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紹識》~ 卷第二 (18)
卷第二 (18)
1.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太素存頗有缺)
琦說為是。其懸字並下文懸絕懸小。改為弦者不可從。又張氏醫通曰。乳子言產後以乳哺子時非嬰兒也。此說亦是。然恨不知乳之為產耳。
乳子中風,琦曰。產後中風發熱而喘鳴肩息者。邪客中上二焦。氣道不利。故喘息有音搖肩以伸其氣也。肩息之證邪實者可治。故得實大之脈。然必有舒緩之象。則胃氣猶存。且閤中風之症。若得弦急。為陰盛於內。而陽絕於外。故主死也。堅按脈經曰。論婦人生產。因中風傷寒。熱病喘鳴而肩息。脈實大浮緩者生。小急者死。
身熱則死身寒則生,朱丹溪曰。內經所謂身熱則死。寒則生。此是大概言。必兼證詳之方可。今豈無身熱而生寒而死者。(出心法類集)此說誤矣。蓋滯下初起。表邪發熱。固非所忌。如夫經久引日。液脫肉燥。以為煩熱者。攻補兩難。必屬不治。經言真不誣。而王以為熱為血敗者。能得其理。
腸澼下膿血,膿血。即腸垢與血俱下之謂。不是真膿。巢源赤白痢候曰。重者狀如膿涕。而血交之。婦人帶利候曰。其狀白膿如涕。而有血雜。俱可以徵。
身不熱,脈經診百病死生。決無不字。
脈搏大滑,脈經與新校正引巢元方同。小牢急作小堅急。
脈實大病久可治,滑氏所引巢元方本出脈經。
春亟治經絡,亟太素作極。下並同。楊曰。春時陽氣在於皮膚。故取絡脈也。夏時在於十二經之五輸。故取輸也。秋氣在於六府諸輸。故取之也。冬氣在於骨髓。腠理閉塞。血脈凝澀。不可行針與砭石。但得飲湯服藥。
不得頃時回,太素回作因。楊接下句讀。
刺手太陰傍,先兄曰。吳云。傍經之側處也。
掖癰,腋俗字。說文所無。
暴癰筋緛,太素緛作濡。楊曰。筋濡者。謂筋濕也。堅按太素經生。並誤。
太陽經絡者,楊曰。足太陽與足少陰以為表裡。足少陰上行貫肝膈。發腹諸穴。故腹暴滿。故取太陽經絡(新校正節引仍具錄)琦從楊說。曰腹滿自屬陽明之病。取足太陽胃俞以寫之則已。
胃之募也,太素訛則人募者也。楊曰。募有本為幕也。琦曰。胃募即謂胃俞也。
癇驚,太素猶作癇驚。與新校正引異。
刺手少陰,太素作刺手少陽。
凡治消癉(至)寒風濕之病也,琦曰。僕擊。如擊而僕也。氣滿發逆。即喘逆也。在肥貴人則為膏粱所致。蓋甘肥之過。中氣緩滯。肺胃壅鬲。郁生痰熱。故見諸症。堅按此段一則肥貴人高粱之疾。蓋得之逸藥。一則得之暴憂。蓋是貧苦勞役之人。兩相對言。一則內因之病。一則外因之病。亦兩相對言。如蹠跛亦屬外因。
故瘦留著也,按瘦廋同用。三部九候論有留瘦不移交。宜相參看。
久逆之所生也,琦曰。陰不升。陽不降。則為逆。其在脾胃。則濕淫為黃疸。其在經脈。則為暴卒而痛。若在上焦。則癲疾厥狂。皆氣逆之所致也。
白話文:
琦認為這樣說法正確。文中「懸」字及下文「懸絕」、「懸小」,應改為「弦」,不可沿用原文。張氏《醫通》說:產後以乳汁哺育嬰兒時,並非指嬰兒本身。此說亦是,但可惜不知「乳」指的是生產。
