是因為陽明經絡虛弱,導致頭部出汗。如果是從頸部開始,直到頭頂都是汗,這可能是血液問題,額頭特別多汗。具體來看,下顎屬於腎臟區域,額頭屬於心臟區域,三焦的火氣消耗腎臟的水分,剩下的清涼液體被迫進入心臟區域,所以頭部特別多汗,額頭尤其明顯。另外,胃部實熱也會導致頭部出汗。心臟區域單獨出汗,可能因為思慮過多,導致心臟血氣過剩,臉色常紅,兒童可能因為驚嚇而產生這種現象,治療應補充心臟營養。
手腳多汗,可能是胃熱造成的。陰汗,則是腎虛和陽氣衰退的表現。
腎臟主管液體,進入肝臟成為眼淚。心臟是臟腑的主宰,眼睛是筋絡的聚集地,是液體通道。口鼻是氣息的門戶。所以當人感到悲傷、憂愁,心臟會被觸動,所有臟腑都會跟著震動。筋絡受到刺激,液體通道開啟,眼淚就會流出。另外,臟腑的液體都向上滲入眼睛。悲傷會讓氣息上升,心臟的連接部位緊張,肺部抬升,液體向上溢出,所以咳嗽時眼淚會流出來。老年人膽汁少,哭時可能沒有眼淚,笑時卻有眼淚,這是因為火氣旺盛,水分不足,所以膽汁熱的人也會流眼淚,肝臟熱的人眼淚較多。
腎臟主管液體,進入肺部成為鼻涕。鼻涕是由腦部滲出,膽汁熱量移轉到腦部,會導致鼻涕不止,稱為鼻竇炎。肺部熱量也會導致鼻涕,顏色黃而濃稠像膿。眼睛分泌物與肺部相關,如果結塊硬化,表示肺部實熱。腎臟主管液體,進入脾臟成為口水。脾臟熱量會導致口水分泌。脾臟虛弱也會多口水。唾液是腎臟的液體,腎臟寒冷會多唾液,腎臟熱量則無唾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