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藥分劑》~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龍膽草

味苦澀。性大寒。無毒。稟天地純陰之氣以生。降也。陰也。貫眾、赤小豆為使。惡地黃。

【主治】主骨間寒熱。驚癇邪氣。(本經)除胃中伏熱。時氣溫熱。熱泄下痢。去腸中小蟲。益肝膽氣。止驚惕。(別錄)小兒壯熱骨熱。驚癇入心。時疾熱黃。癰腫口乾。(甄權)去目中黃。及睛赤腫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元素)退肝經邪熱。除下焦濕熱之腫。瀉膀胱火。(東垣)療咽喉痛。風熱盜汗。(綱目)

【歸經】入肝膽胃三經。為滌火邪除濕熱之品。(肝膽氣分藥,瀉肝膽火下焦濕熱)

【前論】潔古曰。下行之功。與防己同。酒浸則能上行外行。柴胡為主。龍膽為使。治目疾必用之藥。時珍曰。相火寄在肝膽。有瀉無補。故龍膽之益肝膽氣。正以其能瀉肝膽熱邪也。但大苦大寒。過服恐傷胃中生髮之氣。反助火邪。亦猶久服黃連。反從火化之義。空腹服之。令人溺不禁。

【禁忌】經疏曰。胃虛血少。脾胃兩虛作瀉。病虛有熱。均忌。

白話文:

龍膽草味苦澀,性寒,無毒。它生長吸收天地間純粹的陰氣,具有下降、陰柔的特性,常用貫眾、赤小豆來輔助,而忌與地黃同用。

主要用於治療骨骼間寒熱、驚癇等邪氣;去除胃中伏熱、時疫溫熱、熱瀉下痢,以及腸道寄生蟲;增強肝膽之氣,止驚悸。也可用於治療小兒壯熱、骨熱、驚癇入心、時疫熱黃、癰腫口乾;消除目中黃、眼赤腫脹、瘀肉隆起疼痛等症狀;清瀉肝經邪熱,去除下焦濕熱腫脹,瀉去膀胱火;治療咽喉痛、風熱盜汗。

龍膽草歸肝、膽、胃三經,是清熱除濕的良藥,能瀉肝膽之火及下焦濕熱。

古人認為,龍膽草有下降的功效,與防己相似。但若用酒浸泡,則能向上及向外運行。在治療眼疾時,常以柴胡為主藥,龍膽草為輔藥。李時珍認為,相火(人體命門之火)寄居於肝膽,龍膽草只瀉不補,所以說它能益肝膽之氣,其實是指它能瀉去肝膽的熱邪。但龍膽草苦寒,服用過量恐傷及胃中生髮之氣,反而助長火邪,如同長期服用黃連,反而會從火化一樣。空腹服用會導致尿頻。

胃虛、血少、脾胃兩虛而腹瀉,以及虛熱症,都應忌用龍膽草。

2. 白薇

味苦鹹,性平,無毒。稟天地之陰氣以生,降也,陰也。惡黃耆、大黃、大戟、乾薑、大棗、乾漆、山萸。

【主治】主暴中風身熱支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痠疼,溫瘧洒洒,發作有時。(本經)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別錄)治驚邪風狂痓病,百邪鬼魅。(弘景)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綱目)主血厥,產虛煩嘔。(備要)

【歸經】入胃經,為清虛火除血熱之品。(陽明衝任要藥)

【前論】海藏曰:「古方多用白薇治婦人病。」仲淳曰:「別錄治傷中淋露者,女子榮氣不足則血熱,血熱故有傷中淋露之症,除熱益陰則血自涼,榮氣調和而症自療也。」訒庵曰:「陰虛火旺則內熱生風,火氣焚灼,故身熱支滿,痰隨火湧,故不知人。」

鰲按:白薇並能除血癖。曾治一婦人,本系產後身熱煩嘔之症,余用白薇為君,加芎、歸、地,二帖,本病解。其婦向有癖積藏左脅下,已八九年,服此藥,身涼病退之後,至晚微覺腹痛墜下,如欲臨盆狀,少頃,遂下一物,如茶杯大,極堅,不能破,色紅紫而間有白點,其脅下遂覺空快。按所謂癖積者無有矣。次早,邀余診之,脈亦和平矣。

【禁忌】經疏曰:「凡汗多亡陽,或內虛不思食,食不消,及下後內虛,腹中覺冷,或因下太甚泄瀉不止,均忌。」

【炮製】雷公曰:「去須,糯米泔浸一宿,細銼,蒸拌,日曬乾用。(酒洗亦可)」

白話文:

白薇

味苦鹹,性平,無毒。它生長依靠天地陰氣,具有下降、陰柔的特性。它不喜與黃耆、大黃、大戟、乾薑、大棗、乾漆、山萸搭配使用。

功效:主治中風導致的身體發熱、胸悶、神志不清、狂躁、邪氣入侵、寒熱酸痛、瘧疾發作、時有時無等症狀;治療外傷引起的尿頻、水腫、陰虛等症狀;治療驚嚇、中風、癲癇、百邪鬼魅等症狀;治療風溫引起的發熱、嗜睡、熱淋、遺尿、外傷出血;主治血瘀、產後虛弱、煩嘔。

歸經:歸入胃經,是清虛火、除血熱的良藥。

古代醫家論述:古方多用白薇治療婦科疾病。女子因氣血不足而導致血熱,出現外傷引起的尿頻等症狀,白薇能清熱益陰,使血氣恢復正常,從而治癒疾病。陰虛火旺會導致內熱生風,火氣灼傷身體,出現發熱、胸悶、神志不清等症狀,痰液隨著火氣上湧。白薇也能治療血瘀。曾經治癒一位產後發熱、煩嘔的婦女,用白薇為主藥,配合川芎、當歸、生地黃,兩劑藥後病症痊癒。這位婦女先前患有長達八九年的血瘀,服藥後,身體涼爽,疾病痊癒,晚上感到腹部疼痛墜脹,像要生產一樣,不久後排出一個像茶杯大小、堅硬、紅紫帶白點的腫塊,腹部的脹痛感消失,血瘀也痊癒了。

禁忌:汗出過多、陽氣虛損、內虛不思飲食、消化不良、服用後出現內虛、腹部冰冷、或因服用過量導致腹瀉不止等情況,均應忌用。

炮製:去除雜質,用淘米水浸泡一夜,切碎,蒸煮,曬乾備用。(也可以用酒洗)