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渙

《靈樞心得》~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五禁

甲乙日自乘,無剌頭,無發矇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剌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剌關節於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剌足脛。是謂五禁。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㿉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音坯),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白話文:

在甲乙日,如果這兩天重疊,不要針刺頭部,也不要對耳朵內施針。在丙丁日,如果這兩天重疊,不要在肩膀、喉嚨和廉泉穴處震動或清除灰塵。在戊己日,如果這兩天重疊,四季都不要針刺腹部,不要去爪,不要瀉水。在庚辛日,如果這兩天重疊,不要在大腿和膝蓋的關節處針刺。在壬癸日,如果這兩天重疊,不要針刺小腿。這些就是所謂的「五禁」。

形體和肌肉已經消耗,這是第一種消耗;大量失血後,這是第二種消耗;大量出汗後,這是第三種消耗;嚴重腹瀉後,這是第四種消耗;剛生產完或大量出血後,這是第五種消耗。在這些情況下,都不可以進行瀉法治療。

熱病患者脈象平穩,但汗已經流出,脈象卻變得強烈躁動,這是第一種反常;患者有腹瀉症狀,脈象卻呈現宏大,這是第二種反常;長期痺症無法移動,肌肉萎縮,身體發熱,脈象單側消失,這是第三種反常;過度勞累導致形體受損,身體發熱,面色蒼白如死灰,以及後來排出凝固的血塊,血塊沉澱且厚重,這是第四種反常;寒熱交替導致形體受損,脈象堅硬搏動,這是第五種反常。

2. 動輸

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足陽明胃脈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精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足之陽明何因而動?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足少陰何因而動?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附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白話文:

[動輸]這段文字講的是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和足陽明胃經為什麼會不停運作。

足陽明胃經是什麼原因會動呢?胃就像是五臟六腑的海洋,它精華的氣會上升到肺部,肺部的氣則會沿著太陰經線運行。這種運行方式,就跟我們的呼吸一樣,一呼氣,脈搏就跳兩次;一吸氣,脈搏也跳兩次。因為呼吸不會停止,所以脈搏也就一直跳動。那麼足陽明胃經怎麼會動呢?當胃的氣上升到肺部時,有一部分比較強烈的氣會向上衝擊頭部,經過咽喉,進入頭部的空腔,沿著眼睛的神經,進入腦部,再從額頭出來,下降至臉頰,沿著下顎,匯合到足陽明胃經,然後一起下降到人迎穴,這就是胃氣另外一條行走路徑,也就是足陽明胃經的走向。因此,不管是陰經還是陽經,它們的運作方式基本上是一樣的。

如果陽經生病了,但是陽脈卻很小,這是反常的;同樣地,如果陰經生病了,但是陰脈卻很大,這也是反常的。正常情況下,不管是陰脈還是陽脈,它們的脈象應該都是平穩的,就像拉繩子一樣,如果其中一方傾斜了,那就有問題了。

那足少陰腎經又為什麼會動呢?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海洋,跟足少陰腎經有大的絡脈相連,起始於腎下方,穿過氣街,沿著大腿內側,斜入膝蓋後方,沿著小腿骨內側,跟足少陰腎經一起下行,進入腳踝後方,然後進入腳底。另外一條分支,則是斜入腳踝,穿出附著在腳背,進入大拇指間,注入各種細小的絡脈,用以保持腳部的溫暖,這條脈就是經常在動的脈絡。

3. 五味論

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胞薄以濡,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隆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姜韭之氣薰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蠱動,蠱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白話文:

【五味理論】

酸味的食物進入胃中,其性質收澀,使得胃氣無法在上、中二焦自由流通。若無法排出,就會留在胃中。當胃中的環境保持溫和,這些物質會往下流入膀胱。膀胱壁薄且濕潤,受到酸性影響會緊縮,造成膀胱出口收縮,無法正常排尿,進而導致小便不通暢或尿量少。而隆起的部位是筋肉聚集的地方,所以酸性食物進入後會對筋肉產生影響。

鹹味的食物進入胃中,其性質會向上進入中焦,再進入血液脈絡,使血液與鹹性物質結合,可能導致血液凝固。一旦血液凝固,胃中的消化液會被大量消耗,造成胃部空虛,喉嚨乾燥,口渴頻繁。血液脈絡是中焦運行的通道,因此鹹味的食物會影響血液循環。

辛辣的食物進入胃中,其性質會往上進入上焦,上焦的功能是接收氣血,並分配至全身各部位。像薑、韭菜等辛辣食物會刺激上焦,若營養與衛氣未能及時調節,長時間停留在心臟下方,會有心悸的感覺。辛辣與氣血一起運行,因此吃辣時通常會出汗。

苦味的食物進入胃中,五穀類食物的氣力都難以抵擋苦味,苦味進入下脘,可能導致三焦的運作不順暢,引起嘔吐。牙齒是骨頭的終端,因此苦味進入後會對骨頭產生作用,進而可以瞭解其對骨頭的影響。

甜味的食物進入胃中,其性質較為溫和,無法達到上焦,而是與五穀一起留在胃中,使人感到柔軟舒適。胃部柔軟會放慢消化速度,可能導致脹氣,使人感到胸悶。甜味的性質會向外與肌肉溝通,因此甜味的食物會對肌肉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