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渙

《靈樞心得》~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五味

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咸,先走腎。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

白話文:

胃是五臟六腑的中心,所有水和食物都進入胃中,五臟六腑都從胃中吸收營養。不同味道的食物會優先流向不同的臟腑,酸味的食物優先流向肝臟;苦味的食物優先流向心臟;甜味的食物優先流向脾臟;辛辣的食物優先流向肺臟;鹹味的食物優先流向腎臟。食物的營養和水分在消化後,會使氣血運行通暢,然後轉化為糟粕,依序傳送到下部。當食物剛進入胃中時,其精華會率先從胃的兩焦排出,滋潤五臟,並分出營氣和衛氣,在體內運行。

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五穀: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五果:棗甘,李酸,粟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豬咸,羊苦,雞辛。

白話文:

人體有廣大的氣息搏動卻不運行,積聚在胸中,稱為氣海,源於肺部,沿著喉嚨和食道運行,因此呼氣時會排出,吸氣時會吸入。天地間的精華之氣,其運行規律通常是三呼一吸,所以人如果不進食,半天後氣息就會衰弱,一天後氣息就會非常微弱。

五穀:

  • 粳米:甘味
  • 麻:酸味
  • 大豆:鹹味
  • 麥:苦味
  • 黃黍:辛味

五果:

  • 棗:甘味
  • 李:酸味
  • 粟:鹹味
  • 杏:苦味
  • 桃:辛味

五畜:

  • 牛:甘味
  • 犬:酸味
  • 豬:鹹味
  • 羊:苦味
  • 雞:辛味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五色:黃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所言五宜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慄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

白話文:

五菜:

  • 葵菜:甘味
  • 韭菜:酸味
  • 藿香:鹹味
  • 薤白:苦味
  • 蔥:辛味

五色:

  • 黃色:適宜甘味
  • 青色:適宜酸味
  • 黑色:適宜鹹味
  • 紅色:適宜苦味
  • 白色:適宜辛味

五宜:

根據不同的疾病症狀,應對應食用以下食物:

  • **脾病:**粳米飯、牛肉、棗
  • **心病:**麥子、羊肉、杏、薤白
  • **腎病:**大豆黃卷、豬肉、栗子、藿香
  • **肝病:**麻子、狗肉、李子、韭菜
  • **肺病:**黃小米、雞肉、桃子、蔥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飯、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慄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白話文:

五種禁忌:

  • 肝病:避免辛辣食物
  • 心臟病:避免鹹味食物
  • 脾臟病:避免酸味食物
  • 腎臟病:避免甜味食物
  • 肺部疾病:避免苦味食物

五臟與口味的對應關係:

  • 肝:顏色青,宜食用甜味食物:糯米飯、牛肉、棗子、葵花
  • 心:顏色赤,宜食用酸味食物:狗肉、芝麻、李子、韭菜
  • 脾:顏色黃,宜食用鹹味食物:大豆、豬肉、栗子、藿香
  • 肺:顏色白,宜食用苦味食物:小麥、羊肉、杏子、薤白
  • 腎:顏色黑,宜食用辛味食物:黃小米、雞肉、桃子、蔥

2. 衛氣失常

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營氣霈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皮之部,輸於四末。肉之柱,在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血氣之輸,輸於諸絡,氣血留居,則盛而起。筋部無陰無陽,無左無右,候病所在。

白話文:

眉毛之間顏色淺淡的人,皮膚有病。嘴脣顏色發青、發黃、發紅、發白或發黑的人,肌肉有病。氣血運行得很旺盛的人,血液和氣有病。眼睛顏色發青、發黃、發紅、發白或發黑的人,筋有病。耳朵焦枯且沾有污垢的人,骨頭有病。皮膚的部分,與四肢末梢相連通。肌肉的柱狀部分,位於手臂、小腿等陽經分佈的部位,以及腳少陰經分佈的部位之間。氣血的運行,遍佈在各條經絡中。氣血聚集,就會盛而出現症狀。筋部沒有陰陽之分,也沒有左右之別,觀察筋部可以發現病症所在。

