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鑒》~ 新刻藥鑑卷之二 (14)
新刻藥鑑卷之二 (14)
1. 厚朴
氣溫,味苦,無毒,氣味俱薄,可升可降,陰中陽也。治霍亂轉筋,止嘔逆吐酸。與枳實大黃同用,則泄實滿。與陳皮蒼朮同用,則除濕滿。同解利藥,兼理頭疼。同泄利藥,能厚腸胃。厚朴之味苦也,惟其苦,故能下氣去實滿,而消腹脹。厚朴之氣溫也,惟其溫,故能益氣除濕滿而散結滯。
何者?蓋厚朴屬土,而有火氣之溫,所以能散能瀉胃中之實也。平胃散佐以蒼朮,正謂瀉上焦之濕,平中焦之土,不使太過,而復其平,以至於和而已。非謂溫補脾胃言也,後人執之以為補劑,誤矣。氣實者宜用,氣虛者少用,恐生脹滿。畏硫黃。
白話文:
厚朴性溫,味苦,無毒,氣味都比較平和,具有升降雙向調節的作用,屬於陰中之陽。它能治療霍亂引起的肌肉痙攣,以及嘔吐、呃逆、胃酸等症狀。與枳實、大黃一起使用,可以瀉去腸胃積實;與陳皮、蒼朮一起使用,可以去除體內濕氣引起的脹滿。與其他瀉下利水藥物合用,還能治療頭痛。與瀉下利水藥物同用,可以保護腸胃。厚朴味苦,正因為它苦,所以能降氣,去除積實,消除腹脹。厚朴性溫,正因為它溫,所以能益氣,去除濕邪引起的脹滿,並能散寒化瘀。
這是因為厚朴屬土,又帶有溫熱之性,因此能疏散、瀉去胃中積聚的實邪。平胃散方劑中佐以蒼朮,其用意就在於瀉去上焦的濕邪,調和中焦的脾土,避免過度,使其恢復平衡和諧。這並不是說厚朴溫補脾胃,後人將其當作補藥使用是錯誤的。氣實的人適合使用,氣虛的人則應少用,以免加重脹滿。厚朴畏硫黃。
2. 枳殼
氣寒,味苦酸,無毒,氣厚味薄,沉也,陰也。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寒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中連年之積。同甘草瘦胎,和黃連減痔。寬大腸結氣,瀉脅下虛脹。然味苦帶辛,又能治遍身風疹。與枳實同一物也,但有大小之分,枳實小,則性酷而速。枳殼大,則性寬而緩。
大都實症宜用,虛症忌之。如脾胃濕熱生痰有食者,入白朮四分之一,脾則用實,胃則用殼,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正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之義耳。愚按枳殼,氣藥也,惟泄胸中至高之氣,此便是降火妙劑。不制,通治諸疾。若氣虛及年高者,必須醋拌麩炒,醋能斂表,麩能密腠故也。
色蒼黑,耐寒怯熱者,則用以為君,白茯為臣,佐半夏、防風為使,治痰壅上急,再以蘇子佐之,治諸衄血妄行最捷。若痰在四肢,成核成癖,並加氣藥以輔翼之。
白話文:
枳殼性寒,味道苦酸,沒有毒性,氣味厚重但味道較淡,沉降的藥性,屬陰。能消除心下痞塞的痰飲,排出腹中停滯的寒氣,推進胃中宿食,消除腹中多年積聚的宿疾。與甘草一起服用可使胎兒變小(墮胎),與黃連一起服用可治療痔瘡。能寬通大腸積氣,瀉去脅肋下虛脹。由於它帶有辛味,還能治療全身風疹。枳殼和枳實其實是同一種藥材,只是大小不同,枳實較小,藥性峻猛快速;枳殼較大,藥性平和緩和。
一般來說,實證適合使用,虛證則應避免。例如脾胃濕熱導致痰飲積滯者,可以加入白朮的四分之一,脾虛則用枳實,胃虛則用枳殼。張仲景治療傷寒急症的承氣湯中使用枳實,正是為了利用其疏通、瀉下、破除積滯的作用。我認為,枳殼是行氣的藥物,能瀉去胸中上升的濁氣,這是它清降火邪的妙用。如果使用得當,就能治療各種疾病。但若氣虛或年紀較大者,必須用醋拌炒至焦黃,因為醋能斂護肌表,炒焦能密閉肌膚腠理。
如果患者面色蒼黑,耐寒怕熱,則可用枳殼為主藥,白茯苓為輔藥,再佐以半夏、防風,治療痰飲壅塞導致呼吸急促;如果再加入蘇子,治療各種鼻出血效果最佳。如果痰飲停留在四肢,形成結塊或癖證,則需加入行氣藥物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