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易覽》~ 卷之二 (6)
卷之二 (6)
1. 二十六、論治法
主客之氣皆能至其疾,下是主氣,上是客氣。經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其補以咸;少陰之客,以甘寫之,以咸軟之;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寫之,以咸軟之;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甘;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瀉之;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此六氣主客之補瀉也。
客勝則瀉客補主,主勝則瀉主補客,應隨當緩當急以治之也。而本經又有六氣司天在泉淫勝之治法,有司天在泉反勝之治法,有歲運上下所宜藥食之治法,如是不一,各依疾苦,順其運令,以藥石五味調治之。為工者當明其歲令,察其形症,診其脈息,別其陰陽,依經旨而極救之,何患疾之不差耶?五運之中又有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之法。《玄珠》以為太陽司天,取九月瀉水之源。
陽明司天,取六月瀉金之源。少陰、少陽司天,取三月瀉火之源。太陰司天,取五月瀉土之源。厥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日瀉木之源。乃用針迎而取之法也。故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主治者,此也。蓋用之制有法存焉,然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因宜而制,此用藥之大法也。
或者以為歲運太角木旺土衰,迎取之當瀉其肝經,而益其脾胃,此非通論也,何者?豈有人人藏府皆同者,假如肝元素虛,脾氣太勝,遇此太角之運,肝木稍實,脾氣得平,方獲安和。若便瀉肝補脾,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而死者,醫殺之耳,是不容其誤,蓋害人增疾則尤甚也,何則?天下事物之理,益之則遲,而損之則速。若服一藥取其效,則緩而微。
若食一發病之物,俄頃而知。由是觀之,成難毀易,可不謹哉?
白話文:
[二十六、討論治療方法]
主氣與客氣均能影響疾病,下方指的是主氣,上方指的是客氣。古書記載:木位的主要氣候,治療時使用酸性物質來瀉,使用辛辣物質來補;對於厥陰之氣的客氣,用辛辣物質來補,用酸性物質來瀉,用甘味物質來緩和;火位的主要氣候,使用甘味物質來瀉,使用鹹味物質來補;對於少陰之氣的客氣,使用甘味物質來瀉,使用鹹味物質來軟化;對於少陽之氣的客氣,使用鹹味物質來補,使用甘味物質來瀉,使用鹹味物質來軟化;土位的主要氣候,使用苦味物質來瀉,使用甘味物質來補;對於太陰之氣的客氣,使用甘味物質來補,使用苦味物質來瀉,使用甘味物質來緩和;金位的主要氣候,使用辛辣物質來瀉,使用酸性物質來補;對於陽明之氣的客氣,使用酸性物質來補,使用辛辣物質來瀉,使用苦味物質來瀉;水位的主要氣候,使用鹹味物質來瀉,使用苦味物質來補;對於太陽之氣的客氣,使用苦味物質來補,使用鹹味物質來瀉,使用苦味物質來固守,使用辛辣物質來滋潤。這些就是六氣主客之間的補瀉原則。