骨之屬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人年五十已上為老,三十已上為壯,十八已上為少,六歲已上為小。膕肉堅,皮滿者,脂。膕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

此別於眾人者也。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稱其身。

白話文:

與骨骼相關的部分,骨骼中的空隙可以儲存營養,滋養腦髓。

人的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稱作老年,三十歲以上稱作中年,十八歲以上稱作青年,六歲以上稱作兒童。

肌肉堅實,皮膚緊緻的是脂肪。肌肉不堅實,皮膚鬆弛的是膏脂。皮膚和肌肉不能分離的是肉。

膏脂氣血較旺盛,氣血旺盛的人體質偏熱,因此耐寒。肉類含血較多,能充實身體,使體型圓潤。脂肪血液較稀,氣血運行較緩慢,因此體型較小。

3. 玉版

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膿已成,十死一生。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白話文:

膿瘍的形成,是由膿血積累而成。膿液一旦形成,十個人中九個人會死亡。

如果白眼球變青黑色,眼睛變小,這是第一種兇險的徵兆;服用內服藥後嘔吐,這是第二種兇險的徵兆;腹痛、口渴嚴重,這是第三種兇險的徵兆;肩頸部不適,這是第四種兇險的徵兆;聲音沙啞、面色蒼白,這是第五種兇險的徵兆。

除了這五種兇險的徵兆外,都可以算作順利的表現。

諸病皆有逆順,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腹鳴而滿,四脈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都有順逆之分。腹脹、發燒、脈搏強而有力,是一種逆症;腹鳴脹滿,四脈通暢,腹瀉,脈搏強而有力,是另一種逆症;鼻血不止,脈搏強而有力,是第三種逆症;咳嗽,小便中有血,精神恍惚,脈搏細而有勁,是第四種逆症;咳嗽,精神恍惚,發燒,脈搏細而快速,稱為第五種逆症。出現這些症狀,通常不會超過十五天就會死亡。

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

白話文:

  • 腹部脹大,手腳發冷,身體消瘦,腹瀉嚴重,這是第一種危急情況。
  • 腹部脹痛,大便帶血,脈搏強大且時常消失,這是第二種危急情況。
  • 咳嗽,小便帶血,身體瘦弱,脈搏跳動快而虛弱,這是第三種危急情況。
  • 嘔血,胸悶疼痛延伸到背部,脈搏細小而快,這是第四種危急情況。
  • 咳嗽、嘔吐、腹脹,並且拉肚子,脈搏消失,這是第五種危急情況。
  • 如果出現這些情況,不到一小時就會死亡。

4. 五禁

甲乙日自乘,無剌頭,無發矇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剌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剌關節於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剌足脛。是謂五禁。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白話文:

甲乙日當天服用藥物,會出現沒有刺痛頭皮、沒有耳鳴的現象。丙丁日當天服用藥物,不會出現肩膀和喉嚨處震動發作。戊己日當天服用藥物,任何季節都不會出現腹痛、指甲發紫或腹瀉。庚辛日當天服用藥物,不會出現股部和膝蓋關節疼痛。壬癸日當天服用藥物,不會出現足脛疼痛。這是所謂的「五禁」。

身體虛弱,是第一種不宜瀉的狀態;大出血後,是第二種不宜瀉的狀態;大量出汗後,是第三種不宜瀉的狀態;大便泄瀉後,是第四種不宜瀉的狀態;剛生產或大出血後,是第五種不宜瀉的狀態。這些情況下都不宜瀉。

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㿉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衃(音坯),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白話文:

  1. **熱病脈搏靜止,汗水已出,脈搏強盛而浮躁:**這是第一種逆症;

  2. **腹瀉,脈搏洪大:**這是第二種逆症;

  3. **關節疼痛不能移動,皮膚潰爛,身體發熱,脈搏偏弱或消失:**這是第三種逆症;

