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懸樞》~ 卷五 (2)
卷五 (2)
1. 問痘七條
問:痘始何時?書昉何代?玉楸子曰: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談醫不及痘證,然疫癘之疾,岐伯於運氣諸篇,往往及之。痘即大人寒疫,未有大人獨病而小兒不病者。推其淵源,實始上古,但先聖未言耳。痘書之作,則起後世,大抵皆趙宋以後之人也。
問:小兒寒疫,何為而發豆顆?玉楸子曰:寒疫營閉而衛郁,營開衛泄則為汗,疫邪固澀,而小兒表密,衛氣不能透發,故衝突皮膚,而發豆粒者。使竅開而汗出,衛郁泄於皮膚之外,不作痘形也。
問:痘粒之豐圓何故?玉楸子曰:寒邪外閉,三日而傳三陽,衛郁盛滿,發於汗孔,外為皮膚所限,旁為汗孔所束,衛郁發越,顆粒充盈,不得不豐圓也。
問:痘粒之散漫何故?玉楸子曰:肺藏衛氣,而司皮毛,金性收斂,衛外而斂皮毛,故謂之衛。衛盛則皮膚斂束而緻密,衛虛則皮膚鬆懈而疏豁,衛郁外發,沖其皮膚,而裹束不緊,旁無界限,是以散漫而不豐圓也。
問:痘屬外感,可以汗解耶?玉楸子曰:何為而不可也!大人寒疫,必以汗解,小兒不得汗解,故發痘粒,若可汗解,何必以痘解!譬如大人,強以固表之藥斂之,使之不得汗解,而以痘解可乎。
問:痘家最恐表虛,不能完滿收結,今以汗泄衛陽,能無後慮?玉楸子曰:大人汗解,不必皆死,小兒無汗,不必皆生。衛虛者,汗之亦死,不汗亦死,衛盛者,不汗亦生,汗之亦生。若用人參黃耆於表藥之中,則衛虛可汗,而何況實者。苟非過汗亡陽,保無後慮也。
問:痘書何故而錯謬如是?玉楸子曰:造化之理,非聖不作,非明不述。百世一聖,而至猶接踵,千里一賢,而生同比肩,聖明之少也如是。即有聖作,必待乎述,況後無明者之述,即有明述,猶須乎作,況前無聖人之作。以俗子腐生而冒聖作之才,以頑民悍夫而僭明述之業,此蟪蛄而談春秋,朝菌而議晦朔耳,何當於是哉!
白話文:
問:痘瘡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相關書籍是哪個朝代開始出現的?
玉楸子說:黃帝、岐伯、扁鵲、張仲景這四位醫學聖賢,談論醫學時都沒有提及痘瘡這種疾病。然而,關於疫病這類的疾病,岐伯在《運氣》等篇章中常常提到。痘瘡其實就是大人會得的寒疫,沒有大人得病而小孩不生病的道理。推究其源頭,實際上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只是先賢沒有記載而已。關於痘瘡的書籍,則是在後世才出現的,大多是宋朝以後的人所寫的。
問:小孩得寒疫,為什麼會長出痘瘡?
玉楸子說:寒疫導致體內營氣閉塞,衛氣鬱積。營氣暢通,衛氣外泄就會變成汗。但疫邪固澀,而小孩的體表又很緊密,衛氣無法順利透發出來,因此會衝撞皮膚,而形成痘瘡。如果毛孔暢通、汗能排出,讓鬱積的衛氣從皮膚外排出,就不會形成痘瘡了。
問:為什麼痘瘡的顆粒會那麼飽滿圓潤?
玉楸子說:寒邪封閉體表,三天後會傳入三陽經,衛氣鬱積到極盛,從汗孔發出,但受到皮膚的限制,以及汗孔的束縛,衛氣奮力發散,顆粒才會充盈飽滿,不得不呈現圓潤的形狀。
問:為什麼痘瘡的顆粒會散開而不集中?
玉楸子說:肺臟儲藏衛氣,並掌管皮膚和毛髮,肺的屬性是收斂的,衛氣在外能收斂皮膚和毛髮,所以稱為衛氣。衛氣旺盛時,皮膚會緊密緻密,衛氣虛弱時,皮膚則鬆懈疏鬆。衛氣鬱積外發,衝撞皮膚時,如果皮膚的裹束不緊,旁邊沒有界限,痘瘡就會散漫而不會飽滿圓潤。
問:痘瘡屬於外感疾病,可以通過發汗來解除嗎?
玉楸子說:為什麼不可以呢?大人得了寒疫,必須通過發汗來解除。小孩之所以無法發汗解除,才會長出痘瘡。如果能通過發汗解除,又何必通過長痘來解除?就如同大人一樣,如果強行用固表的藥物來收斂,使其無法通過發汗解除,而想用長痘來解除,那可能嗎?
問:痘瘡最怕體表虛弱,無法順利癒合。現在用發汗的方法來洩耗衛陽,難道不會有後顧之憂嗎?
玉楸子說:大人通過發汗解除疾病,不一定都會死亡。小孩沒有發汗,也不一定都會活下來。衛氣虛弱的人,發汗會死,不發汗也會死;衛氣旺盛的人,不發汗會活,發汗也會活。如果在發汗藥物中加入人參、黃耆等補氣藥,衛氣虛弱的人也可以發汗,何況是衛氣充實的人呢?只要不是過度發汗導致亡陽,就沒有後顧之憂。
問:為什麼痘瘡的相關書籍會有這麼多的錯誤呢?
玉楸子說:大自然的道理,不是聖人不會提出,不是賢明的人不會闡述。百世才出一個聖人,而他們的出現也並非接連不斷;千里才出一個賢人,而他們的出現也並非並肩而立,聖明之人是如此稀少。即使有聖人提出,也必須要有人闡述,更何況後世沒有賢明的人闡述呢?即使有賢明的人闡述,還需要有人著書立說,更何況前人沒有聖人的著作呢?現在卻有平庸無知的人冒充聖人的才能,用愚頑粗魯的人僭越賢明者的職責,這就像是蟪蛄議論春秋,朝菌談論晦朔一樣,怎麼能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