如果客氣勝過主氣,就要瀉客氣補主氣;如果主氣勝過客氣,就要瀉主氣補客氣。應根據病情的緩急進行治療。此外,古籍中還有六氣主宰天空和地面、淫勝以及反勝的治療原則,有關於年運上下適合的藥物和食物的治療原則。治療方法並非固定不變,要根據疾病的特點,順應年運的規律,用藥物和五味調理。作為醫生,應該明白每年的運行規律,觀察病人的症狀,診斷脈搏,區分陰陽,根據古書的指導來盡力治療,何愁疾病不能痊癒呢?在五行運行中,還有折斷鬱氣,先取化源的方法。《玄珠》認為,在太陽主宰天空的情況下,於九月疏瀉水的源頭。
在陽明主宰天空的情況下,於六月疏瀉金的源頭。在少陰、少陽主宰天空的情況下,於三月疏瀉火的源頭。在太陰主宰天空的情況下,於五月疏瀉土的源頭。在厥陰主宰天空的情況下,於年前十二日疏瀉木的源頭。這是一種針灸治療的方法。因此,說不要失去天時的信號,不要違背氣候的適宜,不要強化它的勝勢,不要助長它的復蘇,這就是主要的治療原則。治療方法有其固定的規則,然而疾病有舊有新;處方有大有小,有含毒無毒,應根據情況制定,這是用藥的大原則。
有些人認爲,如果年運是太角木旺土衰,治療時應當瀉肝經,而增強脾胃,但這並不是全面的看法。爲什麼呢?難道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相同嗎?例如,如果肝臟原本虛弱,脾臟功能過於強大,遇到太角年運,肝臟功能稍微增強,脾臟功能得到平衡,就能獲得安寧和諧。如果立即瀉肝補脾,就屬於實實虛虛,損害不足而增加過多,這樣導致死亡的,是醫生的責任,這種錯誤是不容許的,因爲害人加重疾病會更嚴重。爲什麼呢?天下的事物道理,增加它則進展緩慢,而減少它則進展迅速。如果服用一種藥物來取得效果,那麼效果會慢慢顯現且輕微。
但如果食用一種引發疾病的物質,很快就會出現反應。由此看來,成功很難,破壞卻很容易,我們怎能不小心呢?
2. 六氣主客補瀉法歌
木主酸(收)瀉辛(散)補之。火主甘寫取舒緩咸補(取柔軟)施,土主苦寫(取堅燥)甘味(安緩)補,金主辛瀉(取散)酸補(取收)為,水主咸寫(取軟)苦順(取堅)是,六氣補瀉客後隨。
苦(味)急(散)酸寫(辛補)甘(味)緩(收)厥,甘寫酸收(苦緩)少陰知,咸補甘寫咸軟相,甘補苦寫甘緩脾,酸補昔(味)寫肺經(氣上逆)施,苦補咸寫與水推,更以苦堅以辛潤,苦燥同極(太陽)尤其宜。
二火之氣雖殊,其用則一。木用辛補,酸瀉。經注辛味散,故補。酸味收,故瀉。《校正》云自為一義,今未詳法,復司氣可犯無犯,如夏寒甚,則可熱犯,熱不甚,則不可犯。
白話文:
木氣主酸味,酸味有收斂作用,因此要瀉就用辛味,因辛味能散;反之,要補就用酸味。
火氣主甘味,要瀉就用能令身體放鬆的舒緩鹹味;要補就用柔軟的鹹味。
土氣主苦味,要瀉就用能令身體堅實乾燥的苦味;要補就用能令心情安穩緩和的甘味。
金氣主辛味,要瀉就用能散開的辛味;要補就用能收斂的酸味。
水氣主鹹味,要瀉就用能令身體軟化的鹹味;要補就用能令身體堅固的苦味。對於六氣的補瀉法,應視客氣而定。
苦味能迅速散開,酸味能瀉,辛味能補且能緩和;甘味能瀉酸味,收斂且苦味能緩和,這是少陰的原則。
鹹味能補,甘味能瀉且鹹味能使身體軟化;甘味能補,苦味能瀉且甘味能使心情緩和,這是脾臟的原則。
酸味能補,辛味能瀉且適用於肺經氣上逆的情況;苦味能補,鹹味能瀉且適用於水氣的調節。
此外,還可用苦味來堅固身體,辛味來滋潤身體,苦味和燥性同極,特別適用於太陽經。
雖然兩種火氣有所不同,但使用原則是一致的。木氣用辛味來補,酸味來瀉。根據經典記載,辛味有散開的作用,所以用於補;酸味有收斂的作用,所以用於瀉。然而,《校正》指出這是一個獨立的理論,現時未有詳細的解釋。至於是否可以違反氣候規律,如夏天寒氣過重,則可用熱氣來平衡;若熱氣不重,則不應違反氣候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