  4. **房事過度,造成身體虛弱而發熱,面色蒼白,隨後排出像陶器一樣凝重的血塊:**這是第四種逆症;

  5. **寒熱交替,脈搏堅硬而有力:**這是第五種逆症。

5. 動輸

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足陽明胃脈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精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足之陽明何因而動?胃氣上注於肺,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咽,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別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陽明胃經為何總是動個不停呢?因為陽明胃經的脈絡連接著胃。胃是五臟六腑的中心,它的精氣上通於肺,肺氣通過太陰肺經運行。肺氣的運行,隨著呼吸吐納而往來,所以人一呼氣,脈搏就會動兩次,一吸氣,脈搏也動兩次。呼吸不斷,脈搏自然也不會停止。

至於足陽明胃經為何會動呢?這是因為胃氣上通於肺,其中強烈的氣息向上直衝頭部,沿著咽喉向上走空竅,沿著眼眶穴位,進入腦部絡脈,從後方大椎穴出來,向下到達會厭,沿著牙牀,與陽明胃經匯合,並往下到達人迎穴。這就是胃氣特異地通過陽明胃經的運行路徑。所以,無論是陰經還是陽經,上下的脈動都是一致的。

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足少陰何因而動?衝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附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

白話文:

因此,陽性疾病但陽脈虛弱的為逆症;陰性疾病但陰脈強盛的為逆症。所以陰陽同時安靜或同時活躍就像拉緊的繩子一樣,相互傾斜的就會生病。足少陰脈為何會活動?衝脈是十二經脈的彙集,它與足少陰經的大絡脈相連,從腎下開始,經過氣街(大腿內側),沿著大腿內側走行,邪氣進入股後,沿著小腿骨內側走行,與足少陰經伴行,向下進入內踝後部,進入腳底。它的一根分支,邪氣進入腳踝,穿過足附骨並到達上方,進入大腳趾間,注入絡脈中,溫暖腳底和小腿。這就是這條經脈通常的活動狀態。

6. 五味論

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胞薄以濡,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隆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白話文:

酸性食物進入胃後,它的氣上行而收斂,到達胸腔和上腹部後,反而不能從這些部位出入,出不去就停留在胃中。胃裡溫和濕熱,這些酸性物質就會往下進入膀胱。膀胱壁薄而濕潤,受到酸性物質後會收縮蜷曲,阻塞而不通暢,尿液排不出來,所以會出現小便不通的情況。大腿內側的隆起部位是筋脈終止的地方,所以酸性物質進入後就會循著筋脈運行。鹹味食物進入胃後,它的氣上行到中腹部,注於脈絡,這時血氣會運行其上。血遇鹹味會凝結,凝結後胃液就會注於其中,胃液注進去後胃部就會枯竭,枯竭後咽喉部位就會灼熱乾燥。所以舌頭根部會乾燥,而且容易口渴。

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姜韭之氣薰之,營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

白話文:

血脈是中焦運行的通道,所以鹹味的食物能進入血脈。辛味的食物進入胃,其氣運行到上焦,上焦接收氣血,並運行到全身各個陽經。而姜和韭菜的辛辣氣味會燻蒸上焦,導致營衛之氣不能及時被上焦接受,長久停留在心下,所以會導致心口疼痛。辛味的食物與氣一起運行,所以辛味的食物進入身體後會透過汗液排出。苦味的食物進入胃,穀物的氣味都無法勝過苦味,苦味的食物進入中脘,三焦的通道都會閉塞不通,所以會導致嘔吐。牙齒是骨頭的末端,所以苦味的食物進入身體後會運行到骨頭,所以苦味的食物吃進去後又吐出來,就可以知道它運行了骨頭。

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蠱動,蠱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白話文:

甘味會進入胃部,但它性質溫和,無法上升到上焦,就會與食物停留在胃中,使人產生柔軟濕潤的感覺。胃部柔軟就會放鬆,放鬆就會產生蟲動,蟲動就會使人心神不安。甘味性質外通於肌肉,因此甘味會運行到肌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