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懸樞》~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小兒疹病,即大人溫疫。風傷衛氣,衛閉而營郁,營氣內陷則死,外發則生。非解仲景中風,不知溫疫,非解溫疫,不知疹病。
疹病之義,岐伯、仲景俱曾言之,而議論未詳。後世庸工,不知涼營發表,而率用寒下,徒傷裡氣,而衛閉不泄,營氣鬱淪,遂殞性命。庭樹方櫱,而遭攀折,山木始生,而夭斧斤,朝榮夕落,蕙蘭與,蕭艾同傷,夏茂秋零,松柏共蒲柳先殞,半枕黃粱,已非故我,一榻槐安,竟為異物。人悉言愁,我欲賦恨,作疹病解。
白話文:
小兒的疹病,其實就是大人的溫疫。當風邪侵犯人體衛氣時,衛氣閉塞導致營氣鬱積,營氣內陷就會死亡,能向外發散就能存活。如果不能理解張仲景的中風理論,就不會理解溫疫;不能理解溫疫,就不會理解疹病。
關於疹病的道理,岐伯和張仲景都曾經提到過,但論述並不詳細。後世那些庸醫,不懂得用清涼的藥物疏通營氣,把體表邪氣散發出去,反而動輒使用寒涼的藥物攻下,只會傷害脾胃之氣,導致衛氣更加閉塞無法宣洩,營氣鬱積下陷,最終喪命。就像剛長出幼苗的樹木,卻遭到攀折;剛萌發的山林,卻被斧頭砍伐;早上還欣欣向榮,晚上就凋零;蕙蘭和蕭艾一同受傷;夏天茂盛,秋天凋零;松柏和蒲柳一同先死去;做了一場黃粱美夢,醒來已非原本的自己;經歷一場槐安夢,醒來一切都變成了異物。人們都說憂愁,我卻想表達憤恨,因此寫下這篇疹病解。
2. 疹病解第四
3. 疹病根原
疹病者,溫疫之傷衛氣也。此因金水斂藏,衛陽未泄,是以風襲於氣分。風傷大人,則為溫疫,小兒則為疹病,其病一也,而證亦同焉。
血藏於肝,氣統於肺,肝血溫暖而升發,肺氣清涼而降斂,自然之性也。氣性閉斂,而風性疏泄,風傷衛氣,泄其皮毛,衛愈泄而愈欲斂,斂而不啟,內遏營血;故營鬱而為熱。六日經盡,營血鬱勃,發於汗孔,紅點圓平,其名曰疹。
小兒寒水蟄藏,相火未泄,營血本自清和。一襲邪風,相火升炎,亦同大人,故感冒溫疫,營鬱而疹發。疹點周密,營郁散越,則熱退而病除矣。
凡人中風,未嘗病疹,溫疫之邪,膠黏閉塞,封固難開,小兒肌表固密,是以感之則疹生焉。
疹病之與中風,同是風邪,但氣則疫癘而時則春夏,血蒸而表密,故熱散而發疹點,證與中風不同也。
白話文:
疹病的根源,是因為感受溫熱疫氣而傷到衛氣。這是因為秋冬時節金氣和水氣收斂潛藏,衛陽之氣沒有宣發出來,所以風邪才會侵襲到氣分。風邪侵犯成年人,就會變成溫疫,侵犯小孩,就會變成疹病,雖然病名不同,但病因和症狀是相同的。
血收藏在肝臟,氣統屬於肺臟,肝血溫暖而向上升發,肺氣清涼而向下收斂,這是自然的運作規律。如果氣的本性變成閉塞收斂,而風的本性是疏泄,風邪傷到衛氣,使得皮膚毛孔開泄,衛氣越是洩散就越想收斂,收斂卻不能夠舒展,就會使得體內的營血受到阻礙;所以營血鬱積而產生熱。到了第六天,營血鬱積到極點,就會從汗孔透發出來,形成紅色、平坦的圓點,這就叫做疹子。