產後中風,琦說:產後中風發熱並伴隨喘鳴、肩息者,邪氣入侵上焦、中焦,氣道不通暢,所以喘息並發出聲音,搖肩以舒緩氣息。肩息的症狀,若邪氣實證則可治療,故脈象表現為實大,但必須有舒緩的徵象,則胃氣尚存。至於中風的症狀,如果脈象弦急,則為陰盛於內,陽氣衰絕於外,預後不良。堅按《脈經》所言:論及婦人生產後因中風、傷寒、熱病而喘鳴、肩息,脈象實大浮緩者可活,脈象小而急者則死。
身熱則死,身寒則生,朱丹溪說:《內經》所謂「身熱則死,身寒則生」,這只是大概的說法,必須結合其他症狀詳加分析才能判斷。現在難道沒有身熱而活、身寒而死的情況嗎?(出自《心法類集》)此說錯誤。因為腸胃阻塞剛開始,表邪發熱,並非忌諱。但若久病延日,津液耗竭,肌肉乾燥,以致煩熱,則攻補兩難,必屬不治。經書所言不虛,而王氏認為熱症是血敗所致,能體會其道理。
腸道排出膿血,膿血,指的是腸道污垢和血液一起排出,並不是真正的膿。巢元方《赤白痢候》說:重症者,狀如膿涕,並混雜著血液。婦科《帶利候》說:其狀如白色膿涕,並混雜著血液。這兩種情況都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
身不發熱,脈診百病的死生,絕對沒有「不」字的情況(指沒有例外)。
脈搏大而滑,這一點《脈經》與新校正本引巢元方相同,小而牢急,表現為小而堅急。
脈象實大,久病也可治療,《滑氏》所引巢元方,本出自《脈經》。
春天急於治療經絡,「亟」是太素本的「極」,下文同此。楊氏說:春天陽氣在皮膚,所以取絡脈;夏天陽氣在十二經的五輸穴,所以取輸穴;秋天陽氣在六腑的諸輸穴,所以取之;冬天陽氣在骨髓,腠理閉塞,血脈凝澀,不可針灸,只能服用湯藥。
不得片刻緩解,「回」是太素本的「因」,楊氏這樣連接下句比較通順。
刺手太陰旁,「傍」指經脈的旁邊。
掖癰,「掖」是腋下的俗字,《說文解字》中沒有這個字。
暴癰筋濡,「濡」是太素本的「緛」,楊氏說:筋濡,指筋脈濕潤。堅按太素經原文,此處皆有誤。
太陽經絡,楊氏說: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表裡相合,足少陰經上行貫穿肝臟、膈肌,發於腹部諸穴,所以腹部脹滿,故取太陽經絡(新校正節錄引文仍完整記錄)。琦採納楊氏的說法,說腹部脹滿屬於陽明經的病症,取足太陽經的胃俞穴來治療就可以了。
胃之募穴,「募」是太素本誤作「幕」,楊氏說:募穴,本意為幕。琦說:胃募穴,就是指胃俞穴。
癇症,太素本仍作癇驚,與新校正本所引不同。
刺手少陰,太素本作刺手少陽。
凡治療消渴、癉病(至)寒風濕的疾病,琦說:「僕擊」,如同擊打而跌倒一樣,氣機壅滯,氣逆上衝,就是喘逆。在肥胖的富貴人身上,則是由於膏粱厚味所致,這是因為過食甘肥厚味,導致中氣緩滯,肺胃壅塞,鬱積而生痰熱,所以出現這些症狀。堅按此段,一方面肥胖的富貴人患膏粱厚味之疾,是因過食逸樂所致;一方面是因暴憂所致,這是貧苦勞作之人。兩相對比,一方面是內因疾病,一方面是外因疾病,也是兩相對比。如足蹠跛行也屬於外因疾病。
故瘦留著,「瘦」與「廋」通用,《三部九候論》有「留瘦不移交」之說,應參看。
久病氣逆所致,琦說:陰氣不升,陽氣不降,則為氣逆。若在脾胃,則濕邪淫浸而致黃疸;若在經脈,則暴發疼痛;若在上焦,則癲癇、狂躁,都是氣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