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會元要》~ 六府(附)
六府(附)
1. 六府(附)
膽:如懸瓜,生於金,金主武,故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附肝之短葉間,肝之餘氣溢入於膽,聚而成精。膽主腋,兩腋缺盆皆膽之絡,日月二穴,膽之募在乳下二肋端,期門下五分。主病,多寒熱,善太息,口苦,嘔有苦沫,心中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痛悶,左邊五肋之中血瘀生癭馬刀,膽候咽門,故熱壅則生瘡腫痛。
胃:號太倉,俗呼為肚,水穀氣血之海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主病: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噎不通,飲食不下(胸腹脹痛,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黃肌瘦,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胃中寒則手魚際之絡脈多青,熱則多赤,面熱者,足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堅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小腸:附脊,當臍左,在胃之左,胃下口曰幽門,即小腸上口。小腸十六曲,至下口曰闌門,主泌別清濁,即大腸上口。主病: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小腹痛,腰脊控睪丸而痛,甚則衝心,當耳前熱。小腸有氣則小腹痛,有血則小便澀,有熱則莖中痛。
大腸:即迴腸,附脊,當臍之右,亦盤十六曲,至廣腸,即直腸,下至肛門。主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月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氣上衝胸而喘,中寒則腸鳴飧泄多鶩溏。中熱則出糞如糜,為腸垢。腸虛則鳴,又寒氣相搏亦鳴。
膀胱:齊腰,在小腹內廣腸左側,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津上升,精者化血脈,成骨髓,餘澤流入下部,至小腸下口,曰闌門。泌別其汁,滓穢入大腸,汁滲入膀胱。膀胱赤白瑩淨,上無入竅,止有下口,全假三焦氣化施行,溲便注瀉。三焦餒則閉格不通矣。膀胱在小腹內中極二穴,膀胱之募,又有胞居其中,故曰膀胱者包之室也。
主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脛踝後皆熱,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熱結下焦,小腹苦滿胞轉,小便不利,令人發狂,則濕痰上嗌而多唾,小便淋漓或遺尿。
三焦:上焦主出陽氣,溫於皮膚分肉之間,霧露之溉焉,故曰如霧。中焦主變化水穀之味,其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行於經隧,以榮周身,故曰如漚。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時傳下,出而不納,開通秘塞,故曰如瀆。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口上,其治在膻中。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其治在臍傍。
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一寸。頭至心屬上焦,心至臍屬中焦,臍至足屬下焦。三焦通為一氣,衛於身,非正府也。其主病,腹脹,上焦證多喘滿,中焦證多留飲,下焦證多脹滿,濫為水。三焦病總宜通利大小便。
白話文:
[六腑(附)]
膽:形狀猶如懸掛的瓜,源自金屬之象,因金象徵武力,所以膽被稱為中正之官,負責作出判斷和決定。它位於肝臟的短葉間,肝臟過剩的能量會流入膽囊,積聚成為精華。膽管主管腋下部位,兩側腋下的空隙及鎖骨上方都是膽管的網絡,「日月」、「期門」兩個穴位位於乳下第二肋端下方五分處,是膽管的主要穴位。主要病症包括易感寒熱、常長歎息、口苦、嘔吐伴有苦澀泡沫、心中空虛恐懼、喉嚨發出聲音、頻繁咳嗽、疼痛鬱悶、左側五根肋骨之間可能出現血液淤積,導致癭瘤或刀傷般的疼痛,膽囊影響咽喉,因此熱氣堆積會造成瘡腫疼痛。
胃:又被稱為太倉,一般稱作肚子,是水穀氣血的海洋。食物進入胃中,血液循環才開始運行。主要病症包括:心臟附近疼痛,上部支撐兩脅膈膜,吞嚥困難,飲食難以下嚥(胸腹脹痛、反胃噁心、打嗝、面黃肌瘦、怠惰想睡、常有腹瀉。胃寒時,手掌魚際的血管多呈現青色;胃熱時,血管多呈紅色,臉部發熱是足陽明病的症狀。腳背脈搏堅硬是足陽明病的症狀,這就是胃的脈象)。
小腸:靠近脊椎,位於肚臍左側,胃的左側,胃的下端稱為幽門,也就是小腸的入口。小腸有十六個彎曲,到達下端稱為闌門,負責分離清濁,也是大腸的入口。主要病症包括:中氣不足,腸道會發出鳴響,小腹疼痛,腰脊連同睪丸疼痛,嚴重時會感到心臟受沖擊,耳朵前方發熱。小腸有氣則小腹疼痛,有血則小便不暢,有熱則生殖器疼痛。
大腸:即迴腸,靠近脊椎,位於肚臘右側,也有十六個彎曲,直至直腸,最終到達肛門。主要病症包括:腸道劇烈疼痛且發出聲響,冬季再感受寒冷會引起腹瀉,肚臍周圍疼痛,無法長時間站立,氣體上衝胸部導致喘息,中寒會導致腸鳴和未消化的食物排泄,中熱會導致糞便像稀粥,稱為腸垢。腸道虛弱會發出聲響,寒冷氣體交織也會發出聲響。
膀胱:與腰部齊平,位於小腹內,大腸左側,是液體的儲存地。食物進入胃中,液體上升,精華部分轉化為血液,形成骨髓,剩餘部分流向下部,到達小腸下端,稱為闌門。膀胱將汁液分離,殘渣進入大腸,汁液滲入膀胱。膀胱表面光滑潔淨,上方沒有入口,只有下端出口,完全依賴三焦氣化功能來進行排泄。三焦功能衰退就會導致排泄困難。膀胱在小腹內,中極二穴是膀胱的募穴,還有子宮位於其中,所以說膀胱是包裹的房間。
主要病症包括:小腹一側腫脹且疼痛,用手按壓就想小便但卻無法順利排出。肩膀上方發熱,如果脈搏低沉及腳小趾外側、小腿後方都發熱,膀胱排泄不暢會導致尿瀦留,失去控制則會尿失禁,熱氣聚集在下焦,小腹感到脹滿,膀胱移位,小便困難,讓人精神錯亂,濕痰上衝咽喉導致多唾,小便淋漓或尿失禁。
三焦:上焦負責釋放陽氣,溫暖皮膚肌肉之間,如霧露般滋潤,所以被稱為如霧。中焦負責轉化食物的味道,其精華部分向上注入肺部,轉化為血液,沿著經絡流動,滋養全身,所以被稱為如漚。下焦負責排泄,根據時間排出,不吸收,打開堵塞,所以被稱為如瀆。上焦位於心臟下方,橫隔膜上方,胃的上部,其治療點在膻中。中焦位於胃的中脘,既不在上也不在下,其治療點在肚臍旁邊。
下焦位於肚臍下方,膀胱上口,其治療點在肚臘下方一寸。頭部到心臟屬於上焦,心臟到肚臍屬於中焦,肚臍到腳屬於下焦。三焦通暢形成一股氣流,保護身體,不是正常的腑臟。主要病症包括:腹部脹滿,上焦病多喘滿,中焦病多留飲,下焦病多脹滿,泛濫成水。三焦疾病總體來說應該通暢大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