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懸解》~ 卷五 (5)
卷五 (5)
1. 衛氣行(三十五)
日行十四舍,自房至畢,為一晝,人氣當行二十五周與十分身之二,二者,其奇分也。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一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臟之二,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其入於陰,常從足少陰之經而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是為一周(以傳其所勝為次序)。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夜行十四舍,人氣行於陰臟二十五周與十分臟之二,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交於足太陽之睛明。
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二與十分臟之二,總而計之,是十分身之四也,所以人之臥起之時有早晏之不同者,奇分之零數不盡故也。
黃帝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而毋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治。
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制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春分以後,晝多夜少,晝長夜短,秋分以後,晝少夜多,晝短夜長,是分有多少,日有長短也。由二分以合二至,春秋冬夏,各有一定之分理。常以平旦為一日之綱紀,以夜盡為平旦之始初。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漏水續下,常如是毋已,以至日入而止,隨其日之長短,各以為紀,測其在何經絡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之相齊,失時反候,則百病不治。
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迎其氣至而瀉之也,刺虛者,刺其去也,隨其氣往而補之也。此言經氣存亡之時,以候其虛實而刺之也,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大凡病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此定法也。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
衛氣一周。
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
衛氣二周。
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
白話文:
[衛氣運行(三十五)]
太陽運行十四個星宿(從房宿到畢宿),是一整個白晝的時間,人體衛氣在此期間應運行二十五又十分之二周,這「十分之二」就是餘數。
衛氣進入陰分的循環,通常從足少陰經開始流注至腎,再由腎流注至心,心流注至肺,肺流注至肝,肝流注至脾,脾再流注回腎,完成一周。因此,夜晚行經一個星宿時,衛氣在陰臟運行一周又十分之八;整個夜晚行經十四個星宿,衛氣在陰臟運行二十五又十分之二周,與白晝的二十五周相同,最終會合於眼部。一晝夜陰陽運行的總餘數是身體的十分之四,臟腑的十分之二,因此人的作息時間有早晚差異,正是餘數未盡的緣故。
衛氣進入陰分時,從足少陰經流注至腎,再依序傳至心、肺、肝、脾,最後回到腎,完成一周(以「相勝」的順序傳遞)。夜晚行經一星宿,衛氣在陰臟運行一周又十分之八;行經十四星宿,則運行二十五又十分之二周,與白晝相同,最終會合於眼部,交會於足太陽經的睛明穴。
一晝夜的陰陽運行,身體和臟腑各有十分之二的餘數,合計為十分之四,這就是人作息時間早晚不同的原因。
黃帝問:「衛氣在人體內上下往來沒有固定時間,如何根據其運行來針刺?」伯高回答:「四季晝夜長短不同,陰陽分配各異,應以日出為基準,夜盡為起始。一晝夜水漏滴下一百刻,二十五刻為半日,依此規律持續至日落。針刺時需根據當日長短,嚴密觀察時機,才能對症治療;錯過時機,疾病難癒。」
「針刺實症,應迎其氣勢而瀉;針刺虛症,應隨其退去而補。」這是指根據經氣盛衰判斷虛實再行治療。因此,必須精準掌握衛氣所在位置針刺,才稱得上「逢時」。病在三陽經,須候衛氣在陽分時刺之;病在三陰經,須候衛氣在陰分時刺之。
春分後晝長夜短,秋分後晝短夜長,四季陰陽分配各有規律。以日出為一日基準,夜盡為起始,水漏百刻中二十五刻為半日,持續運行至日落,並依當日長短判斷經絡氣血位置來針刺。嚴守時機,療效方能同步;錯失時機,百病難治。
「刺實症迎其來勢而瀉,刺虛症隨其退去而補」,意指根據經氣存亡時刻判斷虛實針刺。因此,謹候衛氣所在而刺,即為「逢時」。病在三陽經必候陽分而刺,病在三陰經必候陰分而刺,此為固定法則。
水漏一刻:衛氣在太陽經
二刻:少陽經
三刻:陽明經
四刻:陰分
(完成一周)
五刻:太陽經
六刻:少陽經
七刻:陽明經
八刻:陰分
(二周)
九刻:太陽經
十刻:少陽經
十一刻:陽明經
十二刻:陰分
(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