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易覽》~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二十九、論運氣加臨尺寸脈候不應交反說
經曰:陰陽交者死,謂歲當陽在左,脈反見右;歲當陰在右,脈反見左,左右交見是謂交。若左獨然,或右獨然,是不應,非交也。惟寅、申、巳、亥、辰、戌、醜、未八年有之。經曰:尺寸反者,謂歲當陰在寸,而脈反見於尺;歲當陽在尺,而脈反見於寸,尺寸俱反,方謂之反。若尺獨然,或寸獨然,是不應,非反也。
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蓋造化之氣變常,則氣血紛擾而為病矣。經曰:先立其年,以和其氣,左右應見,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也。舉此為例,餘歲同法。粗工不知,呼為寒熱。攻寒令熱,脈不變而熱疾已生,制熱令寒,脈如是而寒疾又起,欲求其適,安可得乎?夭枉之因,率由此也。
凡三陰司天,在泉,上下南北二政,或左或右,兩手寸尺其脈沉下,沉下不相應者,覆手,則沉為浮,細為大矣。
機按:左右交見,惟寅、申、巳、亥、辰、戌、醜、未八年有之,上下相反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蓋太陰、厥陰主左右,言少陽主寸尺言故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陰陽交錯的情況會導致死亡,意思是當應該是陽氣主導的年份,脈象卻出現在右手;該是陰氣主導的年份,脈象卻出現在左手,這種左右脈象互換的情況被稱作「交」。如果只有左手或右手單獨出現異常,並非「交」的情況,這僅是脈象不符合正常規律。這種情況只會在寅、申、巳、亥、辰、戌、醜、未這八個年份發生。
經典上又說,寸關尺脈象反常,是指在應該是陰氣在寸部的年份,脈象卻出現在尺部;該是陽氣在尺部的年份,脈象卻出現在寸部,寸尺脈象全反了,才被稱為「反」。如果只有寸部或尺部單獨出現異常,並非「反」的情況,這只是脈象不符合正常規律。這種情況只會在子、午、卯、酉這四個年份出現。
這是因為天地運行的氣息出現異常,進而影響人體的氣血運行,導致疾病產生。經典上說,首先要根據年份判斷氣息的狀態,再看左右手脈象是否符合預期,這樣才能判斷生死的順逆。以此為例,其他年份的判斷方式也是相同的。醫術粗淺的醫生不懂這些,只會簡單地稱之為寒熱症狀。治療寒症時,反而讓患者發熱,脈象沒有改變但熱性疾病已經產生;治療熱症時,又讓患者感到寒冷,脈象依舊,但寒性疾病再次出現,想要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豈不是難上加難?早逝和無辜死亡的原因,往往就是如此。
對於三陰(太陰、少陰、厥陰)主導的年份,無論是上政還是下政,無論是南政還是北政,或是左右政,兩手的寸關尺脈象都會顯得沉下,如果沉下脈象不符合正常規律,只要翻轉手掌,沉脈就會變為浮脈,細脈就會變為大脈。
根據我的理解,左右脈象交錯的情況只會在寅、申、巳、亥、辰、戌、醜、未這八個年份出現,寸尺脈象相反的情況只會在子、午、卯、酉這四個年份出現。這是因為太陰和厥陰主導左右脈象,而少陽主導寸尺脈象的緣故。
2. 尺寸交反死脈歌
如太陰司天,陰脈歲當見左寸,反見右寸,其右寸本然陽脈,而移左寸,曰陰陽交,交者死。若左獨陰脈不見,或右獨不見,乃不應陰氣,止病而已,尺同。惟寅、申、巳、亥、辰、戌、醜、未八年有之。少陰司天,陰脈歲當見兩寸,反見兩尺,其兩尺本然陽脈,而移兩寸,曰尺寸反,反者死,尺同。尺寸獨義同前,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
歌曰
左寸交右右交左,右尺交左左交右,兩寸反移兩尺居,兩尺反移兩寸守。
不應謂陰之所在,脈乃沉細不應,本脈也,若覆手診之,則沉為浮,細為大矣。尺寸本無上下,今以上下字言之,以別南北政,司天在泉所主耳。
歌曰
南政寸上尺居下,北政尺上寸下推,三陰司天不應上,在泉於下不應之,太陰須診左寸尺,厥陰右手寸尺持,少陰脈兼兩寸尺,此理微妙誠難知。
按脈不應,專指三陰言,然少陰君主也,故主兩寸兩尺,所以少陰司天,兩寸不應;少陰在泉,兩尺不應,子之左醜屬太陰,故太陰司天,左寸不應;太陰司地,左尺不應。子之右亥屬厥陰,故厥陰司天,右寸不應;厥陰在泉,右尺不應。但看三陰所在,司天主寸,在泉主尺,不論南政北政,此要法也。
一人臥病,醫診左尺不應,以為腎已絕矣,死在旦夕。更醫診之,察色切脈,則面戴陽,氣口皆長而弦,乃傷寒三陽合病也。又方涉海為風濤所驚,遂血鬱而神懾,為熱所搏,乃吐血一升許,且脅痛,煩渴,譫語,投小柴胡湯,減參,加生地,半劑後,俟其胃實,以承氣湯下之而愈,適是年歲運,左尺當不應,此天和脈,非腎絕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脈學中的「尺寸交反死脈」的概念,即在特定的年份裡,脈象會出現異常,如果這種異常的脈象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則預示著病情嚴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具體來說,例如在寅、申、巳、亥、辰、戌、醜、未這八年中,如果太陰司天(即太陰主導天空),陰脈應該出現在左手寸脈,但卻出現在右手寸脈,而右手寸脈本來是陽脈的位置,這種脈象的轉移被稱為「陰陽交」,預示著病情嚴重。同樣地,如果在子、午、卯、酉這四年中,少陰司天,陰脈應該出現在雙手的寸脈,但卻出現在雙手的尺脈,這種脈象的轉移被稱為「尺寸反」,同樣預示著病情嚴重。
歌訣中提到的「左寸交右右交左,右尺交左左交右,兩寸反移兩尺居,兩尺反移兩寸守」,就是在描述這種脈象的異常轉移情況。
進一步解釋,如果脈象沒有按照陰陽規律出現,例如陰脈應該沉細,但卻浮大,或者陽脈應該浮大,但卻沉細,這種脈象的異常同樣預示著病情嚴重。尺寸脈本無上下之分,但在這裡用上下來區分,主要是為了區分南北政,也就是天地之氣的主導。
歌訣中提到的「南政寸上尺居下,北政尺上寸下推,三陰司天不應上,在泉於下不應之」,就是在描述這種脈象的規律。例如太陰司天時,應該診左寸和尺脈;厥陰司天時,應該診右寸和尺脈;少陰司天時,則需要診雙手的寸脈和尺脈。
接下來的內容則是一個病例的描述,一位醫生在診斷病人時,發現左尺脈不應,以為是腎臟功能衰竭,病情危急。但另一位醫生經過詳細診斷,發現病人面色紅潤,氣口長而弦,認為是傷寒三陽合病。病人剛從海上回來,受到風浪的驚嚇,導致血液鬱結,精神受挫,受到熱邪的影響,出現吐血、脅痛、煩渴、譫語等症狀。醫生開出小柴胡湯,減少人參的用量,加入生地,待病人胃部實滿後,再用承氣湯進行下泄治療,病人最終康復。事實上,那一年的歲運,左尺脈本來就不應該有反應,這是正常的脈象,並非腎臟功能衰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