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懸樞》~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腹滿嗌乾

太陰經在少陽之次,少陽表邪不解,以次相傳,四日則及太陰。其經自足走胸,行身之前。溫疫營鬱熱盛,三陰之經,化氣於三陽,故病傳太陰,則腹滿而嗌乾。與溫病略同,但內熱之新故虛實不同也。

衛化於陽明,營生於太陰,陽明旺而太陰衰,則衛閉而營不能發,太陰旺而陽明衰,則營發而衛不能閉,營發則斑見而人生,衛閉則熱亢而人死。疹家斑點發生,全賴脾陰之旺,滋益脾精,以澤燥土,疹家太陰之定法。

內外百病,悉緣太陰之濕,而惟疹病,則惟恐其燥。己土非燥,營熱不至里蒸,終當外發也。

青萍地黃湯

浮萍(三錢),生地(三錢),丹皮(二錢),芍藥(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三枚)

流水煎半杯,熱服。

治疹病太陰經證,腹滿嗌乾者。

白話文:

太陰經在少陽經之後,如果少陽經的表邪沒有解除,就會依序傳遞,大約四天就會傳到太陰經。太陰經的經脈從足部走向胸部,運行在身體前面。溫疫病邪使得營分鬱熱嚴重,三陰經的氣化會受到三陽經的影響,所以病邪傳到太陰經,就會出現腹部脹滿、口乾舌燥的症狀。這種情況和一般的溫病有些相似,但內熱的產生時間、虛實狀況都不同。

衛氣的產生依賴陽明經,營氣的產生依賴太陰經。如果陽明經旺盛而太陰經衰弱,就會導致衛氣閉塞而營氣不能發散;如果太陰經旺盛而陽明經衰弱,就會導致營氣發散而衛氣不能閉藏。營氣發散出來,就會出現斑疹,人就能存活;衛氣閉塞不通,就會導致熱邪亢盛,人就會死亡。疹子出現斑點,完全依賴於脾陰的旺盛,滋養脾的精氣,以潤澤乾燥的脾土,這是疹病在太陰經的治療法則。

內外各種疾病,都和太陰經的濕氣有關,但唯獨疹病,卻最怕它太過乾燥。己土(指脾土)本身並非乾燥,如果營熱不能深入體內蒸發,最終還是會發散到體表的。

青萍地黃湯

浮萍(三錢),生地(三錢),牡丹皮(二錢),芍藥(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二錢),大棗(三枚)

用水煎煮成半杯,趁熱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疹病,病邪在太陰經,出現腹部脹滿、口乾舌燥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