小孩體內寒水潛藏,相火沒有宣發出來,營血原本是清和的。一旦感受風邪,相火就會向上升騰發炎,也跟大人一樣,所以感受溫熱疫氣後,就會因為營血鬱積而發疹。疹子密集地出現,等到營血鬱積散發出去,熱就會消退,病也就會痊癒。
一般人感受風邪,不一定會發疹子,而溫熱疫氣的邪氣,是黏滯閉塞,難以疏通開解的。小孩的肌膚表層比較緊密,所以感受溫熱疫氣就會發疹。
疹病和中風,都是風邪引起的,但是疹病是溫熱疫氣所致,且好發於春夏時節,加上血氣蒸騰、肌膚表層緊密,所以熱氣散發出來就形成了疹點,這與一般中風的症狀是不同的。
4. 疹病隱顯
小兒溫疫傳經,亦同大人,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六經既盡,營血外發,而生疹點。或發於三日之前,或發於六日之後,表邪之輕重不同,經氣之衰旺非一也。
蓋衛氣斂閉,營鬱熱發,外無泄路,倘里有奧援,則內傳腑臟,如臟陰未衰,表裡異氣,營熱不得內傳,經盡之後,營熱鬱隆,自然外發。其經陽素旺,則熱盛於三日之前,其經陰不衰,則熱盛於三日之後。邪輕而表疏,則外發之期早,邪重而表密,則外發之期晚。若衛閉而營不能泄,則鬱悶躁煩,昏狂迷亂之證,色色皆起。
遇臟陰素虛,則營熱內蒸,終不外發,五臟燔爍,則人死矣。或發之未透,隱見於皮膚之內,鬱而為癢,是為隱疹,隱疹者,營之半發而未透者也。隱疹之家,營熱鬱積,久而肌肉腐潰,發為風癩。
風癩由於隱疹,仲景論之於《傷寒·脈法》、《金匱·水氣》之中,岐伯論之於「脈要精微」及「風論」之內,而隱疹之名,岐伯未言,實始仲景,此先聖疹論之始也。
白話文:
小兒罹患溫疫,其傳播途徑與成人相同,第一天侵犯太陽經,第二天侵犯陽明經,第三天侵犯少陽經,第四天侵犯太陰經,第五天侵犯少陰經,第六天侵犯厥陰經。當六經都傳遍後,營血就會向外發散,形成疹子。疹子可能在三天前就出現,也可能在六天後才出現,這是因為表邪的輕重不同,以及各經脈氣的盛衰各有差異。
當人體衛氣收斂閉塞,營血鬱積而產生熱,因為沒有向外宣洩的途徑,如果體內有奧援,就會向內傳入腑臟。如果臟腑陰氣沒有衰弱,表裡之氣不同,營熱就無法向內傳,當經絡傳遍後,營熱積聚旺盛,自然就會向外發散。如果經絡陽氣本來就旺盛,則熱勢會在三天前就較為盛大,如果經絡陰氣沒有衰退,則熱勢會在三天後才較為盛大。如果邪氣輕微而體表疏鬆,那麼疹子出現的時間就會早;如果邪氣嚴重而體表緊密,那麼疹子出現的時間就會晚。如果衛氣閉塞而營血無法宣洩,就會產生鬱悶煩躁、昏厥瘋狂、意識錯亂等各種症狀。
如果遇到臟腑陰氣本來就虛弱的人,營熱就會向內蒸發,最終無法向外發散,導致五臟如同被火焚燒,人就會死亡。或者疹子雖然發出,卻沒有完全透達,隱藏在皮膚之內,因為鬱積而產生搔癢,這就稱為隱疹。所謂隱疹,就是營血發散了一半卻沒有完全透出的狀態。有隱疹的人,營熱鬱積,時間久了肌肉會腐爛潰敗,就會發展成風癩。
風癩是由於隱疹所導致的,張仲景在《傷寒論·脈法》和《金匱要略·水氣》中都論述了這一點,岐伯在《脈要精微》及《風論》中也有所論述,只是隱疹這個名稱是岐伯沒有提到的,實際上是從張仲景開始的,這是古代聖賢關於疹病論述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