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懸樞》~ 卷二 (1)
卷二 (1)
1. 三陰治法
痘家日傳一經,六日而至厥陰,陽平而不入於腑,陰平而不入於臟,經盡衛發,此勿藥而有喜者。補瀉之法,俱不可用,但須發表而已。陽盛則離經而入腑,陰盛則離經而入臟,入腑者有吉而無凶,入臟者少生而多死。此與傷寒、寒疫之證一也,而痘家之三陰,更為危險。以其表寒閉束,甚於大人,衛氣難發而易陷,死者十九也。
凡病腑熱則宜寒瀉,臟寒則宜溫補,此定法也,而痘家一證,則但有溫補之法,而無寒瀉之條。蓋傷寒攻下,皆在表解之後,痘家未有表解之時,是無可攻下之日也。若陰盛入臟,而溫補及時,十猶救五,若溫補後期,則九死一生,若稍用寒涼,則百不一生矣。
臨痘證者,貴於在經而先覺,不貴於入臟而後喻。救之於履霜之前,則為良工,挽之於堅冰之後,是為下士也。
白話文:
痘疹的病程,每天會傳遍一條經脈,到了第六天會傳到厥陰經。如果體內的陽氣和陰氣平和,沒有進入腑或臟,等經脈運行完畢,衛氣就會發散出來,這種情況不需要用藥也會自然痊癒。這時不論是補法或瀉法都不能使用,只需要幫助發汗就好。如果體內陽氣過盛,就會離開經脈進入腑;陰氣過盛,就會離開經脈進入臟。進入腑的情況通常吉多於凶,進入臟的情況則通常凶多於吉,很少有生還的機會。這和傷寒、寒疫的病症類似,但痘疹傳入三陰經的情況更加危險,因為痘疹患者的表寒閉束比成人更嚴重,衛氣難以發散出來,反而容易內陷,死亡率非常高。
一般來說,如果腑有熱就應該用寒藥瀉熱,如果臟有寒就應該用溫藥補虛,這是治療的常規。但痘疹這種病,只能用溫補的方法,不能用寒涼瀉熱的方法。因為傷寒可以使用攻下法,都是在表證解除之後,而痘疹並沒有表證解除的時候,所以沒有使用攻下法的時機。如果陰氣過盛而進入臟,及時溫補還可以救回一半的病人,如果溫補太晚,則幾乎十人有九人會死亡,如果稍用一點寒涼藥,則幾乎沒有活命的機會。
治療痘疹的醫生,最重要的是在病邪還在經脈時就能先察覺到,而不是等病邪進入臟才明白。在病情剛開始的時候就採取措施治療,才是高明的醫生,等到病情嚴重,像堅冰一樣難以化解之後才治療,是醫術低劣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